三季度GDP數據透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超級綜合體聚能實現城市新...

2020-12-15 東方財富網

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對外發布了今年三季度GDP的初步核算結果。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國家經濟實現了有效復甦增長,季度總GDP超過26.6萬億元,同比增長4.9%。整體看來,2020年前3個季度內,我國總計實現了約為72.28萬億元的GDP,同比增長0.7%。

三季度整體GDP復甦增長的背後,是國家在今年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全國各城市積極發展產業新動能、推進城鎮化轉型升級的結果。

全國中心城市GDP增長助力國家三季度經濟復甦

專家表示,我國三季度GDP的整體復甦增長,主要源於全國中心城市在歷經上半年疫情衝擊影響後,積極復工復產,逐步復甦,推動產業升級,從而實現了一次集體升級發展。

目前已公布前三季度GDP的城市發布數據顯示,全國重點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均實現了GDP三季度總值的復甦增長: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前三季度GDP總值分別位居第一位與第六位;西部城市群中,重慶前三季度GDP總值迅速躍升至第二位;長三角城市群中,廣州前三季度GDP總值迅速躍升至第三位;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暫時未公布數據,寧波、無錫均迅速躍升至第七位、第八位。

實踐表明,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中,以產業升級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在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強中心城市帶動下,我國幾個重點核心城市群的產業發展升級,為GDP增長帶來了極大的助力。

在今年經濟復甦發展的過程中,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中心城市,因為佔據著地理為主和城市群經濟地位上的中心C位,更有「經濟磁力」,不僅能夠集聚更多的高端製造業、高端服務業和重大新興產業,更能夠聚集更多人才和各類生產要素。這些中心城市,也因此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有著更有韌性的綜合經濟增長力量,既能夠構建城市群內的產業內循環,也能夠拓展城市群外的大經濟外循環。

超級綜合體聚能下中國中心城市持續迭代

我國中心城市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每個城市都有能夠展示其城市高度、產業能力、以及發展強韌度的超級綜合體集群。

例如,北京有國貿三期、中國尊、北京富力中心、通州富力中心等;上海有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富力環球中心等;廣州有廣州新電視塔「小蠻腰」、廣州中心廣場、廣州富力中心……

在空間層面,這些屬於現代城市的超級綜合體,每一座都是代表著城市天際線的卓越建築設計作品,是展現城市魅力的存在;而在市場層面,這些超級綜合體則是經濟產業文化的強磁極,更是城市發展成就與綜合實力的見證。

作為一座城市的國際名片和發展新動能,城市超級綜合體的建設與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城市在競爭中實現發展的重要一環。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邁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的新時期,區域價值和城市升級成為焦點,並為未來提供更多想像空間。各大城市的超級綜合體也隨之更迭升級。更多以新地標形象出現的全新城市超級綜合體,不僅側面記錄了城市的變化發展,也將重新定義了城市能級的提升,源源不斷地集聚著更多產業資源要素和優質人才,為城市和產業升級釋放活力,為人們美好生活創造載體。

要打造出更好的城市綜合體,為一座城市創造新地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僅要求開發商有前瞻性的眼光、獨特的創新力和穩定的建造能力,還要求開發商具有強大的綜合開發運營能力。目前,富力、綠地、恆大、萬科、融創等實力頭部開發商都在積極參與其中,通過自身的產業資源能力和建設能力,通過打造綜合體,引入產業,創造城市新名片的方式,為城市的升級發展共建貢獻力量。

助力北方城市群蝶變富力華北的「超級城市綜合體效應」

從全國省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來看,南方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水平曾經長期遠高於北方。但如今,在積極發展新經濟和綜合產業升級的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北方城市積極復甦發展,我國經濟「南強北弱」狀態或將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中得到改善。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北京GDP總量為25759.5億元,GDP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個百分點;河北省實現生產總值25804.4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0個百分點;遼寧省GDP總量為17708億元的;2020年前三季度黑龍江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619.7億元,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0個百分點。

在北方城市整體經濟實力增強、GDP復甦、降幅收窄乃至增速提升的過程中,城市綜合體的建立,為城市快速實現產業集聚提供了基礎,從而有力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其中,擅長超級城市綜合體營造的的富力華北,這幾年持續為北京、河北石家莊、遼寧瀋陽、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造綜合體,以「超級綜合體效應」吸引產業與人才,成為了助力北方城市群蝶變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北京,隨著產業外溢及人口疏解工作的進行,通州已成為北京的新興價值發展高地。業內人士分析,2025年,通州產業結構將涵蓋總部經濟、財富管理、文化科技等7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而富力華北正是助力通州崛起為城市副中心的力量之一。在通州,富力華北傾力打造了北京通州富力中心。

作為距離市政府以及城市交通樞紐最近的運河城市地標項目,北京通州富力中心整體採用帆船式時尚前衛設計,並涵蓋外灘獨棟商業、一線河景公寓、行政SOHO、國際甲級寫字樓及高端購物廣場等五大業態,為通州城市副中心帶來了高品質的大型城市水岸綜合體。

其中,富力運河外灘金融商業是核心區唯一地鐵上蓋、與大運河零距離接觸的產品,不僅資源不可複製,在北京也是僅此一家。多家知名公司的進駐使這裡成為北京地標性商務區。北京通州富力中心的成功開發、持續為城市帶來優質產業集群、人才聚集,不僅直接促進了城市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也帶動了運河商務區新一輪的經濟騰飛。

在河北省,搭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快車,石家莊已經從過去一個「沒存在感的省會城市」,蝶變為世界級城市群的區域中心城市。深耕石家莊,深入了解石家莊的產業升級需求和城市升級需要,富力華北從城市運營者的角度出發,為這座城市量身打造了石家莊富力中心。石家莊富力中心為這座城市帶來與城市共生的高水準超甲級5A寫字樓群,打造80-2300㎡精工辦公空間,提供可根據公司規模、發展需求對空間任意分隔組合的靈活辦公場景,充分滿足企業對辦公空間的多樣化需求,吸引來一批優質企業,從而為石家莊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優質助力。

在東北全面振興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下,遼寧瀋陽、黑龍江哈爾濱等東北城市也迎來了快速發展。富力華北同樣積極參與到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蝶變中。

在瀋陽,富力華北擇址瀋陽城市中心地帶——瀋陽金融商貿開發區打造了富力國金中心。在這個中國除上海陸家嘴以外唯一以金融商貿為屬性的金融開發區內,作為瀋陽的首座國際級金融中心綜合體,富力國金中心正在為這座城市的經濟增長與第三產業升級發展持續貢獻力量。

在東北地區另一個重要的中心城市——哈爾濱,由富力華北所建造的富力·江灣新城是哈爾濱最高、品質最高端的地標商務寫字樓,集商場、酒店、住宅、寫字樓等多元化設施為一體。總高度達270米的富力中心,已經成為當下哈爾濱的重要新地標。目前,頂豪酒店麗思卡爾頓即將落成開業,大型購物廣場也將投入使用,富力·江灣新城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成為哈爾濱最亮麗的城市名片。並且,富力·江灣新城將全面落地5G網絡並進行全維度5G商務、購物、生活等多場景建設,開啟哈爾濱市5G智慧時代。隨著東北經濟的不斷振興、對外貿易的持續發展,富力·江灣新城將成為承載全球化貿易的北方商務集群,也將進一步助力哈爾濱的城市升級以及東北區域的振興發展。

與城市共生,這幾年,富力華北在不同城市,以一個又一個融合多元業態的城市綜合體成就城市的產業聚集地以及經濟發展「磁極」,打造「超級綜合體效應」——持續集聚交通、生活配套等各項資源,吸引眾多企業和人才,從而推動著城市的升級與創新。

而未來,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中,國內產業經濟還將再迎來新一輪升級發展契機。在產業經濟發展的強需求下,中國城市需要有更多富力中心這樣的優質綜合體承載產業的集聚,並為中國城市持續提供「超級綜合體效應」。

(文章來源:中國網地產)

相關焦點

  • 超級綜合體聚能實現城市新發展
    超級綜合體聚能實現新發展   三季度整體GDP復甦增長的背後,是國家在今年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全國各城市積極發展產業新動能
  • 「城市超級綜合體效應」助力中國城市GDP集體復甦增長
    三季度整體GDP復甦增長的背後,是國家在今年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全國各城市積極發展產業新動能、推進城鎮化轉型升級的結果。目前已公布前三季度GDP的城市發布數據顯示,全國重點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均實現了GDP三季度總值的復甦增長: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前三季度GDP總值分別位居第一位與第六位;西部城市群中,重慶前三季度GDP總值迅速躍升至第二位;長三角城市群中,廣州前三季度GDP總值迅速躍升至第三位;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暫時未公布數據,寧波
  • 漢交會助力武漢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新樞紐
    接二連三的好消息表明,正在硬核奔跑的大武漢,將成為雙循環新格局中的核心樞紐城市。 雙循環,是新格局也是新機遇。武漢,以新的姿勢,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從宏大的視角來洞悉未來,漢交會,不止是商品交易盛會,更是內陸地區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 新發展格局:珠澳如何撐起雙循環重要支點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以來,「雙循環」一詞屢被提及。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展望「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謀劃經濟發展下一程的重點。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資本論》中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資本論》揭示了再生產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  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為32%,最終消費對的貢獻接近60%。
  • 解讀《建議》:關鍵詞(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年末,成都審議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成都市「十四五」規劃要點相繼明確。站在2021年全新的起點,將遵循站位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奮楫揚帆開新局。
  •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解碼雙循環格局下的新發展機遇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講述中國高端...
    記者 趙雯琪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疫情黑天鵝對世界格局和經濟形勢造成巨大衝擊,抗疫取得重要戰略成果的中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站在時代變革的岔路口上,處於消費領域頭部的優秀企業也正在承擔著更為艱巨的責任。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微觀解讀
    在推行擴大內需政策的同時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實現供求總量和結構的動態平衡。要特別關注人口增長與人口遷移的變化趨勢,努力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重點開發符合時代特點的新需求、新產業、新業態,打造全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方興未艾的教育、醫療、旅遊、娛樂、養老等現代新興產業,實現社會總供求的均衡發展。
  • 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
    本網訊 見習記者張弛報導 12月15日,由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國際」)舉辦的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信用市場展望」為主題的2021年信用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
  • 周誠君:綠色金融更好地支持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文/周誠君(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十四五」規劃文本中明確地提出關於新時代新發展的一系列要求,其中有兩點值得大家格外關注、分析和研究。一個是高質量發展,一個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而且這兩點之間存在很多內在聯繫。最近我在不同的場合對這個問題有比較多的討論、交流和闡釋。
  •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思考
    今天推薦的文章來自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工程師 曹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思考當前逆全球化思潮致使貿易受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內經濟結構亟待轉型升級,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戰略決策。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楊姝琴-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通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釋放內需潛能,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注入確定性,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作出重要貢獻。是主動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的必然選擇。
  • 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國務院參事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改變這一內在邏輯運行的必然結果,也是新的國際形勢下對我國經濟發展格局深刻認識的又一次重大表述。縱向來看,「經濟結構要調整,發展方式要改變」這一核心內容從未改變,變化的只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和部分提法。在當前的國際新形勢下,要理解並處理好「雙循環」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首先從三個角度對「雙循環」做進一步釐清。
  • 前三季度城市GDP排名50強 中國城市gdp排名2020
    近期,不少城市和省份已經統計公布了前三季度GDP,多個強省會城市增速位居前列。今年前三季度GDP 50強城市花落誰家?  榜單顯示,有11個城市超過萬億元,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和天津。此外,前三季度GDP超過5000億元的城市也達到了31個。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疫情的「壓力測試」,測出了中國發展的韌性與後勁,顯示了中國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新階段的中國為世界注入著越來越多的確定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四季度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加快;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大幅收縮的情況下,中國前三季度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5.2%。
  • 觀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二者是辯證統一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打造新發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以我為主,同時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縱觀全球航空業的發展,幾乎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周期性的調整。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知新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有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還會不斷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