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兩條與性有關的令人痛心的新聞,一個是陝西藍田縣某小學女生在校內遭4名男生性侵,嫌疑人均未滿14歲;另一個是重慶二外男生跳樓自殺,其父親懷疑是因遭受校園欺凌性侵。這兩件令人心痛的新聞給每一個看到它的父母敲響了警鐘:
性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出來的主題,也從來不是單純的生理知識、防性侵教育,它是奠基在好的依附關係之上的,是教一個人了解自己、愛自己的身體、心理、性別,並學習理解欲望、性的界限與人際互動的歷程。
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也是一生的教育。
作為父母,比教孩子短褲背心後面不能讓外人碰更難但更急需的是,幫助孩子們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但什麼是正確的性價值觀?怎樣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愛與放手》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愛與放手》是中國臺灣知名性諮商師呂嘉惠親職性教育理念代表之作,開啟了父母與孩子互相尊重、陪伴、滋養、療愈和成長的全新性教育模式!
01.
親職性教育,要以依附關係為基礎
性教育,一定要以親子關係為基礎。保持親子關係溝通渠道的暢通比任何知識教育都重要。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質量好,孩子才能感受並確信自己是被愛的、是安全的,孩子才可以在關係中學到各種能力:覺察感受、傾聽他人、表達需求、接受設限、溝通想法等。
這些能力孩子並非自然而然就會,而是需要他們在親子關係中學習。
當父母可以傾聽孩子的聲音時,孩子會因被父母傾聽而學會傾聽自己,進而有能力去傾聽他人;當父母可以協助孩子調節情緒,幫助孩子了解情緒來源,並回應孩子的情緒時,孩子才能學會覺察與安頓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孩子,不是父母手中任意塑形的橡皮泥,父母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父母把孩子當做一個人,孩子才會把自己當做一個人,他才會珍重自己,拒絕被侵害。
跳樓自殺的重慶二外男生的父親,一直在社交平臺上強調孩子自殺前長期遭受霸凌和性侵。該事件還在調查中,孩子是否在校園內遭受性侵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從孩子留下的文字信息中,我們可以推測,導致ta與世界訣別的原因或許不僅來自校園霸凌,可能有一部分也來自家庭。
這個優秀的孩子從初二開始表現出抑鬱情緒,ta的抑鬱有一部分是來自對自己性別角色的牴觸。ta購買假的長髮、女性衣服,也跟父親提過想變性,但是卻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甚至在孩子自殺後,父親依舊無法接受ta本來的樣子。
孩子在遺書最後一行寫道:「我的靈魂會飛向格拉丹東峰,我曾嘲諷說西藏是文藝青年的心靈乾洗機,可我好想去那裡。」
如果ta有機會在父母的愛和包容裡長大,能夠勇敢自信做自己,就會有勇氣去對抗外面的侵犯和傷害,就能看到西藏的天空。
02.
父母性心理健康,才能為孩子做好性教育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共同共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在 16 歲前遭受過性暴力。而與令人震驚的性暴力數據對比的是,長久以來整個社會的性教育缺失。
一個性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是無法給孩子健康的性教育和陪伴的。只給孩子灌輸性教育而不考慮父母性教育能力的教育,絕對不是好教育。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個媽媽發帖說自己5歲的女兒被一個10歲的小男孩侵犯了。這個男孩在書店隱秘的角落裡多次觸摸女孩隱秘部位,並且試圖誘騙女孩摸自己。
看到監控的女孩媽媽非常憤怒,怎麼也想不到才10歲的孩子竟然做出如此惡劣的事情,而男孩的媽媽卻拒不道歉,並堅持表示:「你女兒是自願的。」憤怒又奔潰的女孩媽媽只能選擇網絡曝光這件事情,提醒女孩子的家長們警惕。
這位男孩這樣的媽媽並不少見,對於性教育,相比女孩家長的重視,一部分男孩家長卻保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我們男孩兒,不吃虧。」「孩子就是想跟您玩兒。」
據《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男生的性需求程度明顯高於女生,相應的,經歷過性行為的男生比例也高於女生。而家長每一次錯誤的性觀念的輸出,都在推動著他們一步步走上侵害他人的道路。那個10歲就猥褻小姑娘的男孩是,那四個不滿14歲就性侵同學的男生也是。
最好的性教育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父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性觀念!
03.
療愈好自己的性創傷,才能真實地面對孩子
朋友的表姐阿林是一個溫柔的江南姑娘,四年級時被鄰居猥褻,從那以後常年短髮長袖長褲,再也沒有穿過裙子。
幼時遭受性侵的陰影一直伴隨著阿林,因為性創傷她很難真正進入戀愛關係,終於努力抓住的一段婚姻生活,卻因為難以配合丈夫過性生活而短暫結束。
不僅如此,在她對女兒的養育上,也能看出性創傷帶來的影響:阿林嚴格控制女兒的人際關係,除了上學,其他時間不能忍受女兒離開視線半小時以上。
如果你是有性創傷的父母,請原諒自己的無能為力,並學會積極療愈自己。只有療愈了自己內在小孩的傷,才能真正看見別人的傷,看見自己在對孩子做什麼。而在成為父母的同時,你也能重新成為自己的父母,只有感受到對自己的愛,才能給孩子更多的愛。
《愛與放手》教父母們從依附能力、情緒能力、人際能力、資源使用能力上著手修復自己的人格脊椎,進而讓自己有力量陪孩子迎接五彩絢麗的人生。
這個時代的父母很願意尊重孩子,卻也怕因自己的放手讓孩子受傷。因此,怎麼拿捏親子關係的界限?尊重自己的感受是性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意涵。
性教育從不只是為了性,而是教人在最困難的地方學會尊重與界限,學會愛。身為父母,我們要真實地面對孩子,協助孩子理解生活的真相。
父母也要學會愛與放手的哲學。當你的愛有限制時,要有放手讓孩子去相信自己的勇氣。
好書推薦:35元免費包郵買《愛與放手:寫給父母和老師的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課》。性教育,不僅是生理教育,更是全人教育!臺灣著名性諮商師呂嘉惠,基於愛和互動的親職性教育觀念,通過孩子典型性問題和性困惑講透家庭性教育,為孩子性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開森心理獨家出版心理好書,超級特價5~7折,全國免費包郵(蒙貴雲藏新需加5元運費),歡迎戳開森書店購買。
如果你想為孩子做好性教育,可以購買呂嘉惠老師的新書《愛與放手》,也可以收聽呂嘉惠老師的性教育系列課「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0講」。
基於愛和互動的親職性教育觀念。這是一種父母與孩子互相尊重、陪伴、彼此滋養、療愈和共同成長的性教育模式,而不是家長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在這裡,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家長也更喜歡和善於傾聽。
貫穿生命周期的整體性設計。從愛出發→愛的鍛鍊→愛的設限→愛與放手、性發展的萌芽期→懵懂期→探索期→體驗期、親職性教育暖身期→儲備期→涵容能力→傳承,在每個愛的時期,孩子處在什麼階段、家長應該做什麼,都一清二楚。
呂老師性觀念自成一家、高效實用,有長達20多年性諮商個案經驗。本課為呂老師性教育實戰經驗精粹,首次在國內主講。歡迎戳「閱讀原文」,為孩子性心理健康發展和人格成長保駕護航。
點個在看,就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