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隆福寺小吃城的一個帶有英文翻譯的菜單。(張愷欣/CFP)
北京餐館推雙語菜單 豆汁更名「Douzhir」(圖)
2008年08月04日 08:54 來源:廣州日報
發表評論北京,隆福寺小吃城的一個帶有英文翻譯的菜單。(張愷欣/CFP)
在北京西二環邊上,經營北京傳統特色菜的京味樓門面古樸,透著濃濃的「京味」,一本厚厚的菜單中英文俱全,宮爆雞丁、罈子肉等北京家常菜都附有英文翻譯。隨著奧運會臨近,京城各家酒樓,甚至一些小飯館都推出雙語菜單,並以日前出臺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為標準,向外國遊客推出面貌一新的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中國菜。
四喜丸子仍譯「四個歡喜的肉團」
京味樓車公莊店丁主管告訴記者,酒樓做好了迎接外賓的各種準備,其中就包括了中英文菜單。
「老外看到菜單上面的圖片,差不多就能點菜了,菜單上的英文翻譯也能讓他們點起菜來不那麼費勁。」
記者注意到,「四喜丸子」在京味樓還是被翻譯成「Four Happiness Meatballs」(四個歡喜的肉團),常接待外賓的服務員國敬歡說:「這個菜名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語,雖然我還沒有看到《中文菜單英文譯法》是怎麼譯這個菜名的,但覺得這個翻譯其實還挺諧趣。不至於像"麻婆豆腐"被翻譯成了"滿臉雀斑的女人製作的豆腐",或是"夫妻肺片"被譯成"man and wife lungslice"(夫妻的肺片)那麼恐怖。」
國敬歡說,公司為培養服務員學習英語的習慣,前幾個月在前臺掛起了一個小黑板,在上面寫著每日一句餐飲行業常用英語,集體加緊「惡補」英語,大家現在大都對筷子、刀叉、湯匙等英語詞彙都能聽能說。
老外覺得中式英文也挺可愛
在《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出臺之前,北京中式餐館常常開起「國際玩笑」,比如紅燒獅子頭被譯成「RedBurnedLionHead」(燒紅了的獅子頭),「驢打滾」被譯成「Rollingdonkey」(打滾的驢),「老虎菜」被錯譯成「tigerdish」(老虎做的菜),「童子雞」被譯成「Chickenwithoutsexuallife」(沒有性生活的雞)。老外們往往啼笑皆非或嚇得不輕。
今年6月,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和旅遊局合作編撰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正式與媒體見面,並發放給北京所有星級飯店、餐廳以及住宿達標單位。此書對中國常見的2000餘個菜品、主食小吃、甜點、酒類的名字做了英文翻譯。大部分菜名,是按菜的原料、做法翻譯的。宮保雞丁被翻譯成「花生、辣椒、蔥炒雞肉」;過橋米線被翻譯成「加雞肉的雞湯粉絲」。翻譯方法分為幾種,分別以主料、烹飪方法、形狀口感甚至人名地名為主。對難以體現做法及主配料的,就儘量使用漢語拼音「原汁原味」地表述,並在其後標註英文注釋,如鍋貼翻譯成Guotie(Pan-friedDumpling)。
昨天,在北京生活了13年的南非小夥子金玉米告訴記者:「雖然乾鍋魚頭被錯譯成fuckafishhead(和一個魚頭發生關係)很好笑,但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式英文有時候挺可愛,有自己的特色。」此次餃子的譯法被匡正為「Jiaozi」,而不是用在國外被廣泛認可的「Dumpling」。
北京粵菜早有規範英文菜單
粵菜在北京佔有一席之地,順峰酒樓北京區總監胡景泉給記者搬出了好幾本製作精良的雙語菜單,在一本菜單上,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養生佛跳牆」被音譯成Fotiaoqiang,並在後面注有英文解釋,據介紹,其實這個譯法已沿襲多年了。
「粵菜早就走出了國門,很多都有固定的譯法。」胡總監說,「《中文菜單英文譯法》是滯後於現實的,我們早就自我規範過了。」他說,由於粵菜與香港菜系一脈相承,很多粵菜早有習慣的英文譯法,一般不會出現不規範的情況,如燒鵝譯為「RoastedGoose」,過橋響螺片譯為「Conchinhotsoup」,滷水拼盤譯為「Pot-stewedMeat」。
每家老字號5道菜上小吃英文榜
豆汁、焦圈、麻豆腐、豌豆黃、炒紅果、爆肚、滷煮……老北京的這些小吃也在大張旗鼓地起了洋名,後海的「九門小吃」負責人袁慶華告訴記者,英文菜單一兩天後即將面世。
此前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曾開玩笑說豆汁可譯為「北京可樂」。對此,袁慶華表示即將面世的小吃英文菜單中,豆汁音譯成「Douzhir」,在拼音基礎上加了個「尾巴」,有北京話的兒化音。她說:「基本上我們都是直譯拼音,因為既生動又有民族特色,同時,又在後面加注了英文版的解釋,包括口味、原料、烹飪方法。」
據介紹,豆汁的洋名字後有一句英文解釋:「為綠豆發酵製成的飲料」;「豆腐腦」叫Tofunao,解釋為「用豆腐製成的凝乳狀的食品」;「爆肚」稱為Baodu,解釋為「油爆或水爆羊肚牛肚」;「驢打滾」叫Ludagun,解釋為「蒸熟的江米裹上甜豆麵粉」。
給老北京小吃取洋名是老北京小吃協會的主意,涵蓋了18個老字號,此次英文菜單基本上每家老字號有5道菜上榜。 (記者謝綺珊)
【編輯:藍玉貴】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