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菜單上每一個中文菜名都有英文翻譯 首席記者 李靖 攝
顧客進門時,都會領取一份中英雙語的點菜單 首席記者 李靖 攝
顧客饒有興趣的查看中英雙語的菜單 首席記者 李靖 攝
華龍網1月31日8時訊(記者 楊濤) 隨著近年城市發展,重慶越來越國際化,來渝外賓越來越多。外國友人來渝,自然要嘗嘗有名的火鍋,可看不懂菜單怎麼辦?為此,奇火鍋等火鍋企業相繼推出了中英雙語菜單,在方便外國友人的同時,也讓不少市民大呼「新鮮」、「洋氣」。不過,也有人認為翻譯的內容卻讓人總感覺怪怪的。市火鍋協會表示,目前翻譯菜單尚屬企業個體行為,行業還未設立統一翻譯標準。
外國顧客多 打工女生建議為菜品取洋名
在渝中區奇火鍋萬豪店,記者見到了這份洋氣的菜單。菜單總共包含近80道菜品,分為特色菜、葷菜、素菜三大類,加上酒水和小吃,寫滿了一整頁紙。
除黑色中文顯示外,每道菜品後還標註了紅色英文翻譯,很是醒目。其中,市民熟知的鮮鴨腸被翻譯成「Duck Intestine」(鴨的腸子)、鮮毛肚被翻譯成「Ox Tripe」(牛肚)、鮮牛黃喉譯作「Fresh Ox Throat」(新鮮的牛的喉嚨)、酥肉是「Fried-meat」(油炸的肉)、血旺成了「Blood Tofu」(血做的豆腐)。
提到這份雙語菜單,重慶齊火哥快樂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餘勇爽朗一笑:「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2009年暑假,一位名叫周珊珊的川外女生來到奇火鍋會仙樓店打工。由於地處商圈,常有外國友人上門光顧,一旦對方看不懂菜單,服務員就會向周珊珊求助,讓她充當一把臨時翻譯。時間久了,周珊珊便寫了一封建議信,希望公司能為菜品提供英文翻譯。
這封建議信引起了餘勇的重視。他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越來越多外國友人湧入重慶。來到重慶,自然要嘗嘗火鍋。為他們提供一份雙語菜單,既能幫助其點菜,提升公司服務品質,又能彰顯重慶的國際化水平,是個好點子。
菜單時時更新 80道菜品均附翻譯
決定製作雙語菜單後,周珊珊便承擔起翻譯一職,完成了近60道菜品的翻譯工作。
菜單交往印務公司後,勾起了公司經理張永祥的興趣。張永祥擁有30多年翻譯經驗,曾參與橋梁、法律等領域的翻譯工作。在他看來,翻譯菜名雖是跨界,但需遵循的原則仍沒改變。於是,他提筆對幾處進行了修改。
之後,每當有新菜式,奇火鍋都會將中文菜名交予張永祥,拜託他翻譯成英文。2010年至今,這份雙語菜單已增至近80道菜品,供全市14家直營店使用。
有人追捧有人質疑 這些洋名規範嗎?
雙語菜單的出爐,為公司吸納到更多人氣,一些市民就是慕名而來,想在享受美味的同時「開開眼界」。
網友「澱粉妹」讚嘆,雙語菜單很有國際範兒。網友「樟木章」表示,這樣的設計很用心。網友「背包客葉波」則感嘆,這個細節代表了火鍋行業的創新和進步。要想讓世界了解重慶火鍋,讓重慶火鍋走向世界,離不開類似細節。
不過,也有人對這份菜單的翻譯質量提出質疑。從事了5年專業英語翻譯工作的陳小姐指出,洋名存在一定不規範處。例如腰片被翻譯為「Yaopian」,系直接使用漢語拼音,若翻譯為「kidney slices」(切片的腎)更為準確。土黃鱔被翻譯為「Yellow Eel」(黃色的鱔魚),意思表達不準,可翻譯為「local eel」(本地的鱔魚)。
來渝經商的美國人Gary是個「火鍋迷」,在他看來,除個別錯誤外,這份雙語菜單的翻譯質量總體讓人滿意。但由於文化差異,自己平時只吃牛肉、豬肉等菜品,對於內臟類菜品,雖能看懂字面意思,但理解上有些困難。
網友「echo-chow」也表示,一些翻譯後的菜名語法上沒錯,但就是感覺怪怪的。像血旺「Blood Tofu」(血做的豆腐)等菜名,會聯想到「人血饅頭」之類的,讓人有點毛骨悚然,「不知道外國朋友看了,是啥反應。」
翻譯尚是各自為戰 亟待規範統一標準
早在2008年,為提高奧運會期間服務接待水平,規範飯店業、餐飲業菜單英文譯法,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和北京旅遊局編輯出版了《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對我國常見的2000餘個菜品、主食小吃、甜點和酒類名稱做了英文翻譯。其中雖包含了部分知名川菜,但缺少火鍋菜品、江湖菜的身影。
但實際情況卻是,出於需要,除奇火鍋外,德莊、小天鵝等火鍋企業也已推出或籌備推出類似雙語菜單。
重慶市火鍋協會會長、重慶小天鵝投資控股集團總裁何永智坦言,目前,製作雙語菜單尚屬企業個體行為,由企業視自身需要而定,行業並未設立統一翻譯標準。也就是說,企業翻譯菜單仍是各自為戰。此種情形下,翻譯不準或一菜兩名的尷尬也就在所難免。
對此,有市民表示,如今的重慶國際化越來越明顯,許多外賓來後對本地土特產都有興趣一試,這些圭特產也應該有規範的英語翻譯名稱。如果引起笑話或誤會,擔心會影響重慶城市形象。
針對火鍋菜品,也有市民提議,重慶人愛吃的毛肚、腰片等內臟,難以讓西方人士接受。可嘗試為外國友人單獨設計一份菜單,去除一些內臟類菜品。
(微博報料方式:網友可登錄新浪微博或者華龍微博「@華龍網原創新聞」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