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在古籍中的真實故事:清順治年間發生在山東郯城的一樁疑案

2020-12-05 z若光

美國漢學家史景遷有一部代表作品《王氏之死》。這個王氏,是清初山東郯城的一位普通女性,普通到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現在我們能看到她的故事,是因為她死於謀殺,而且,案情比較波折,所以判案的官員把它記錄下來了。

1660年代末,也就是大清順治年間,王氏嫁給了任某,婚後,住在郯城郊外的一個小村莊。他們很窮,家裡只有一個房間,兩個人席地睡在草蓆上。任某自己沒有土地,靠給別人幫傭來維持生活。平時,王氏就一個人待在家裡。底層農民的生活,大體如此,也很難會有什麼變化。然而,他們結婚幾年後,王氏突然跟另外一個男人跑掉了。

那時候,已婚的婦女逃離丈夫,是犯罪,要受刑的。王氏逃跑,這就成了逃犯。你想想,這一路上,他們得有多艱辛。他們為了躲避追捕,大概不敢走大路;他們也僱不起轎夫或者馬車,所以只能徒步走。要知道,王氏是裹了小腳的,這樣趕路,吃得消嗎?

就算扛得住路上的辛苦,他們又能去哪兒呢?他們可能有三個選擇,第一個是邳州。去邳州的路上都是山路,容易躲避追捕,但是路上土匪橫行,很不安全。或者,他們可以逃到郯城。路上相對安全,但是如果沒有親戚在城裡,很難進城。就算他們僥倖潛入城裡,投宿到旅店,很容易遇到黑店。而且,經過連年的戰亂和饑荒,邳州和郯城都是哀鴻遍野,就算逃到那裡,他們也很難生存。相比之下,馬頭鎮或許是更好的選擇,這裡經濟恢復得比較好,像他們這樣脫離主流社會的難民、逃兵、逃犯,更好找到容身之地。不過,他們還是要時時擔心被人舉報,只能戰戰兢兢地生活。

你看,跑路,對他們兩個人來說,已經很難了。更慘的是,王氏很快又被情人拋棄了,可以想像,她是多麼孤立無援。古代中國,女人沒有什麼工作機會。王氏一個流落在外,只能去別人家當僕人,或者淪為妓女。但是,王氏沒有這麼選,她又回到了家鄉。但是她害怕丈夫,不敢回家,就躲到了村子附近的一所道觀裡。

沒過多久,丈夫任某聽說王氏回來了,跑到道觀來要人。正巧,那天任某的鄰居高某也來道觀上香。任某責問道人:為什麼把他的妻子藏在這裡?高某聽到,覺得任某不講理,就想替道人分辨兩句。結果惹得任某更生氣了,兩個人吵了起來。高某氣得扇了任某兩個耳光,任某沒敢還手,罵罵咧咧地走了。

眼看鬧出了事,道士也不敢收留王氏了,把她送回了任家。王氏是逃跑,犯了法,任某可以把她送到官府,也可以把她賣了,但是任某沒有這麼做,他買了一張新的蓆子,鋪在了他們的床上。這個舉動看起來平常,但是,他們剛結婚的時候,可能連這樣一張新蓆子都沒有。這個小小的舉動背後,是多麼讓人心酸的溫情。

幾個月後,一天傍晚,有鄰居聽到他們兩個人在吵架。就在這天晚上,王氏睡著之後,任某用雙手掐住王氏的脖子,把她殺死了。那天,外面下著大雪。任某冒著風雪,把王氏的屍體扔到森林裡,然後回到家,鎖上門,上床睡覺了。記錄案件的檔案裡說:天氣太冷了,王氏被人發現的時候,她死去的臉上,還保留著一分鮮活的顏色。

第二天一大早,任某和父親一起來到郯城縣城的知縣衙門。他不是來自首的,而是來告狀的。他說,王氏和高某有姦情,高某殺了王氏,高某就是之前在道觀打了他的那位鄰居。

任某之前在道觀受到高某侮辱,現在誣陷高某,是為了報仇。哪怕只是讓高某被關上幾個月,受受罪,他心裡也能平衡了。因為當時的監獄很黑暗,獄卒會折磨犯人,比如用水浸泡他們的鋪蓋,還會強迫他們交保護費。只要進了監獄,高某的命就等於丟了一半。

任某得逞了,高某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但是,高某沒有屈打成招。判案的官員黃六鴻初步判斷,高某是被冤枉的。為了查明真相,他來到任某住的村子,審問鄰居、檢驗屍體,可還是沒有頭緒。兇手到底是誰呢?


黃六鴻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派人把任某和父親從牢裡押到城隍廟,銬在柱子上,讓他們在神面前反省;同時偷偷安排一個家童躲在城隍廟後面的小房間裡,記錄他們說了什麼。這可以說是古代官員慣用的一種伎倆,利用人們對神仙鬼怪的畏懼,來解決現實問題。第二天,家童告訴黃六鴻:任父不斷問兒子王氏是怎麼死的,可任某一直沒有明確回答,也沒有再談到高某。他只是一再地說,自己該死。等到黃六鴻再次提審任某的時候,他就招供了。

根據大清律法,任某和父親誣陷別人,理當處死。但是黃六鴻覺得,這個案子有很大的轉圜空間。第一,任父不知道兒子的罪行,而且他已經年過七十。第二,任某沒有子嗣,他死了,任家的香火就斷了。第三,高某確實不應該打任某。第四,王氏背叛丈夫,不守婦道在先,在古人看來,她死有應得。


最後,黃六鴻是怎麼判的這個案子呢?任父被判無罪。任某要受重刑,他會被重杖責打。黃六鴻之前在公堂上打過兩個囚犯,一個過了三十天就死了,還有一個過了十天就死了。但是,任某還是有活下來的機會,這也算是手下留情了。同時,黃六鴻還判高某來支付王氏的安葬費。這個判罰其實還挺奇怪的,高某明明是被冤枉的,怎麼還得掏錢呢?黃六鴻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教訓高某,讓他不要隨意扇人耳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撫民心。那個時候人們相信,枉死的女人會化身成惡鬼,一直在村裡遊蕩。


我們一般認為,人的選擇是自由的,不受外力影響,但是我們經常忘了,個人的選擇背後,往往有一個更豐富的因果背景。看似自由的選擇,永遠嵌入在這個因果背景裡。史景遷對王氏的故事感興趣,正是因為,追問王氏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我們就能順藤摸瓜,看清楚它背後的因果背景,看到小人物命運背後的大歷史。

郯城的故事,從一句詩講起,再貼切不過了。「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開頭。」這是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的作品。



據《郯城縣誌》的作者馮可參估計,在明末,郯城人口一度超過二十萬,到了清初,就只剩下六萬左右,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十幾萬人,有些死於明末的白蓮教起事。1622年,白蓮教在山東開始造反,引誘成千上萬的農民離家叛亂。大多都死在爭鬥中,或者陳屍山野了。到1640年代,郯城又趕上了各種天災,整整一個夏天的乾旱之後,又來了蝗災,摧毀了所剩無幾的小麥,死了更多的人。黃六鴻剛到郯城上任,去附近做調查,發現村子裡有一半的人不是逃跑了,就是死掉了。

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郯城卻沒有喘息的空間。我們知道,在古代中國,各個鄉和縣每年是要向國家繳稅的,國家並沒有因為這些災難減免郯城的賦稅。郯城的經濟主要靠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不發達。這時候,人口突然減少了一多半,土地都沒人耕種,更別提繳稅了。直到1670年,郯城已經連續十三年拖欠稅款。


賦稅重,人們會想盡辦法鑽空子。地主用各種方式來逃稅,比如降低土地的評級,甚至讓自己耕地從籍冊上消失。地主不光自己想辦法逃稅,還會讓農民投靠他們,一起逃稅。但是每個鄉,稅額的總數不會有太大變化。這樣一來,那些沒有靠山的農民,賦稅就更重了,甚至能翻十倍。他們根本付不起。

1671年春天,本來就很困難的郯城,又迎來了蝗災。上任不久的黃六鴻被逼無奈,決定下手整治。他請兩位徵稅官員出面作證,指控當地一個很有勢力的地主逃稅。這兩個人正因為收不上稅,感到很絕望,就同意了黃六鴻的請求。但是,那個地主居然派人把這兩個官員狠狠地揍了一頓,還威脅其他人,不讓他們來做證。最後,由於沒有證人,這個案子就被擱置了。


這就是王氏生活的郯城,底層社會的貧困混亂,和底層農民的悲劇。社會秩序和婦女的處境更加悲慘,郯城的社會秩序很混亂,盜匪隨著天災人禍而來,家庭和鄰裡之間的爭鬥也是常態,儒家倫理在這裡幾乎失效。這就是為什麼,任某會為了小小的口角誣陷高某。可以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婦女的處境就更悲慘了,她們完全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王氏雖然逃跑了,但是她最終發現,自己其實無路可逃。


經過這樣一層層地推進,郯城人普遍的絕望情緒自然就湧現出來。當地流傳的歌謠說:兄食其弟,夫食其妻。這些人會說,與其為人食,不如吾自食,稍延旦夕之命。這是個吃人的社會。生活在這裡的底層農民,只能在窮困中掙扎,唯一能有的念想,就是能活下去,把王氏故事放回到這一系列的因果背景裡,她的悲劇就有了普遍性。

碼字不易,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讚,不勝感激!

相關焦點

  • 故事奇聞:清朝順治年間,山東宋家莊出現一具白毛殭屍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以下敘述的這個幽靈故事
  • 另類瀋陽老故事:順治出生之年瀋陽地震兩次
    但這個城市最容易失去的,不僅僅是城池,是建築,更多的是故事。這些故事,往往先成為陳年往事,然後在陳年往事的記錄簿上,一個個被刪除,最後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所有的陳年往事都是這樣的結局,不過,也有一些故事有幸,被不同的人記錄下來,故事,就變換了一個名字,叫做了歷史,進入不了歷史的呢,則稱為軼事。
  • 清朝順治年間一場科舉考試複試中,交白卷的吳兆騫受到什麼懲罰
    離我們最近的清代史書裡,明確記載一位交白卷的考生,而且是在順治皇帝親自督辦、極為關心的一場舉人複試中交了白卷!此人名吳兆騫,江南著名才子。 雖然科舉考試進行了1000多年,但是直到清朝才首開「科場作弊者死」之先例,即便有如此重的懲罰,清朝二百多年時間裡,曾發生過三次大的科場案: 一、順治丁酉科場案、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場案、三、鹹豐八年的戊午科場案!
  • 「狼外婆」的故事是如何起源的?「狼外婆」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中國目前能查得到的最早記錄這種類型的故事,出自清朝康熙年間學者黃之雋寫的《虎媼傳》一書,《虎媼傳》中的主角是老虎而不是狼,老虎喬裝成為外婆形象吃人,因此最早的「狼外婆」形象並不是狼,而是「老虎外婆」。在上個世紀40年代,老虎外婆的記錄佔比最大,解放後「狼外婆」的記錄才漸漸增多。之所以出現這個改變,專家認為故事中的女妖形象最初應該是源於老虎吃人的現實。
  • 順治一釐錢!十九局中哪種最少?
    遇見你真好,錢幣學堂希望能一直陪伴著您順治年間為了穩定經濟前後進行了五次改制,最終取得成功;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系。隨著五次改制同時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聞名於世,史稱"順治五式"。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始鑄於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佔據北京之後,建立了清王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上大量採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製作工藝。
  • 法院判決書,為何擋不住山東郯城強拆?
    田傲雲/發自山東臨沂10月26日,倪志國在微信上發來消息,「拿到法院判決了,再次確認郯城街道辦強拆行為違法!」這個消息讓倪志國心情極好。「同樣的強制拆除行為再次發生,公安機關再次認定為沒有犯罪事實,沒有作出最終處理決定,這也印證了強制拆除原告房屋行為屬於地方政府組織的強制拆遷。」有法律人士分析。儘管大量的證據都指向強拆主體是郯城街道辦,但在前後兩次訴訟中,郯城街道辦都表示從未實施過拆除倪志國房屋的行為。
  • 清光緒年間一樁舊案,警示世人:切莫跟陌生人同宿
    清朝文人孫靜庵著有幾本文言小集,講了幾個發生在同治光緒兩朝的案件,其中有一樁發生在光緒年間的命案倒也值得玩味,您各位若有興趣,且聽我娓娓道來。話說清光緒元年約摸四更天,睡意正酣之時,盲先生忽聽西偏房有廝打之聲,廝打聲中似乎還有刀斧砍剁之聲,刀斧砍剁聲中又夾雜呻吟聲,過了一會兒便沒了動靜。
  • 中國東部史上最大地震,為何發生在山東境內?
    但是在歷史上,中國東部地區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卻不在河北省,而是在山東省。這就是發生在清朝初年的莒縣-郯城大地震。據歷史記載,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也就是康熙7年六月十七日晚,在山東省南部以郯城、呂縣為震中發生了一次罕見的大地震,京師震感強烈,甚至波及到了江蘇徐州。
  • 清宮最後的疑案:光緒到底是怎麼死的?
    連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也不能迴避這個疑案。但像他這麼核心的人物(雖然當時年紀小),也不能給出確切的說法,同時寫了他所聽說的兩種可能:一是一個老太監說,光緒死前一天還好好的,因為服了袁世凱使人送來的一劑藥就壞了;二是西太后自知病將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緒前面,所以下了毒手。當然,溥儀的話很多也是胡說八道。
  • 清朝初期兩大疑案,一個成為歷史未解之謎,一個純粹是無中生有
    清朝初期,內部政局相對混亂,多爾袞,孝莊皇后以及順治皇帝之間有諸多緋聞故事。在許多文學作品和電視劇當中,都有著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以及順治皇帝出家的記載。
  • 順治皇帝位大清朝做了什麼貢獻呢?在歷史排名上他能打幾分呢?
    順治是個怎麼樣的人物呢 ?順治皇帝是第一個在北京城統一中國的清朝皇帝。第一個在北京城接待藏族活佛的皇帝。第一個在北京城祭拜孔子的皇帝。第一個矩形滿漢全席的皇帝。明確清朝走什麼路,清朝在順治時代有兩大派勢力,一派繼承努爾哈赤勢力,認為大清國法統繼承於元帝國,和蒙古人是一家。
  • 臨沂郯城:魯冰童話進校園
    中國山東網訊 近日,郯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魯冰童話進校園走進郯城魯能希望小學, 全國知名童話作家魯冰為孩子們帶來了生動的童話故事講座。歸昌鄉鄉長王傳海,鄉黨委副書記徐西華,鄉黨委宣傳委員劉芸靜,小學校長朱文秀和120多名四、五年級的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 順治皇帝最愛的董鄂妃,竟然是他的弟媳,順治橫刀奪愛是真的嗎
    按《清史稿》所述,順治感染了天花,最終不治身亡。但《延平王起義實錄》被發現後,卻有不同的說法。延平王就是鄭成功,這部文獻抄本記載,當初順治帝親徵鄭成功,在高崎之戰被火炮擊中後身亡,清將達素畏罪自殺,而清廷對此秘而不宣。《延平王起義實錄》中的說法只是孤證,多數史學家並不認可,但也這讓順治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此外,順治與董鄂妃的故事更是被人津津樂道。
  • 有趣的聽聲斷案——《疑案追聲:黑面觀音》
    在開始破案之前玩家需要通過對話將各個聲音和角色進行匹配,理清人物關係後再通過其關鍵語句找出問題答案。雖然玩法未變但是比起本體來說DLC在難度上有了不小提升,除了信息量增大外問題也變得更為深入,如果不是真的理清案件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遊戲的畫面非常簡潔,幾乎將能夠省略的一切都拋棄了,但音效處理卻細膩的讓人咋舌。除了對話之外還有很多細節也將出現在你的耳中。
  • 京滬高速郯城改造計劃ETC車道升級 交通發達高鐵也過郯城
    郯城的交通事業發展速度快,京滬高速郯城段的改造計劃進展如何?許多市民都很關心。ETC車道的升級讓很多人感嘆郯城交通的進步,而高鐵也通過郯城令人欣喜。我省接下來5年的發展方向中確定京滬高鐵二線由北京始發,終點上海,途經郯城。   根據綱要,未來5年,我省將力爭實現市市通高鐵,在鐵路規劃中,明確說明了京滬高鐵二線省內路線:魯冀界—濱州—東營—濰坊—臨沂—魯蘇界(郯城)。
  • 菏澤「另類」農民張友雲用文言續寫「聊齋故事」
    原標題:菏澤「另類」農民張友雲用文言續寫「聊齋故事」一生痴愛讀古籍、寫古文,謙恭而儒雅,按常理該是文人學者的形象。然而,山東菏澤72歲的農民張友雲卻打破了這個「常理」,他雖為農民卻精通古文,當地編修史志離不開他的點校,其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和雜文——《耕暇輯軼錄》已結集出版,「填補了百年文言創作之空白」。
  • 山東郯城:一企一專班 當好「店小二」
    來源:經濟日報山東臨沂市郯城縣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工作,主動靠前做好服務,通過一系列「政策大禮包」,積極推動企業平穩有序復工復產,為戰「疫」再添戰鬥力,確保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 中國(徐州)首屆古籍文獻交流展16日開幕
    11月16日,徐州美術館(藝術館)又將見證一次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中國(徐州)首屆古籍文獻交流展將在這裡開幕。故紙中,你能看到祖先們跨越時間的智慧,能尋到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頭。當代徐州籍著名學者,原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董治安,著有力作《兩漢文獻與兩漢文學》,又歷時13年主編出版了煌煌36冊的《兩漢全書》,堪稱集「漢書」之大成。古籍文獻是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徐州先賢演繹了著書、刻書、藏書汗牛充棟的人文佳話。
  • 山東郯城農商銀行參加全省農商銀行統計業務知識競賽獲佳績
    山東郯城農商銀行高度重視本次競賽,為確保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達到以賽促練、提升業務素質、展現風採、樹立形象的目的,第一時間組織參賽人員,對歷年來金融統計制度進行梳理和培訓。參賽人員認真投入、勤學苦練,全力以赴備戰,經過前期集訓、選拔,最終該行員工吳青倩被臨沂審計中心選中,入選臨沂代表隊參加競賽。經過激烈角逐,最終,吳青倩以過硬的業務水平取得個人監管統計第6名好成績,並幫助臨沂代表隊奪得團體第一名。
  • 山東郯城警方通報派出所所長給村民撒錢:停職調查
    中新網11月17日電據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公安局官方微信消息,針對16日網絡上傳播的「山東一派出所長在村民家門口撒錢」視頻,郯城公安局17日回應稱,決定對涉事派出所長停止執行職務,局紀委將全面徹底調查,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來源: 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