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荊州治中從事、東吳太常身份的潘濬,為何有截然相反的評價

2020-12-22 畫筆中的歷史

在漢末三國時期,跳槽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無論是為了前程主動跳槽,還是說原有的主公被擊敗了,從而投靠新的主公,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黃權先後服務過劉璋、劉備、曹丕三個主公,但是他投降都是迫不得已,也沒有見到調轉槍口幫助新主公對付舊主公的行為,所以他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呂布手刃丁原投奔董卓,手刃董卓投奔王允(嚴格說這裡不能算投奔,是"棄暗投明"),他的評價就特別的不好。而潘濬比較有意思,他作為劉備集團中的荊州治中從事,在"荊州之戰"之後投奔東吳,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潘濬的仕途

潘濬初期的仕途沒有什麼特別的,是漢末三國時期很常見的入仕方式。潘濬是荊州武陵郡漢壽人,在二十歲的時候跟隨宋仲子學習經學。這個宋仲子在當時很有名氣,尹默、李譔、王肅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另外根據《吳書》中的記載,王粲曾經對潘濬"見而貴異之",王粲在當時成名,他對潘濬的評點,也可以說是對潘濬入仕之前的"鍍金"的舉動。事實上王粲也是因為蔡邕的"鍍金"才顯名的。因為王粲的評點,可能還有宋仲子學生的身份,潘濬得以顯名,成為武陵郡功曹,之後又成為部江夏從事,負責江夏郡"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等事宜。

在這個時候潘濬就體現出剛直的一面,當時沙羡縣長貪贓枉法,被潘濬直接處死。這引起了江夏郡的震動。但是這對於潘濬來說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劉表治理荊州的時候,靠的是荊襄望族的支持,相應的也必然要給這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回饋。潘濬這種做法,無疑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後來潘濬成為湘鄉縣令。部江夏從事官秩百石,縣令官秩千石,地位上是得到了提升,但是湘鄉隸屬於荊州南部的零陵郡,距離荊州政治文化中心的襄陽非常遙遠,直線距離將近千裡。小編不太清楚郡國從事與縣令之間權重上的高低,不過根據蔣琬從荊州書佐成為廣都縣長,飲酒不理政務(《三國演義》中這件事安在龐統的頭上)的事情上來看,劉表對潘濬的態度應該是有所疏遠。

等到劉備成為荊州牧的時候,潘濬被調回江陵成為荊州治中從事。相對於部江夏從事而言,治中從事的地位明顯高了很多,可以說是州牧的左右手。劉備對潘濬不可謂不重用;劉備應益州牧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後來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進入益州,只留下關羽。潘濬也被留下來"典州事",和關羽搭班子坐鎮荊州。

潘濬歸附東吳

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率軍進攻襄陽、樊城,孫權趁著這個機會襲取劉備所轄的荊州,史稱"荊州之戰"。在這個過程中,南郡太守糜芳和公安守將的投降是導致荊州輕易丟失、關羽進退無據的重要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看到潘濬的動作,雖然按照《三國志·吳書·虞翻傳》的記載,在江陵中有過伏兵,但也沒有記載與潘濬有關。所以小編認為潘濬在這個時候毫無作為,沒有直接向孫權投誠,也沒有組織什麼抵抗行為。

潘濬地位比較高,孫權也給予了較高的重視。在東吳政權中,潘濬又開始了新的仕途的遷升,先是加拜輔軍中郎將、奮威將軍(荊州治中從事官職不變)孫權稱帝之後,潘濬入朝為少府、太常,位列九卿。潘濬也深受孫權的信任,有一件事情可以體現。潘濬和蔣琬是表兄弟的關係,諸葛亮去世後,蔣琬成為蜀漢的二號人物,有人借著這個機會構陷潘濬與蔣琬私自聯繫,有投奔蜀漢的想法。武陵太守衛旌如實上報,結果孫權對潘濬不聞不問,反而將衛旌免職。

潘濬作為吳臣主要的形象是剛直,體現在以下幾件事情中:

一、孫權喜歡打獵射雉,潘濬經常勸諫孫權。看到孫權設置的"雉翳(小編不太清楚具體是什麼東西,或許是射獵搭建的草房,或許是野雞羽毛製成的華蓋,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親自進行破壞,於是孫權停止射雉的活動。

二、步騭在屯兵漚口的時候,請求孫權允許自己從周圍各郡(大概是荊州南部與揚州相近的地方),孫權詢問潘濬,潘濬認為應該拒絕。

三、中郎將徐宗放縱部曲,被潘濬所殺。

四、曹魏間諜隱蕃進入東吳,與東吳諸多臣子結交,包括潘濬的兒子潘翥。潘濬得知後嚴厲責罰潘翥,令其與隱蕃斷交。

五、孫權校事呂壹藉助孫權的權勢威懾群臣,顧雍、朱據、刁嘉、鄭胄等人都遭受過誣陷,其中顧雍的身份是東吳丞相,雖然沒有被徹底扳倒,但是根據黃門侍郎謝厷與呂壹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顧雍的處境也是比較危險。謝厷是站在顧雍一方的,他對呂壹說,一旦扳倒顧雍,那麼接下來的丞相可能會是潘濬,以此恐嚇呂壹,這才讓呂壹放鬆對顧雍的攻擊。潘濬對呂壹恨得咬牙切齒,打算冒著被孫權治罪的危險擺"鴻門宴"親自刺殺呂壹,引起呂壹的警覺沒有成功。即便如此,潘濬等人的強硬態度給孫權製造了一定的壓力,最後孫權只能處死呂壹,降低負面影響。

潘濬評價的兩極化

對於潘濬這個人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化的現象。《三國志·吳書·潘濬傳》評價是很不錯的,"公清割斷"、"有大丈夫格業";《季漢輔臣贊》中則評價"自絕於人,作笑二國"。當然《季漢輔臣贊》的作者楊戲是漢臣,肯定是站在蜀漢的立場。然而同為劉備集團降臣的黃權的評價卻是"哀悲本志,放流殊疆"這樣的帶有同情口吻的語氣。另外現在的三國愛好者對潘濬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這也是緣於潘濬的一種"矛盾"的行為。

按《江表傳》中記載,孫權控制荊州之後,荊州大小士吏都歸附東吳,潘濬卻稱病不見。孫權親自來請潘濬,潘濬在淚流滿面的情況下歸附了孫權。這是一種忠於劉備的表現。如果沒有其他的事情發生,想必潘濬也會與黃權有一樣的評價。但是有一件事影響了他的風評,就是鎮壓習珍、樊伷(另說樊胄)等人。樊伷是荊州武陵部從事,習珍是零陵北部都尉,兩個人詐降孫權,然後聯合反叛孫權,希望以武陵和零陵重新歸附劉備。結果樊伷和習珍都被潘濬擊敗,樊伷被殺,習珍自殺。黃權無論是投奔劉備還是曹丕,都沒有反過來對付劉璋、劉備,潘濬卻沒有做到這一點。況且還有習珍、樊伷作為對比。那麼潘濬這個人物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還是要靠讀者自行判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襄陽記》、《後漢書》

相關焦點

  • 關羽丟失荊州,是因為他犯了四個錯誤,一個比一個致命!
    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在劉備進入益州,和劉璋展開大戰的時候,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荊州是東吳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劉備借荊州時,孫權為何要答應
    奪取荊州,是孫權父子兩代人的畢生心願,原本孫權在斬殺黃祖後還能採取進一步攻打荊州的軍事行動,但是曹操來了,孫權不願意投降,於是聯合劉備在長江上跟曹操打了一仗,這一仗就叫赤壁之戰,曹操在赤壁大敗,猖狂向北方逃走,緊接著,孫劉聯軍開始攻打荊州南郡,歷時一年,在周瑜的領導下,東吳軍隊才拿下了南郡。
  • 原來三國時期長沙有這麼多名臣名將
    均為簡博供圖 長沙晚報記者 任波 通訊員 管震 龍爭虎鬥的三國歷史不只有曹操、劉備、孫權,更有屬於三國集團中的大批文臣武將。近日,記者在白沙路旁的長沙簡牘博物館,經湖南著名文物專家宋少華、李鄂權的指點發現,在該館陳列和珍藏的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中,有一批在史書《三國志》出現的孫吳歷史人物名字。
  • 東吳比蜀漢多存在17年,是因為荊州嗎?
    最終荊州落入東吳孫權之手,雖然得之極不光彩,是背信棄義偷來的。不過東吳有了荊州,就可以當成西窺巴蜀,北圖中原的戰略根據地。之外,荊州是東吳江東(揚州)的門戶,密切關係到東吳的生存問題。東吳擁有荊州,東吳最次也能劃江自守,過自己的安穩小日子。事實上,東吳能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也正是長期以來對荊州的有效經營所致。
  • 三國時期荊州被東吳奪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作為古之名將,忠義表率,關羽失荊州一事,常令人扼腕痛惜,難以釋懷。原本在大好的局勢下,東吳卻背後捅刀,以致於關羽功敗垂成,蜀漢損將失地。那麼關羽為何沒有防備東吳?作為沙場宿將,他難道不知道出徵在外必須要穩固後方嗎?
  • 茶館三國|小說中關羽鎮守荊州有多人輔佐?歷史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可見,麋芳在歷史上確實留在荊州輔佐關羽,但二人的關係並不好,這導致麋芳最終竟然叛降東吳,對荊州的防護反倒起了負面作用。歷史上,幾乎沒有多少對關平的記載,現有的記載僅顯示關平與關羽一同為東吳所擒並被斬[10],至於小說中關平的活躍表現,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但關平作為關羽之子(正史應為親子,小說設定為義子),輔佐其父鎮守荊州這也十分平常。最後是周倉。小說中,周倉自從在臥牛山跟隨關羽後一直形影不離。
  •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怒而發兵,為何直搗東吳,而不不先奪荊州?
    為關羽報仇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全部,蜀吳矛盾其實已經久積成疾了,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屬於公然「跳反」,自立蜀漢,而孫權有點尷尬的是他其實是個地方軍閥 至於夷陵失敗,諸葛亮在戰後也發表過感嘆說:「如果法正在,能勸主公不出兵,就算勸不住他,有法正跟著主公出徵
  • 柏楊:孫權可愛有人情味,朱元璋:孫權不懂當皇帝,到底誰說的對
    三國時期,東吳的當家人孫權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他以19歲妙齡出道,一出道即是巔峰,因此讓為世子發愁的曹操羨慕不已,此後他雖然又掌控了東吳五十餘年,但從他帶十萬人沒打過張遼八百人,贏得「孫十萬」的美名之後,他的表現幾乎是王小二過年……以至於後人對他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劉備兵發東吳是為了給弟報仇還是為了奪回荊州?有什麼典故?
    劉備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為弟報仇雪恨是直接原因,奪回荊州甚至滅了東吳是出兵的最終目的。 只是為了奪回荊州,雖然是國之大事,但從道義上也講不通,自古出師得有名,荊州本來就是劉備借來東吳的,劉備答應有了立足之地後就歸還給東吳,但劉備成都稱王后,以關羽不願意歸還他亦無奈為由,背信棄義在先,孫權最後從關羽手中奪回了荊州,劉備若以孫權奪取荊州為由攻打東吳,於情於理都講不通,還會讓自己落個天下不講信義和蠻橫無理的名聲。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 孫權即位後,呂蒙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破曹仁於南郡,從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進佔荊州南部三郡,並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掩護孫權逃生。在濡須抵禦魏軍。官拜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代守陸口,襲取荊州西部三郡,徹底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 魯肅,東吳重要的謀臣,歷史上的他真的那麼不堪嗎?
    或許,誰都未曾想到,就在此時,江面上正有大大小小的戰船正魚貫而行地駛入敵軍的陣營中。敵軍慌了,忙用飛矢一頓亂射,企圖阻擋前來的大軍。等到天明之時,才知道這是對方的計策,故意讓自己陣營中計。 相信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是《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借箭的主角是諸葛亮。在駛向曹操軍營的時候,他鎮定自若,沉著冷靜。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在現代語言中,我們都已經很熟悉那句成語叫「大意失荊州」,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大意失荊州是關羽的過失?其實這是東吳四英傑早就設下的陰謀!
    由於《三國演義》是一本重蜀抑魏、輕視東吳的小說,因此後世對東吳的認識不深,總認為東吳沒有什麼人才,但其他人或許可以不提,東吳的四位大都督卻不得不說。在東吳,有四位先後執掌東吳水軍的大都督,按接任順序,分別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 呂蒙奪荊州,為何非殺關羽,以至引火燒身?
    此戰過後,魏國恐慌,曹操險些遷都,加之此前夏侯淵剛剛在漢中被劉備所敗,魏國在三國鼎立中的壓倒性優勢出現動搖。這是荊州爭奪戰的上半場,雖然精彩紛呈,但真正主導戰爭結果的卻是短促且戰役規模更小的下半場。東吳呂蒙趁關羽勢頭正盛,帶領不多兵力,偷襲荊州,籠絡荊州人心,導致關羽軍隊失控。關羽出逃麥城,被截殺。
  • 讀《資治通鑑》1124——呂壹違法監諸臣,顧雍闞澤依法治呂壹
    壹誣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吳主怒,收嘉,系獄驗問。時同坐人皆怖畏壹,並言聞之。侍中北海是儀獨雲無聞,遂見窮詰累日,詔旨轉厲,群臣為之屏息。儀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厄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吳主遂舍之;嘉亦得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憂壹亂國,每言之,輒流涕。壹白丞相顧雍過失,吳主怒,詰責雍。黃門侍郎謝肱語次問壹:「顧公事何如?」
  • 同樣是改名,為何中超會遭球迷強烈反對,CBA的情況卻截然相反?
    北京國安、上海申花這些名字,在1994年甲A聯賽元年就已經出現,至今已經存在了足足26年的時間,所以他們擁有大批死忠球迷,對於改名這件事自然也有些無法接受。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同樣創辦於94年的CBA聯賽。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平衡難以打破回頭去看三國歷史中東吳的存在感最活躍的那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那時候天下局勢一盤散沙,三國鼎立的格局沒有形成,這個時候的東吳在三國這個舞臺上擁有不錯的存在感。如關羽發動北伐時,東吳為了擴大自己在荊州的利益,聯合曹操偷襲了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勢力,並最終將荊州收入囊中。
  • 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只因關羽做了一件蠢事,侵犯了吳國主權
    這個時候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吳蜀本是同盟關係,孫權為何要突然撕毀同盟,從背後捅關羽一刀呢?是貪圖魏國的報酬,還是害怕蜀國一家獨大,又或是記恨關羽傲慢無禮,不肯與東吳結親呢?其實不然,孫權本質上還是一個懂得大義的人,知道吳蜀聯盟統一戰線的重要性。那麼孫權為何一定要偷襲荊州呢?
  • 東吳的四大都督中,對東吳的建立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戰功最少的他
    東吳有四大都督,他們是孫權的依靠。他們按照執掌東吳軍權的時間來說,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孫權本人的軍事能力不足,他依靠著這四大都督,保證了東吳的安全,開創了東吳的基業。可以說,這四大都督對吳國的創建發展居功甚偉。在這四人中,首先是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