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跳槽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無論是為了前程主動跳槽,還是說原有的主公被擊敗了,從而投靠新的主公,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黃權先後服務過劉璋、劉備、曹丕三個主公,但是他投降都是迫不得已,也沒有見到調轉槍口幫助新主公對付舊主公的行為,所以他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呂布手刃丁原投奔董卓,手刃董卓投奔王允(嚴格說這裡不能算投奔,是"棄暗投明"),他的評價就特別的不好。而潘濬比較有意思,他作為劉備集團中的荊州治中從事,在"荊州之戰"之後投奔東吳,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潘濬的仕途
潘濬初期的仕途沒有什麼特別的,是漢末三國時期很常見的入仕方式。潘濬是荊州武陵郡漢壽人,在二十歲的時候跟隨宋仲子學習經學。這個宋仲子在當時很有名氣,尹默、李譔、王肅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另外根據《吳書》中的記載,王粲曾經對潘濬"見而貴異之",王粲在當時成名,他對潘濬的評點,也可以說是對潘濬入仕之前的"鍍金"的舉動。事實上王粲也是因為蔡邕的"鍍金"才顯名的。因為王粲的評點,可能還有宋仲子學生的身份,潘濬得以顯名,成為武陵郡功曹,之後又成為部江夏從事,負責江夏郡"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等事宜。
在這個時候潘濬就體現出剛直的一面,當時沙羡縣長貪贓枉法,被潘濬直接處死。這引起了江夏郡的震動。但是這對於潘濬來說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劉表治理荊州的時候,靠的是荊襄望族的支持,相應的也必然要給這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回饋。潘濬這種做法,無疑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後來潘濬成為湘鄉縣令。部江夏從事官秩百石,縣令官秩千石,地位上是得到了提升,但是湘鄉隸屬於荊州南部的零陵郡,距離荊州政治文化中心的襄陽非常遙遠,直線距離將近千裡。小編不太清楚郡國從事與縣令之間權重上的高低,不過根據蔣琬從荊州書佐成為廣都縣長,飲酒不理政務(《三國演義》中這件事安在龐統的頭上)的事情上來看,劉表對潘濬的態度應該是有所疏遠。
等到劉備成為荊州牧的時候,潘濬被調回江陵成為荊州治中從事。相對於部江夏從事而言,治中從事的地位明顯高了很多,可以說是州牧的左右手。劉備對潘濬不可謂不重用;劉備應益州牧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後來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進入益州,只留下關羽。潘濬也被留下來"典州事",和關羽搭班子坐鎮荊州。
潘濬歸附東吳
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率軍進攻襄陽、樊城,孫權趁著這個機會襲取劉備所轄的荊州,史稱"荊州之戰"。在這個過程中,南郡太守糜芳和公安守將的投降是導致荊州輕易丟失、關羽進退無據的重要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看到潘濬的動作,雖然按照《三國志·吳書·虞翻傳》的記載,在江陵中有過伏兵,但也沒有記載與潘濬有關。所以小編認為潘濬在這個時候毫無作為,沒有直接向孫權投誠,也沒有組織什麼抵抗行為。
潘濬地位比較高,孫權也給予了較高的重視。在東吳政權中,潘濬又開始了新的仕途的遷升,先是加拜輔軍中郎將、奮威將軍(荊州治中從事官職不變)孫權稱帝之後,潘濬入朝為少府、太常,位列九卿。潘濬也深受孫權的信任,有一件事情可以體現。潘濬和蔣琬是表兄弟的關係,諸葛亮去世後,蔣琬成為蜀漢的二號人物,有人借著這個機會構陷潘濬與蔣琬私自聯繫,有投奔蜀漢的想法。武陵太守衛旌如實上報,結果孫權對潘濬不聞不問,反而將衛旌免職。
潘濬作為吳臣主要的形象是剛直,體現在以下幾件事情中:
一、孫權喜歡打獵射雉,潘濬經常勸諫孫權。看到孫權設置的"雉翳(小編不太清楚具體是什麼東西,或許是射獵搭建的草房,或許是野雞羽毛製成的華蓋,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親自進行破壞,於是孫權停止射雉的活動。
二、步騭在屯兵漚口的時候,請求孫權允許自己從周圍各郡(大概是荊州南部與揚州相近的地方),孫權詢問潘濬,潘濬認為應該拒絕。
三、中郎將徐宗放縱部曲,被潘濬所殺。
四、曹魏間諜隱蕃進入東吳,與東吳諸多臣子結交,包括潘濬的兒子潘翥。潘濬得知後嚴厲責罰潘翥,令其與隱蕃斷交。
五、孫權校事呂壹藉助孫權的權勢威懾群臣,顧雍、朱據、刁嘉、鄭胄等人都遭受過誣陷,其中顧雍的身份是東吳丞相,雖然沒有被徹底扳倒,但是根據黃門侍郎謝厷與呂壹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顧雍的處境也是比較危險。謝厷是站在顧雍一方的,他對呂壹說,一旦扳倒顧雍,那麼接下來的丞相可能會是潘濬,以此恐嚇呂壹,這才讓呂壹放鬆對顧雍的攻擊。潘濬對呂壹恨得咬牙切齒,打算冒著被孫權治罪的危險擺"鴻門宴"親自刺殺呂壹,引起呂壹的警覺沒有成功。即便如此,潘濬等人的強硬態度給孫權製造了一定的壓力,最後孫權只能處死呂壹,降低負面影響。
潘濬評價的兩極化
對於潘濬這個人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化的現象。《三國志·吳書·潘濬傳》評價是很不錯的,"公清割斷"、"有大丈夫格業";《季漢輔臣贊》中則評價"自絕於人,作笑二國"。當然《季漢輔臣贊》的作者楊戲是漢臣,肯定是站在蜀漢的立場。然而同為劉備集團降臣的黃權的評價卻是"哀悲本志,放流殊疆"這樣的帶有同情口吻的語氣。另外現在的三國愛好者對潘濬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這也是緣於潘濬的一種"矛盾"的行為。
按《江表傳》中記載,孫權控制荊州之後,荊州大小士吏都歸附東吳,潘濬卻稱病不見。孫權親自來請潘濬,潘濬在淚流滿面的情況下歸附了孫權。這是一種忠於劉備的表現。如果沒有其他的事情發生,想必潘濬也會與黃權有一樣的評價。但是有一件事影響了他的風評,就是鎮壓習珍、樊伷(另說樊胄)等人。樊伷是荊州武陵部從事,習珍是零陵北部都尉,兩個人詐降孫權,然後聯合反叛孫權,希望以武陵和零陵重新歸附劉備。結果樊伷和習珍都被潘濬擊敗,樊伷被殺,習珍自殺。黃權無論是投奔劉備還是曹丕,都沒有反過來對付劉璋、劉備,潘濬卻沒有做到這一點。況且還有習珍、樊伷作為對比。那麼潘濬這個人物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還是要靠讀者自行判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襄陽記》、《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