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一對一 | 翻譯學、文學:英詩漢譯研究

2021-02-19 BG Plus背景提昇平臺


英詩漢譯研究

作為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及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催化劑,英詩漢譯領域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如何譯、誰來譯、譯什麼等問題,雖然是老調重彈,卻是常彈常新。尤其是其中的如何譯問題。

結合學界前沿,本課題可以專門從以下兩2個方面展開:

1. 英詩漢譯的民族化譯法研究。一些譯者嘗試用古詩的形式來翻譯英語詩歌。其優劣如何?過往的歷史如何?前景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

2. 英詩漢譯中的「平仄」問題。一些學者、譯者嘗試用「平仄」規劃來強化譯文的節奏效果。這一譯法的效果如何?把古詩的平仄,套在用現代漢語譯出的譯文身上,可行性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博士畢業,現為高校在編教師。中英文基礎紮實,翻譯功底深厚,科研經驗豐富。主要研究興趣為翻譯,包括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應用翻譯等。 

名校導師一對一指導

主導師為國內外頂尖學者與研究人員,深耕其專業領域,有國際頂級期刊/會議發表經歷,能夠對學生進行細緻的輔導和指引。導師將傳授科研方法、布置相關科研任務,指導學生順利完成,使之最大程度的親身參與科研過程。

形式靈活  量身定製

本項目為一對一,上課時間和上課方式都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隨時做出調整。同時,也會根據學生興趣作為切入點為學生量身定製科研內容和產出。

產出豐富  注重內涵

除了「硬產出」——項目結業證書、導師推薦信、科研報告或論文外,我們更加重視學生學術能力及思辨能力的提升。本項目為一對一,上課時間和上課方式都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隨時做出調整。同時,也會根據學生興趣作為切入點為學生量身定製科研內容和產出。

所有想要提高知識水平和學術能力、想要與全球名校研究員交流、想要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學習者。尤其適合想要轉專業、想要儘早了解意向專業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想要申請深造的學生。主導師課時:共6個課時,導師每周授課一次,約5-6周完成;★ 一篇國際英文會議論文或國際普通期刊論文(如EI、CPCI等)主導師課時:共12個課時,主導師每周授課一次,約12周完成;• T • H •  ✿ •  N  D   

相關焦點

  • 特別推薦 | 翻譯學:中國古詩英譯
    馮全功南開大學翻譯學博士,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樓夢》翻譯、翻譯修辭學、職業化翻譯。在中國文學與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的對外譯介與傳播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尤其是專著,如吳伏生的《漢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2012)、張智中的《漢詩英譯美學研究》(2015)、魏家海的《漢詩英譯的比較詩學研究》(2017)、張保紅的《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2018)等。
  • 社會翻譯學專欄 || 王洪濤:基於布爾迪厄反思性社會學理論的《詩大序》兩種英譯對比研究
    關鍵詞:反思性社會學;關係主義;社會翻譯學;翻譯社會學;《詩大序》英譯社會學路徑的翻譯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末,代表了翻譯研究「一種新近出現、富有活力的發展趨勢」(Buzelin,2013:195),並促成了「社會翻譯學/翻譯社會學(socio-translation studies/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 「第三屆翻譯學前沿論壇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建設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
    第三位發言人是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王東風,他考察了中國百年西詩漢譯的歷史,發現從詩學和譜系學兩個層面對現有定論展開追問,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以頓代步」是否真正解決了詩歌節奏的翻譯轉換問題等等。接下來,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張旭介紹了「中國翻譯文獻整理研究計劃」的項目進展和成果。
  • 譯見||汪寶榮:國內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述評
    楊柳(2003)借用布迪厄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討論中國翻譯學學科如何建構話語權力,傅敬民(2005)借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分析《聖經》漢譯,屬於本領域最早研究成果。汪寶榮(2019a)綜合運用布迪厄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拉圖爾等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和卡薩諾瓦的世界文學場域結構分析模式,以魯迅、莫言、餘華小說英譯為考察中心,分析了「由誰發起+由誰出版」運作機制下五種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模式的運作方式和特點,指出它們都有助於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而西方商業出版社發起並出版+招募漢學家翻譯模式的傳播效果較為理想。
  • 這部動輒賣出天價的詩歌集,見證了英詩漢譯的演進史
    作者海亞姆的這些哲理詩頗受歡迎,正如我國波斯文學研究專家穆宏燕所概括的:由於海亞姆四行詩的思想內容更多秉承了具有古希臘哲學特徵的伊斯蘭理性主義哲學,而游離於伊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宗教精神之外。沒有皈依只有質疑,追問與享受短暫人生的海亞姆四行詩契合了西方的理性主義思潮,也契合了沒有宗教皈依色彩的中國文化傳統。
  •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2015年10月23日 11:18 來源:《中國翻譯》2011年第2期 作者:王寧 字號 內容摘要:生態翻譯學對傳統的文學和文化翻譯以及翻譯研究本身的教義形成了挑戰。
  • 學術觀點 | 王洪濤: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語世界傳譯研究的概念釐定與方法——兼論社會翻譯學方法的價值與功用
    作者簡介:王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翻譯學博士,牛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翻譯學、理論翻譯學、翻譯批評、中西文化經典翻譯研究,兼及西方漢學、中西比較詩學與世界文學研究。
  • 王洪濤:「社會翻譯學」研究:考辨與反思
    本文以社會語言學、文學、社會學的學科原理為參照,從研究對象、研究性質、研究方法等層面對中西方社會學路徑的翻譯研究進行考據和反思,辨析了「社會翻譯學」與「翻譯社會學」兩種學科稱謂之間的差異,分析了社會翻譯學是一種綜合性研究而非外部研究的理據,同時剖析了社會翻譯學研究模式的優點與弱點,以期引發更多關於社會翻譯學理論建構的「元思考」。 1.
  • 我院成功舉辦「全國翻譯研究2020高層論壇」
    下午的主旨演講環節,範祥濤教授基於對「四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譯本數量的統計考察,闡述了「四書」在各個時期、不同背景下的英譯本及其特點,以利於各方深入了解「四書」的英譯史概貌,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譯本信息支持。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阿拉伯史學經典《歷史大全》的漢譯與研究...
    9月27日,由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院長羅林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阿拉伯史學經典《歷史大全》的漢譯與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北京語言大學召開。我校校長劉利出席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研究員、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錢乘旦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明區劃研究中心主任梁佔軍教授作為專家受邀出席。會議由北京語言大學科研處處長張健主持。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教師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 翻譯學博士點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設立
    翻譯學博士點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設立 2005年起招收獨立的翻譯學博士研究生。  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已建立了高級翻譯學院,設立了口譯系、筆譯系和翻譯研究所,併集合了該校英、俄、德、法、日、阿各語種的翻譯教學和科研專家,形成了一支專門的翻譯教學和科研隊伍。  該校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柴明熲說,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翻譯大國。
  • 第三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圓滿落幕 | 律新社在現場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語學院院長王東風王東風教授圍繞五四以降中國百年西詩漢譯的詩學譜系研究,從詩學和譜系學兩個方面考察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百年西詩漢譯的歷史。首先,王東風教授從歷史的問題化開始,就百年西詩漢譯的歷史徵程中出現的如「以頓代步」詩歌翻譯方法、西方詩歌對中國新詩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從中穿插譜系學的史學研究方法,試圖對百年詩歌翻譯史的研究增加客觀性和批評性。王東風教授表示希望帶著問題進行史料整理和串聯,結合知識考古式的研究方法,從而使人們對歷史進程產生新的看法,留下反思和批判的哲學印記。
  • 上外設立中國首個翻譯學博士點
    中國第一個翻譯學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日前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設立,並將從2005年起招收翻譯學博士研究生。     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已建立了高級翻譯學院,設立了口譯系、筆譯系和翻譯研究所,併集合了該校英、俄、德、法、日、阿各語種的翻譯教學和科研專家,形成了一支專門的翻譯教學和科研隊伍。
  • 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由於語言在翻譯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傳統觀點現在已經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因此當代翻譯學中佔主導地位的還是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理論。」(科米薩諾夫, 2006:9)劉宓慶(1999:16)認為: 「20世紀 50年代以前的科學水平及語言學研究水平不可能使翻譯理論家突破傳統論的有限視界。事實上,正是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使翻譯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使翻譯學的建設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的需要。」
  • 翻譯學的範式與反思
    在翻譯學學科發展進程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同的轉向或者是研究範式的更迭,它們為翻譯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者們對不同範式之間關係的反思。本訪談中,筆者與維也納大學瑪麗·斯內爾-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教授就翻譯學中研究範式的定義,範式、視角和轉向之間的差異及其相互關係,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研究範式以及當前翻譯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 翻譯研究中的問題域轉換:生態翻譯學視角
    陳聖白(2017)認為生態翻譯學在中國翻譯界形成了一種獨樹一幟的學術流派,不但推動了翻譯學學科的進步與發展,而且從某種程度而言引領了翻譯學學科未來的研究與趨勢。可以說,生態翻譯學漸漸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不僅成為翻譯研究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源泉,而且作為一種生態範式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突顯出來。
  • 上海外國語大學設立中國首個翻譯學博士點
    上海外國語大學設立中國首個翻譯學博士點 ,並將從2005年起招收翻譯學博士研究生。  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已建立了高級翻譯學院,設立了口譯系、筆譯系和翻譯研究所,併集合了該校英、俄、德、法、日、阿各語種的翻譯教學和科研專家,形成了一支專門的翻譯教學和科研隊伍。
  • 科研助力| 國際翻譯學期刊排名——Scopus2018影響因子排名及解讀
    近期,Scopus推出了「2018年語言與語言學期刊影響因子排名」,語言學通訊公眾號從中篩選出翻譯學期刊的排名情況。以下分析將按照序號、期刊名、影響因子等信息呈現。其中SKASE由斯洛伐克英語研究學會主辦的一本網絡刊物,尚不在湯森路透推出的SSCI,A&HCI檢索範圍。按照現在的規定,新晉期刊必須先進入ESCI,經過評審後才可以進入SSCI,所以SKASE要成為SSCI檢索期刊還有待時日。或許是因為近年來認知範式的高歌猛進,Interpreting的影響因子一直名列前茅。
  • 張柏然與中國翻譯學
    1991年,我調入南京大學外文系任教,主要從事法國文學的譯介研究與翻譯人才的培養工作。當時,柏然教授已是南京大學雙語詞典中心主任,在英文系執教。由於共同的工作環境,以及同樣對文學、文字的痴迷,我們之間的交往逐漸多了起來,並成為學術上的好同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