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 王一冰

  一則《北京中考0分作文》這幾天在微信朋友圈被不斷轉發。該題材料是說有一種鳥,靠一根小樹棍就能飛躍太平洋,樹棍可做水上休息之用。

  這篇作文叫《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運用簡單的物理常識,分析論證這隻鳥所需樹枝的體積和質量,進而指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論證嚴謹,結論紮實,觀點鮮明。但是卻得了0分。人們為此惋惜和鳴不平。

  有幾點需要說明,第一,這篇文章的真實性無法考證。第二,作文和物理無關。第三,網上給0分的理由,權威程度頗可疑。

  拋開上述幾點說明,我只想談一談作文如何寫的問題。

  首先,語文學科交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考試,主要的還是說話,說一句一句的話,一段一段的話,一篇一篇的話。爭論「語文」二字究竟是語言文學,還是語言文字沒有意義,二者最終在表情達意這個要求下統一。由詞造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作文體現的是對把文字結構成文章的能力的考察。明確這一點,也就明確了,在作文中,表達是第一位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最重要。這個表達清楚也有很多具體的要求,文從字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詳略得當、中心突出,等等。以這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為例,文章就做到了表達清楚,準確傳達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事實上,大家也都看懂了,包括給0分的老師。文章詞採、結構也不錯,非常注意語言和修辭,能把科學理論的應用寫得絲毫不枯燥,應該說還是有一定本事的。

  其次,作文又不單單是語文的一項要求,也屬於文章的範疇。在文章的範疇下,表達清楚就變成了最基本的要求。應該說,能夠做到表達清楚的文章,是一篇合格的文章,若想在提升一個段位,就必須面臨更高的要求。在表達清楚之上,是言之有物的要求;在言之有物之上,是真善美的要求。

  《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內容就非常充實,文章始終在講一個道理,就是作者不相信材料是真的,然後便用科學理論證明自己的想法。做到言之有物,不僅僅有對作者閱讀的要求,還有對作者思想的要求,要求對世界有一個明晰的判斷,這個判斷可能是和別人雷同的,也可能是自己獨有的。站在應試的角度,不要擔心言之有物的「物」是否和別人雷同,世界上並沒有那麼許多的思想供我們發明和發現,把自己想法說清楚就好了,當然了,儘量說得別致些。

  再次,就是求真,求善,求美。這對作文的要求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甚至有些突破單純的學生作文的要求。真善美來自哪裡?來自閱讀和思考,來自生活和啟蒙。這個看起來抽象,甚至有些空洞的要求,其實無論是難度還是面對的挑戰都非常大。《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倒是求真了,但是它挑戰了命題材料的正確性,或者說挑戰了一般人面對心靈雞湯類材料的思維慣性。一面用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追求真理的故事鼓舞和薰陶所謂的正確的道德和正直的品質,一面卻是科學道理面前毫不留情地判為「歪理」,我不想說這樣的分裂的兩面派是當下教育的問題,也不想說社會的盲目的叢林法則如何殘酷地反諷著和撕碎了我們正面搭建的價值體系,我只想說大到社會,小到個人,都普遍缺乏對思想的包容。不見得讚許,但至少允許它存在。但是,現實是,大家達成的不自覺的默契是教導出一批沉默的大多數,碾碎與眾不同,槍殺脫穎而出。尤其是應試中,很難遇到這種寬容。對真善美的把握,當然有很大人為的因素,但是不要感喟沒有伯樂,應該問一問為什麼沒有伯樂。

  最後還有一個作文的命題和程式的問題。應試文章永遠要面臨命題要求。即使不對文章做任何限制,這個「不做限制」本身也是要求。很多人喜歡指責命題對文章有所限制,不自由,云云。但是,沒有要求如何體現考察呢?自由書寫人人都會,再笨拙的文筆,自發寫起情書來,都是最棒的文學家;而有要求和限制,才加大了作文的難度,在格律內作詩,在鐐銬裡舞蹈,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也沒用漫天行文,而是嚴格在命題和程式裡寫作,沒有脫離材料,沒有脫離起承轉合。

  命題和程式不是敵人,從學習寫文章的角度看,適應命題和掌握、模仿程式,是起步入門的必經階段,不積累些文章在肚子裡,不背誦些好篇章,怎麼能寫出自己的作品呢?模仿,永遠是學習的第一步。命題和程式其實不僅要求學會適應,還要學會拿捏和控制,對文章有任意塑造的遊刃有餘的自信。

  回到《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文章不是沒有問題,主要是參雜了許多人身攻擊的成分。雖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但是必要的尊重還是要有的,有點小吐槽傾向歸小吐槽傾向,但是不必使用謾罵的字眼。這或許才是大忌諱,其他的0分理由則有點欲加之罪了。

  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是勇氣。這是年輕人才有的衝動和尖銳,是年輕人的創造和無畏,也是年輕人的冒險和希望。但,這卻是我的尷尬和糾結。在培養沉默的大多數的社會默契與同謀裡面,在應試方法論面前,一方面,我不敢鼓勵這樣的勇氣和冒險,讓年輕人背負高昂的成本和代價,另一方面,我又不想看到希望和勇敢在默然中沉淪。此時,我是一個懦弱的人。

相關焦點

  • 2013高考零分作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2013高考零分作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立刻石化了。  我很想抽人!很想狠狠地抽命題老師一巴掌 ——代表我的物理老師。讓一隻鳥,叼著樹枝飛太平洋——什麼樣的極品智商才能編出這樣的故事呢?
  • 2012年高考最逆天的0分作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2012年高考最逆天的0分作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材料作文·小鳥飛越太平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 2013北京中考零分搞笑作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立刻石化了。   我很想抽人!很想狠狠地抽命題老師一巴掌——代表我的物理老師。讓一隻鳥,叼著樹枝飛太平洋——什麼樣的極品智商才能編出這樣的故事呢?我不知道命題老師的鳥,是如何威猛,是如何神奇。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卻讓我不得不懷疑一些東西。
  • 高考零分作文《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折射出的極端現象
    有網傳高考零分作文,比如最近幾年甚囂塵上的《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未知真假)。據統計高考零分作文每年都有幾千份,真考生之不幸也!現假設《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大家可自行百度求之)這篇高考作文確有其事,並被判了零分,在此前提下從考生和判卷老師兩個方面分析此事件折射的極端現象。首先說這篇文章作者的極端之處。第一:作者在文中有辱罵和蔑視出題老師的言語,這是極其不尊師重道的表現,體現作者的品德問題。
  • 2013高考零分作文經典 傻鳥的道理
    根據上述材料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要脫離材料的內容含意範圍作文,不少於800字。  一考生零分答卷:  《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立刻石化了。  我很想抽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的母親是農民
    中元節,我在地裡摘了一捧無名的野花,默默來到母親的墓前,放在她的身邊,我伸手想去再一次觸摸她,撫到的只是黃土,我含著淚輕輕地呼喚著:「媽媽……」  母親是海南農村普通的一位農家婦女,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她懂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文化,成為這個社會用得上的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而在丁加奴州歷史博物館看到兩件與廣西形制相同的銅鼓之後,周偉民更加相信,最晚在漢代,就有華人在馬來西亞過境是完全可能的,到了宋代,則有華人在那裡長久居留。  馬來西亞學者孟沙認為,大量海南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應是1850年以後的事,而檳城是海南人最早登陸的據點,隨後才分布到馬六甲、太平、吉蘭丹和丁加奴等地。  1866年,海南人的第一個「瓊州會館」在檳城創立。那裡至今仍是馬來西亞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  「怕死不來番」  海南人為什麼要移民東南亞特別是馬來半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有群「不塑之客」
    文\海南日報記者 丁平 通訊員 牛曉婷  4月25日,瓊海嘉積鎮萬泉河畔木舍耕讀共享書房三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四,黎族教育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居住地區卻涵蓋海南島的廣大中部山區。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制定了實施民族離間政策,將黎區建設成為對抗我抗日遊擊力量的緩衝地帶的統治政策。1942年7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專門出臺了《黎人訓練綱要》,提出要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對「將來在我方黎族地區從事警察工作,以及執行推動其他各項政策之人才」進行培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根據《規程》規定,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期間開放的時間:每周應不低於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則應24小時開放。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除了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外,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是「00後」開學必備的「三件套」。此外,平衡車、無人機等物品也成為吸睛的開學裝備。  「學校校園好大,買個電動平衡車方便日常出行。」海南大學一位「00後」新生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景帶回去 友誼留下來
    海南人民的善意、熱情和充滿智慧的民族文化,就這樣無障礙傳遞給了前來採訪海南之美的韓國記者們。  26日上午,韓國記者們來到檳榔谷景區,在一場歌舞表演中,海南黎族的哈、潤、賽、杞、美孚五大方言特色節目輪番出場:鑽木取火、田園生活、黎家鼓舞、求愛對歌……一個個展示著原生態黎族生活與文化的情景讓韓國採訪團的記者們大開眼界。  東亞日報社會部記者權五赫開心地表示,這樣的體驗非常新鮮好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