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

2020-12-27 棗莊網警巡查執法

去年,《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裡面首次明確參與人應當自行承擔損失。目前,《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已列入國務院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所以啊,趕緊來了解下什麼是非法集資,免得以後被騙了還要替對方數錢。

法律如何定義非法集資?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並且只要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能認定為非法集資:

(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簡訊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

(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

(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換句話說,非法集資有四大要素:

非法性:未經有關部門批准

社會性:誰都可以參與

公開性:公開宣傳

利誘性:通常承諾高回報

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區別

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最根本區別是,是否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吸收資金。

通俗講,民間借貸是跟特定對象借錢,非法集資是誰都可以參與。

此外還有個重要區別:是否通過媒體、手機、傳單等途徑公開宣傳。

民間借貸24%的利率受法律保護,而非法集資,哪怕1%利率都不受法律保護。

非法集資常用手法

隨著非法集資出現泛理財化趨勢,常見伎倆主要包括:

承諾高額回報

編造一夜暴富神話,許諾投資者高額回報。初期按時足額兌現承諾本息,但都是拆東牆補西牆,最後潛逃或案發。

編造虛假項目

大多通過註冊合法的公司或企業,打著國家政策支持等口號,虛構投資項目、編造投資前景。

披上網際網路+外衣

以金融創新名義,假稱新的投資工具或金融產品,再用諸如金融互助、虛擬貨幣等各種新的名詞迷惑群眾。

虛假宣傳造勢

通常在宣傳上一擲千金,比如在繁華地段寫字樓租賃辦公地點,電視報紙網絡戶外廣告,聘請明星代言等方式騙取信任。

利用親情誘騙

比如利用親戚、朋友、同鄉等關係,用高額回報誘惑社會公眾參與投資。

利用網絡

利用網站、論壇、微信群或QQ群等傳播金融傳銷信息,誘騙群眾上當。

非法集資的典型案例

以e租寶和MMM金融互動平臺為例:

非法集資的罪名和量刑

非法集資主要涉及兩種罪名:

一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如果集資人是為正當經營而借貸,只不過由於經營失敗最終導致無法償還貸款,通常可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法》第176條規定:非法吸引公眾存款有兩個量刑檔次,最高刑期為有期徒刑十年。

二是集資詐騙罪,如果集資人集資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比如揮霍集資款、騙到錢跑路,則認定為「集資詐騙罪」。《刑法》第192條規定:集資詐騙有三個量刑檔次,刑法修訂後取消死刑,最高是無期徒刑。

此外還有「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擅自發行股票、債券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非法經營罪」、「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等。

而明知是非法集資還提供幫助拉人,並收取佣金等好處,情節嚴重者或構成共同犯罪,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非法集資的危害和防範

近年非法集資涉案金額動輒過億,且案發大多是因為資金鍊斷裂,通常追繳周期長、追繳難度大,受害人往往是血本無歸。

大多數受害人都是中老年人,他們案發後往往不堪重負,易受煽動而將矛頭轉向法院、政府等部門。

這十類「理財」千萬別上當!

●以「看廣告、賺外快」「消費返利」等為幌子的;

●以投資境外股權、期權、外匯、貴金屬等為幌子的;

●以投資養老產業可獲高額回報或「免費」養老為幌子的;

●以私募入股、合夥辦企業為幌子,但不辦理企業工商註冊登記的;

●以投資「虛擬貨幣」「區塊鏈」等為幌子的;

●以「扶貧」「慈善」「互助」等為幌子的;

●在街頭、商超發放廣告的;

●以組織考察、旅遊、講座等方式招攬老年群眾的;

●「投資」「理財」公司、網站及伺服器在境外的;

●要求以現金方式或向個人帳戶、境外帳戶繳納投資款的。

如何防範非法集資,主要牢記以下六點:

1、對高息誘餌不動心

對高額回報的宣傳需冷靜分析,試想,一個企業需要多高的利潤率,才能支撐動輒20%以上的回報?

2、風險與收益成正比

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如果有人給你介紹高收益低風險產品,背後往往隱藏騙局。

3、不崇拜不迷信

有些公司花費巨資搞宣傳打廣告,用造富的神話忽悠群眾;甚至重金請來明星當代言,自吹自擂。

4、不要抱僥倖心理

有些人明知是非法集資,但貪圖高收益,認為自己能及時抽身,須知非法集資是違法的,而一旦出事代價慘重。

5、不盲從

有些人參與非法集資,是因為身邊的親朋好友推薦,或者看到親朋好友參與賺取了高額利率,才盲目加入。

6、掌握必要金融知識

可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系統,查詢相關企業是否具備相關資格。此外,非法集資往往藉助傳銷手段,應注意識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非法集資?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的區別
    民間借貸活動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進行民間借貸的時候一定要籤定好能夠證明雙方借貸關係存在的書面憑證,如果要區分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的,那麼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的區別?
  • 民間借貸與高利貸的區別,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的區別
    一、民間借貸與高利貸的區別(一)民間借貸利率不能超過法定最高利率,超過即為高利貸,屬於無效利率。舊規:利率不能超過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4倍。新規:將利率分為「兩線三界」。(二)年利率36%以上視為無效,借入方即便已經支付,也可以訴至法院要求返還超過的部分。(三)24%到36%之間的合同視為自然債務,產生爭議時,法院既不保護也不反對。
  • 同一借款人既實施了非法集資,又進行了民間借貸,應該如何處置?
    司法機構在認定涉嫌的非法集資行為中,所涉案的非法集資案件,其中有一種情況是犯罪嫌疑人的集資行為,既有非法集資,又可能夾雜著正當的民間借貸行為。在處理和為這類非法集資行為進行辯護時,應當將正常的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行為區別開來,因此就有必要將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具體聯繫和區別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由於非法集資的認定,主要涉嫌四種行為性質的認定,就是集資行為的非法性,公眾性,利誘性和公開性。
  • 民間借貸涉及非法集資案件,刑民交叉如何處理〡法官普法
    「競合型」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同一行為或事實同時侵犯了刑事和民事法律規範,刑法與民法均對同一行為或事實進行調整,因而產生交叉、競合。涉嫌非法集資犯罪是民間借貸糾紛民刑交叉的典型表現非法集資犯罪,並非某一具體的刑事犯罪的罪名,而是具有某些共同特質的一類犯罪。
  • 利辛法院召開「打擊非法集資,規範民間借貸,優化營商環境」新聞發布會
    8月28日,利辛法院召開「打擊非法集資,規範民間借貸,優化營商環境」新聞發布會,黨組成員、副院長萬學林、刑庭審判員、四級高級法官張磊分別就本院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案件的審理情況,以及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司法服務保障的具體舉措進行了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
  • 創業融資和非法集資,如何區分?
    本文導讀:刑法修正草案(十一)中提到: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法定最高刑由十年(有期徒刑)提高到十五年,加大對非法集資犯罪的懲處力度。同時這也是企業在融資、借款過程中一項高發罪名……大家好,我是胖乎律師。我們知道,非法集資一旦涉及到刑法,其主要罪名是兩個:集資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 三種情形詳解:非法集資案件中,相關民事訴訟和執行程序如何進行
    本文作者:王科棟律師,專注於企業家及高管職務犯罪、經濟金融犯罪辯護和刑事風險防控研究。本文導讀:非法集資案件,通常屬於複雜型的刑民交叉類案件(與民間借貸、債權糾紛等密切關聯)。這樣一來實踐中就會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民間借貸行為被認定非法集資後,債權人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嗎?
  • 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嫌犯罪的如何處理
    ,但有些民間借貸是涉嫌刑事犯罪的,在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比較常見的犯罪表現是非法集資、套路貸等行為,那麼民間借貸本身就涉嫌刑事犯罪時,要怎樣處理民間借貸?下面由甲吉才律師進行解答:一、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嫌犯罪的如何處理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發現民間借貸行為本身涉嫌非法集資等犯罪的
  • 民間小額貸引發刑事案件 專家:立法規範民間借貸行為
    高利放貸行為刑法規制難是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中存在的一個難題,此外,還存在非法集資案件「社會不特定對象」認定難和「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認定難等難題。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非法集資解釋》)中,對集資對象「公眾」作出了界定,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同時規定,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於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但印波告訴記者,在實踐中,對如何認定「社會不特定對象」「親友」爭議比較大。
  • 警惕披著網絡借貸外衣的非法集資陷阱
    近年,網絡借貸平臺作為一種新興金融業態迅速興起。但此類平臺準入門檻低、缺乏規範,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個別非法平臺打著網絡借貸的旗號從事非法集資活動,提醒市民對此應謹慎辨別。12%至15%的年化收益率、高額的返現獎勵和現金紅包,吸引了很多人投資,這些錢從投資人帳戶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再到虛假借款人帳戶,最後到了林某實際控制和使用的帳戶上。經核實,在平臺運營期間,共吸收800餘萬元投資資金。浙江省玉環市人民法院以集資詐騙罪判處林某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並處罰金20萬元。
  • 民間集資泛濫暴露監管真空
    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律師秦希燕統計,截至今年4月,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87%的市(地、州、盟)和港澳臺地區,且跨省案件逐步增多,影響重大。"民間借貸導致很多人傾家蕩產,須引起重視。"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警示。
  • 吳英案背後民間極火爆卻又致命的集資
    在這個背景下,《財經》雜誌回溯非法集資的歷史及其發展過程中的法制變化,希望釐清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界限所在。總體來看,法律在進步,而金融環境的壓抑造成了單一依靠刑法難以治理,因此需寄望下一步司法、金融的全面改革。危機之際,正是改革之機。
  • 民間借貸新規: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民間借貸新規: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法釋[2020]6號,以下簡稱《民間借貸新規定》)第十四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
  • ...砍頭息,「民法典」下民間借貸將迎巨變!如何定義「非法放貸」?
    中國民間借貸演變史民間借貸與銀行信貸可以說是一對影子兄弟,也有正規金融機構無法顧及的補給。近期,從中央到地方,隨著一系列涉及民間借貸的法規出臺,相關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民間借貸領域將會開啟一場巨變。
  • 以山東案件為例,帶你了解非法集資犯罪
    根據《意見》,在非法集資案件中,向社會非法吸收的資金、向集資參與人支付的利息、分紅等回報,以及向幫助吸收資金人員支付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佣金、提成等費用,應當依法追繳。本文認為,在審判實務中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進一步區分,對於向集資參與人支付的正常範圍的利息、分紅應該予以保護,對於超過合理範圍的依法予以追繳,比如可以參照民間借貸關於利息的規定,以不超過銀行年利率的 24% 為限。
  • 非法集資的借款合同有法律效力嗎?應如何維權?
    為避免權力不當幹預損害私法自治,在對雙方的合同損害第三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加以幹預時,此處的利益應當指具體的利益,而非抽象、宏觀的利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規定,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貸行為涉嫌犯罪,或者已經生效的判決認定構成犯罪,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民間借貸合同並不當然無效。
  • 民間借貸新司法解釋(2020年民間借貸新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民間借貸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利率過高、範圍過寬、邊界模糊等,最高人民法院對此高度重視,廣泛聽取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意見,並於2018年8月發布了法(2018)215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通知》,就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完善了相關的司法政策。
  • 以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為據,刑民交叉案件11個法律問題疏議
    詐騙罪中被告人主觀非法佔有之故意認定、集資詐騙犯罪中「非法佔有為目的」認定、民間借貸和詐騙區分、民間借貸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判決作出或執行後,當事人又提起民事訴訟的處理方式以及以自有資金發放高利貸行為的性質界定等十一個焦點法律問題作了詳盡闡釋。
  • 鄂爾多斯引領民間借貸規範化
    不適用於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等依法設立的機構為個人和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也暫不適用於自然人之間用於生活消費的借貸活動。  其中,在「借貸主體」部分,暫行辦法規定,放貸人只能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放貸,不得有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高利轉貸等行為。  這被普遍反映「太過嚴厲」且「不好界定」。
  • 以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為據,刑民交叉案件11個法律問題疏議
    下文摘錄自郝正博士所著《民間借貸糾紛解決之道——169個實務疑難問題解答》一書,文章就業界熱議的刑民交叉的民間借貸案件的概念及類型界定問題、處理方式、審理思路把握、交叉問題處理、民間借貸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區分、民事借貸中的欺詐行為是否為隱藏詐騙犯罪、合同詐騙罪中被告人主觀非法佔有之故意認定、集資詐騙犯罪中「非法佔有為目的」認定、民間借貸和詐騙區分、民間借貸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判決作出或執行後,當事人又提起民事訴訟的處理方式以及以自有資金發放高利貸行為的性質界定等十一個焦點法律問題作了詳盡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