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做的就是替孩子掃除路上的危險,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優秀的父母往往有旁觀的自制力和定力。
01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卻愛得很急,看著稚嫩懵懂的孩子,恨不得一口將他們餵大,再立馬將一身的知識與經驗傳授與他們。
卻忘記了自己的經驗也是慢慢積累而來。
02
剛吃完晚飯的小威像往常一樣,拿出繪畫本,準備練習。
對剛上幼兒園的小威來說,填起來還真不容易,不是上錯了顏色,就是不小心填到外面去了,小威卻自得其樂。
可坐在旁邊的媽媽卻急壞了,看著孩子把一棟房子填得亂七八糟,真恨不得搶過彩色筆親自上陣。
填到一半的時候,媽媽終於按捺不住,對小威指點起來了。
「寶貝,這個是填灰色的,不是黑色。」
「寶貝,你慢點畫,畫到外面去了。」
最後乾脆拿過彩色筆,幫孩子填了起來,小威則呆呆地在旁邊看著。
畫是塗好了,對孩子來說,卻未必是好事。
媽媽看似幫助了小威,卻影響了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興趣和能力,填錯或是填得不好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興趣,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與思維去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孩子的思維總是機靈難測、五花八門,潛力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父母給孩子一個任意馳騁的空間,對於培養他們學習興趣、獨立創新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而媽媽的介入越多,孩子學習的興趣就越低,發散創新的能力就越差。
03
一位北京音樂學院畢業的男生,人長得帥氣,還彈得一手好鋼琴,可談了好幾次戀愛,都以短暫分手而結束,分手的理由幾乎一樣:男生幼稚得像個小孩,自己感覺像是他媽!
這一切都源於男生從小的家庭教育,不管大事還是小事,父母幾乎是360°無死角地安排好。
小時候剛學會穿衣服的時候,緩慢而笨拙,一件衣服套了好久也沒穿好,媽媽看不下去了,親自動手,立馬搞定。下次又是如此,三番五次,孩子便乾脆躺在床上,等著媽媽過來幫忙,結果到了高中也穿不好一件衣服。
父母幫得越多,獨立性就越差,依賴性就越強。
04
我們常常容易輕視孩子的直覺和判斷力,對孩子的想法或是做法不屑一顧,情不自禁便以智者的身份強勢闖入,要麼嘮叨指點,要麼代而為之,甚至橫加幹涉。
然而,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更聰明、更有潛力。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獨自探索中,他們培養了興趣、學會了思考、懂得了獨立、嘗試了創新,並將這些優秀的品質日積月累,積水成淵,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其實,旁觀也是一種愛,一種更具智慧的愛。父母能做的就是替孩子掃除路上的危險,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自己的事。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