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楊忠明:不能什麼都依靠國家,也要自己去努力

2020-12-25 澎湃新聞

我的脫貧故事|楊忠明:不能什麼都依靠國家,也要自己去努力

2020-11-17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見到楊忠明時,他正在圈舍裡面給自己的雞鴨鵝餵食,而對於楊忠明來說,這次看到自己的雞鴨鵝慢慢長大,心裡的大石頭也漸漸落地了。

「因為我是先天性的小兒麻痺症,手腳又不太方便,所以家庭就比較困難,就被納入精準扶貧臺帳,其實我自己是不太願意接受國家的幫扶的,因為我還能做的嘛」楊忠明說。

為了儘快擺脫「精準扶貧對象」的帽子,楊忠明在2013年開始種植獼猴桃,但,天不遂人願,突如其來的冰雹將他的獼猴桃苗破壞殆盡,而這也讓楊忠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由於自己已經沒有多少存款,楊忠明就開始種植蔬菜,按照楊忠明的說法是:你再失敗,你不可能等天上掉餡餅,自己還不是要幹,最多不是從頭再來。

為了種植蔬菜,楊忠明每天起早貪黑,但是靠著自己的一畝地的收入,年收入遠遠達不到脫貧的標準。這可急壞了想要快速脫貧的楊忠明,頂著「貧困戶」的帽子,讓他覺得走到哪裡,臉上沒有光。

而他這種想法,也被他的幫扶幹部看在了眼裡。

楊忠明說:「他們看見我比較老實,也肯做事情,就建議我發展養殖,然後我沒有地方住咯,就說是給我補貼點錢,讓我修個房子住。修房子的時候,除了材料和做點飯給周邊的鄰居吃,他們看我可憐,連工錢都沒有要。」

享受到的政策越多,楊忠明脫貧的決心就越大,修完房子,楊忠明就想自己現在已經在谷底了,再博一把!

懷著這樣的想法,2019年初,楊忠明通過特惠貸借到3萬元貸款,他就用這些錢開始養殖火鴉、本地雞和大鵝。

「因為現在養殖的比較多,他們就建議我全部用糧食喂,這樣雖然說生長比較慢,但是肉質會比較好。」楊忠明說,「我現在餵得有雞鴨鵝一共三百多支,一天就要吃掉80塊錢左右的糧食,要餵半年,成本就是差不多一萬五左右,而全部賣出去,就能賺三萬左右,除開成本什麼的,我也能有一萬左右的收益。」

楊忠明的努力終究是沒有白費,2019年楊忠明靠賣雞收入5000元,加上他護林員每個月800元,已經達到了脫貧條件,楊忠明終於摘掉了自己的「貧困帽子」。

由於去年是試養,楊忠明並未大規模養殖,現在他也從一個門外漢成為了半個禽類方面的「土專家」,根據他的規劃,等這批雞鴨鵝出欄以後,2021年3月還要擴大規模。

楊忠明說:「我現在後面的地已經給人家租,連裡面的雜草也除乾淨了,現在就是想先把他圈起來,然後等這批雞鴨鵝出欄以後,又將這個錢買更多的雞鴨鵝來喂,擴大養殖規模。」

或許楊忠明的條件不如很多人,但是在他自己看來他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不能什麼都依靠國家,也要自己去努力,去創造。國家能夠救濟你一時,但是不能夠救濟一世。」(羅竣凌 查姜維 楊婷婷 張靚)

往期精彩回顧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楊忠明:不能什麼都依靠國家,也要自己去努力》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楊忠明:將一肚皮老上海的故事講出來
    咋看書名,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耄耋「老上海」的口述,但是與作者楊忠明見面,才知道這個「老上海」年紀並不是很大。  「老上海」系列書籍,是舊聞作家楊忠明歷年採訪和記錄了有關老上海玩物種種異致趣事結集而成,之前已經出版了《玩物——老上海文玩》一書。
  • 華僑城集團楊忠明:把家安到扶貧點
    楊忠明開始和九保村當地農戶一起養雞仔、乾產業。 「我簡單地認為只要有了雞苗,後續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楊忠明邊說邊搖了搖頭,他當時沒料到3000多隻雞苗的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難倒了當地農戶。他和隊員們三天兩頭就要往養殖戶家裡跑,查看雞群健康狀況。最多的一天來回跑了十多趟,大家邊跑邊笑著說:「腳杆跑細,心也操碎。」 操心的事不僅這一件。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 |...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 「我的脫貧故事」「誠信磚廠」讓我們一家脫貧了丨沿河自治縣西部...
    我叫楊球,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現服務於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沙沱社區,每每與同事們討論扶貧工作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隨著我和兩個妹妹逐步升入初高中,開銷越來越大,家中光景日漸慘澹,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敢於拼搏、善於思考的父親依靠雙手勤勞工作,帶領我們家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在我們的成長軌跡中,父親常說:「人窮,志不能短」。在經歷過長期外出打工後,父親總結了「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下定決心回家找「事」做。
  • 最後的鐘聲——記鄉村代課老師楊忠明組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排捧村小學代課教師楊忠明,在代課教師的崗位上堅守了28年,將一生中美好的時光獻給了山區苗寨的孩子們,如今桃李滿天下。  55歲的代課老師楊忠明,在這口鐘下敲了整整28年。  作為2010年全國31.1萬將要被清退的鄉村代課老師中的一個,這會是他教學生涯中最後的鐘聲嗎?  他不願意碰這個話題。只是說,最近常做夢,夢見最多的是給孩子們上課,但有一次,他夢見排捧村小學突然消失了,急得翻山越嶺到處找,山那麼高,孩子那麼小,他們到哪裡去上學呢?夢醒來,他哭了。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以前,我們幹河旱季河道水流量很少,平時水淺細小,幾近乾涸,但進入雨季,水勢洶湧,排水困難,河水泛濫嚴重時,還會阻斷我們外出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照顧父母這份恩 唯有努力脫貧來報答|劍河縣南加...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你得想法子撐起這個家。」駐村幹部和村幹們一次次上門勸說我,動員我出去務工。楊光林正在清洗自己家的碗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父母年老體邁,母親智障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又身體單薄,重體力活無法幹,如何能安心外出撐起這個家?  「你儘管去,你父母我們村支兩委負責照顧。」
  • 辦有情懷的教育,做有幸福感的教師 ——民族中學楊忠明
    編者按:這是工作室學員楊忠明老師寫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讀。當前雲縣的教育改革正處於關鍵時刻,我們要以山一樣的崇高信仰、海一樣的教育情懷、鐵一樣的責任擔當、火一樣的奮鬥激情,在雲縣教育發展的偉大徵程中奮力擔當並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 鏡頭聚焦脫貧故事,《一個都不能少》等20餘部電視劇忠實記錄脫貧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已吹響。時代主旋律下,一幅孕育良久的螢屏長卷也到了攻關階段。3月16日,《一個都不能少》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這是今年第一部與觀眾見面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之後的播出表上,中國電視劇還將以更多真摯作品回應時代的重大主題,向世人講好「最成功的脫貧故事」。3月10日下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網絡視頻會議,推進20多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調度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然而,在我接下來的工作中,卻發現村裡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年齡只有四、五十歲,四肢健全,卻存在「爭當貧困戶」和「爭要低保戶」的心理。這讓我感觸非常之深,國家現在政策好,方方面面都為我們老百姓考慮到,但是我們要脫貧,特別是貧困戶群眾,本來自身條件就差,如果自己再不勤勞苦幹,光靠黨和國家可不行。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孤單 我成為了自己期盼的模樣丨劍河縣...
    我叫曾昕悅,是貴州省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人,年幼時,因家庭變故,我只能跟爺爺奶奶生活。在我看來成長的過程格外漫長,我都還來不及長大,而他們就已經老去了。  上大學後,每每想起陷入困境時,國家、社會給予的幫助,我逐漸明晰了自己的前進方向,成為國家體制內的一員。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 藉助幫扶,養殖山羊脫了貧 | 我的脫貧故事
    我叫羅永軍,是百裡杜鵑管理區沙廠鄉興隆村龍井組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我通過養羊實現脫貧,走上了致富路。我家一共4口人,母親年邁、弟弟需撫養年幼的侄女,再加上自己患病,家裡缺乏勞動力,經濟來源不穩定。以前,我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就在當地給人放羊,靠低保維持一家人生計,後來學到了養羊技術,村「兩委」和駐村幫扶工作隊考慮我有山羊養殖經驗技術,在經過實地考察後,盡最大努力幫我爭取了扶貧和創業資金,鼓勵我養殖黑山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吃下了「定心丸」。2019年開始獨立養羊時,由於管理不規範,圈舍內眼看就要出欄的羊接連生病,死了十幾隻,損失數萬元。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要靠自己丨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村民吳明義
    我叫吳明義,是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村民。前些年,由於我和愛人身體不好,家庭生活很困難。那時侯我就在家做鳥籠,因為我患有支氣管炎,體力比較差,每天的產出非常有限,一個月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而我家的兩個孩子都在讀書,家庭開銷很大。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我叫王從軍,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林業的基層工作者。2019年8月,按照縣委、縣政府工作部署,要將浪風關林場打造成全縣林下經濟產業示範基地。開展林下產業既能保護好生態底線又要抓住發展機遇,在全國脫貧攻堅關鍵之年,「生態+產業+扶貧」的經濟路線,我堅信這條路是對的,並且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則。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楊金偉一家6口人,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幹不了農活,但都享受低保政策,楊金偉退伍後沒有外出,而是與妻子在家務農,收入微薄,女兒還在上學,房子破舊,但他總說自己什麼政策都沒有享受,總是嚷嚷著不公平,完全不支持村委工作……」沒有幫扶經驗的我心中充滿了疑惑,按理說楊金偉戶應享受的政策一樣沒落下,楊金偉還是一名退伍老兵,思想覺悟應該高於普通群眾,但楊金偉認為「不公平、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