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

2020-09-15 聞是教育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調查顯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幼兒時期父母願意「投資」親子關係,孩子一生都能獲得正面回報。



1、陪伴,為何成為現代父母的難題?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而在急之國,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你的孩子了?


我們所處的時代,父母們面臨著最複雜、最不知所措的難題:

他們是飄一代。和父母,和愛人,和孩子,時常演繹著雙城甚至三城故事。


他們是信息恐慌一代。孩子和大人一樣,每天接收著來自現實生活和網際網路無時無刻不在更新的信息,世界因此快速而多變。


他們是在路上的一代。他們不是在去另一個城市的路上,就是在去另一個國家的路上,不是在去另一個大洲的路上,就是在去另一個星球的路上。在路上,有無限可能,生活也因此而無限選擇。


他們是「421」一代。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讓教育方式充滿了代際衝突。二胎的開放,也許能緩解,但不能解決。


他們是巨嬰一代。身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他們在被寵愛、被呵護、被關注的環境裡長不大,成為巨嬰,在經濟和精神上雙重依賴父母。這樣的巨嬰為人父母時,又該如何面對孩子?


他們是滑鼠一代、低頭族一代。人人都有網絡和手機依賴症,生活蛻化為網絡社交生態,周圍遍布點讚黨。


世界越來越大,家庭越來越小。網絡社交越來越活躍,陪伴家人越來越稀缺。信息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少。牽著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大笑,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並不只是讓孩子成長,而是飄一代父母們自身的成長。學會告別巨嬰、啃老,和孩子一起應對生活給予的陰晴冷暖,風霜雨雪。


和孩子一起,和親人一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路越來越開闊,心胸越來越廣闊。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有調查顯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親母親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2014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幸福家庭系列活動組委會主辦的「好爸爸教室全國公益行」項目針對「家庭中父親角色的重要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九成孩子希望父親抽出更多時間陪伴自己。44%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導致親子活動減少;23%的父親苦於孩子總纏著自己;26%的父親則感覺親子活動太單調。父親們的陪伴方式還經常錯誤,例如將iPad等電子產品長期塞給孩子玩、無底線滿足孩子物質願望以及在陪伴中不停將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對比等。


「我很忙」


每當孩子說:「陪我玩一會好嗎?」家長總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由於工作壓力大或者生活觀念不同,越來越多的「80後」父母將撫養、陪伴孩子的責任移交給爺爺奶奶等第三方。


「我不懂」


常有家長說:「我不懂怎麼教孩子。」於是,把孩子送到社會辦學機構學這學那,以為「投錢」就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我有陪」


只是「陪」在孩子身邊,並沒有用心去關注和參與孩子的活動。


2、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事實上,親子陪伴的價值超過任何教育培訓。對待孩子,僅有物質關懷是不夠的。真誠的陪伴、悉心的關懷更加重要。親子陪伴的關鍵詞包括互動、尊重、對話和理解。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絕大多數父母的最大難題是沒有時間。《窮爸爸、富爸爸》一書裡有句話:「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爸爸去哪兒》等親子類節目讓人們普遍關注到爸爸們「陪伴時間不足」,並未真正重視「陪伴質量不高」。有時間陪,還要注意「隱性失陪」和「心靈陪伴」。


隱性失陪是指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精神上的失陪。具體表現是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形失陪的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最好的陪伴是心靈陪伴,父子之間要建立以感情緊密聯結為基礎的良好關係。通過真正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來交流與溝通,傳遞愛、信任和安全感,促進了解、關愛和信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建立的親密關係比「正確」的技巧更為重要!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無論爸爸們有著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成為忽略孩子的藉口。天氣晴朗的時候,請爸爸帶上孩子,開車去野外郊遊;雨過天晴之後,請爸爸帶上孩子尋找遠處的彩虹;孩子有心事的時候,請爸爸充當孩子的「知心哥哥」;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請爸爸為孩子重新樹立起丟失的自信。即使您因為工作原因,無法日夜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請用另外的方式來陪伴孩子成長。比如,每天給孩子打一個問候的電話,發一條關心的簡訊,甚至在網上留言,交換隻屬於你倆的秘密。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爸爸們千萬不要輕易忽略掉陪伴的時光。當然,能陪在孩子身邊,請儘量陪陪孩子,不論是對孩子還是爸爸,這都是「最快樂的時光」。



3、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已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

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有效期了。要知道收手和承受的事實。


研究表明,3歲前受到良好照顧和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學歷較高、和朋友關係較好、感情生活比較滿意,而父親的陪伴對孩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此,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關穎說: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但父母角色無可替代。


她說,回報率最高的投資是親子關係。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每個人都要扮演多重角色。對有工作、有孩子的人來說,並存的職業角色與家庭角色有不同的職責。就職業角色而言,企業老闆或普通員工都只是職業群體中的一分子,不管多麼重要的角色,都是可以改變,或是被他人替代的。比如那些身居要職因腐敗被拉下馬的官員、事業鼎盛卻過勞猝死的企業家,人不在其位了,他掌管的多麼重要的事都照樣運轉。而父母就不一樣了,這個角色對孩子而言是唯一的,沒人可以替代。父母角色對人的影響之大、其作用之持久,往往超過其他任何角色。任何人,只要有了孩子,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職責,因為這個角色是天然的、又是法定的。


有人說,選擇一項工作,就意味著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事業上的奮鬥讓人充滿自信與成就感,而在家庭中的缺席、親子間情感的淡漠,卻使得人生的美好大打折扣。其實,即使不具有某些成功人士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成功實現角色轉換的能力,你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對加班說「不」;你可以少為績效、升遷而疲於奔命,給自己留出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你還可以在妻子孕育生產、孩子年幼等家人最需要你的時候,換一個不那麼緊張的工作,過了家庭的「非常時期」,事業上東山再起……只要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利與弊,拿得起來放得下,就大可不必被動地做工作的奴隸。


幼兒時期父母願意「投資」親子關係,孩子一生都能獲得正面回報。有人說,我拼命工作、掙錢,還不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用本該屬於自己和家人的時間到職場上去換金錢,值嗎?


少些抱怨,少些藉口。每個在職場上打拼又有了孩子的人,努力做個好父親、好母親,這樣的人生才完美,家庭幸福、工作愉快才不是奢望。


本文綜合自新周刊、中國教育報微信、當代教育家等。

相關焦點

  • 一個男人的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可是,下班的時候,爸爸們捧著手機看小說,看電視,把時間花費在娛樂消遣上,也不肯擠出一點時間陪自己的孩子。他們以為自己是「沉默的愛」,但其實是「什麼都不管」。不要總疑惑為什麼孩子回家第一句話是「媽媽去哪兒了」,因為你平時對他說過最多的話可能就是「找你媽去」。
  • 所謂成功, 就是有時間陪伴家人 IMEnglish
    2014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幸福家庭系列活動組委會主辦的「好爸爸教室全國公益行」項目針對「家庭中父親角色的重要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九成孩子希望父親抽出更多時間陪伴自己。44%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導致親子活動減少;23%的父親苦於孩子總纏著自己;26%的父親則感覺親子活動太單調。
  • 養廢一個孩子有多容易?就是無微不至的照顧他
    很多父母以為,陪伴就是花大量時間去關注孩子,去跟孩子互動。以至於,很多父母借陪伴之名,佔滿了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這就像是一個孩子,成天都是吃飯吃到十成飽。結果會怎樣?當然很容易消化不良。很多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他們對孩子保持了過度的關注。
  •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
    今天是2020年第42天,經常讀史書的人,可能會有一種感受:「翻開書,滿眼都是帝王將相;合上書,身邊全是柴米油鹽。」這是一種落差,關於身份,關於理想。不是人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人人都能過上想要的生活,可是人生還要繼續,不是嗎?
  • 所謂的成功
    智商,沒錯,確實是智商,有人對智商進行分類,所謂知識智商,情商也就是情緒商,逆商,也就是挫折逆境商,愛商,讀起這些所謂的商,又有什麼邏輯智力,語言智力,聽力智力,視覺智力,社交智力,內省智力,運動智力,我看的是花花綠綠,要是亂編的話,我也能胡編一個世情商出來。從中可以看出有些所謂的「教育家」太出格了,編造了多餘的東西,塞進了私心亂彈,來證明自己高人一面的德性。
  • 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孩子
    分享: 我們放棄曾經安逸的生活到處打拼,是為了孩子將來得到更好的教育;我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去學兒童教育,是為了能更好地培養他。可是,我卻不曾想過,要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給予他一個充滿愛的家。要照顧好孩子,先要照顧好自己;要有好的親子關係,先要處理好夫妻關係。
  • 對父母負責,就是好好照顧自己
    有天他夢見母親來看他,給他煮水餃。他和母親有說有笑,頓時醒來,發現還是自己一個人,看著桌上還未衝水的泡麵。這時他拿起手機,看著母親之前給他錄的影片,叮囑他在外面工作,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隨著母親的聲音,年輕人走進廚房,給自己煮了一碗水餃,一邊吃著,一邊反覆看著那段影片,含著淚說:「我有好好照顧自己喔……你不用擔心。」
  • 一個40歲人的人際交往心得:所謂情商高,就是會照顧別人的存在感
    其實,所謂高情商的人,都懂得聊天,聊天就是一種參與,每個人在聊天中獲得參與感,增強存在感。每個人都想在聊天中刷自己的存在感,但存在感很難同高度並行,你的存在感更強,一定會損害我的存在感,反之亦然。所以,情商高的會聊天的人,歸根結底就是:自己少展示優越感,把優越感留給對方。他們都懂得把存在感留給對方,而那些90%的失敗聊天,是因為你不懂得照顧別人的存在感。
  • 所謂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
    何謂成功?成功指達到或實現某種價值尺度的重要事情或重大事件,從而獲得預期結果。成功包括精神與物質兩方面。每個人只要根據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鬥,不斷體現出自我價值,無論結局如何,即使奮鬥失敗了,也算是成功的人士。
  • 孩子,別恨我!媽媽連自己都照顧不了,又怎能照顧好你
    所以,問題根本不在於孩子,而僅僅是因為我們自己太過焦慮,我們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生活的煩惱和工作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的情緒根本無處安置,事實上,我們也很委屈。可是轉念一想,為何我們不能先照顧一下自己。
  • 生了孩子之後,很少有個人時間,媽媽如何放鬆自己?
    有個朋友說,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感覺很少再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了,時時刻刻會想著孩子在幹嗎。有時候,也會覺得煩躁鬱悶,問大家都是如何放鬆自己的,會不會有短暫扔下孩子獨自去看電影或者逛街的想法?我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對我來說,自己一個人呆著,比和很多人呆在一起舒服多了。所謂孤獨什麼的,不存在的。
  • 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屁啊?!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中國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很多時候,又在潛意識裡崇尚為了出人頭地而六親不認:不帶小孩、不理親情。不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犧牲的資本。看看西方,哪怕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時不時會秀秀天倫之樂,歐巴馬談起自己的女兒時,臉上洋溢的幸福不亞於當上總統的那一剎那。
  •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沃頓商學院:有這一傾向的孩子易成功
    成功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雖然我們並不都追求事業、金錢上的成功,但也希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而不管我們是否成功,肯定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更幸福。所以,我們才花費這麼大的精力來培養孩子。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成功呢?
  • 最好的養老方式就是照顧好自己!說的太對了!
    你一定聽孩子對你說過這樣的話: 媽,你千萬別太省了,想買什麼就去買,別想著攢錢了。 爸,不是讓你別抽菸了嗎,你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 媽媽全職照顧孩子有什麼好處呢?
    媽媽全職照顧孩子有什麼好處呢?一是增加了孩子的安全感。我本人原來也是事業心很強的媽媽,快二年級時老公說公婆已經跟進不了孩子的學習了,從那時開始我就全職照顧孩子了。原來忙著事業,和孩子的關係並不是很親密,二年級時孩子因為公婆的離開有一段時間並不那麼適應,經常表現出肚子痛,不愛上學,但是這個現象一兩學期後就沒有了。
  • 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將來
    同理,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情緒、感受、需求等,合適地傳達給外界,並與外界建立起有效、良性的互動,也是這個人在這世上能否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關鍵。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將來。一、我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照顧自己了前幾天,本來是孩子爸帶孩子出去玩,在外面吃飯。但沒想到,後來因孩子爸臨時有事,把小孩送回來。
  • 父母不幫忙,孩子才會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有的父母抱怨說,我家孩子就是太懶了,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動手。說這種話的父母,往往是什麼都已經替孩子做好的。正是因為這些太勤勞的父母,才有了「太懶惰」的孩子們,不知道照顧自己,上大學了才第一次洗襪子、疊衣服,把小時候該流的眼淚,全流完了。父母不鬆手,孩子怎麼獨立呢?幾米說:「大人一邊嘲笑別人的孩子是溫室的花朵,一邊又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溫室的花朵。」什麼事情都幫著做完了,孩子還能做什麼!
  • 如何在照顧孩子的同時,讓自己心情變得愉悅?
    暑假又到了,雖然疫情的原因延長了放假時間,但假期還是如期到來。你是否發現生活可能又要被打亂了。你即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我們要正確的區分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養育孩子就是養育孩子,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注意到他們需要什麼,並努力確保他們得到它。但是,如果我們也注意到我們需要什麼,並試圖把這些需要給到我們自己,我們才能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父母的樣子。
  • 所謂命運就是人對自己的選擇——曾仕強
    我們常說「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就是後天的人生規劃,即使你做得很好,最後能不能成功,也要看後半句的「聽天命」,即配合先天的人生規劃。二者的配合程度,決定著最後的成敗。後天的規劃跟先天的規劃吻合,達成的效果一定很好;如果後天的規劃跟先天的天命根本不一樣,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所謂命運,就是人對自己的選擇。
  • 孩子的不成功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有些問題父母註定無能為力!
    有句流傳甚廣的話是這樣的說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要改原件!很多人對此篤信不疑,以此為依據,只要是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一定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扯上關係,換句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好像我們一直被灌輸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