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男權社會中的女性豪傑,教育意義十足,非常勵志

2020-12-17 迷人阿倫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辭在初中語文課本上就曾朗讀並背誦過,只可惜當初的我根本無法體會到木蘭替父從軍的無奈與悲壯也不曾懂得木蘭衝破舊制度封建枷鎖的牢籠走向戰場的決心與勇氣。一個女子能有如此的魄力可以說是魅力無限,值得被載入歷史也值得被各國用以激勵女性獨立自強。

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被翻拍成各樣的影視作品在熒幕上亮相,曾在1998年以動畫的形式在歐美地區上映,如今這部動漫豆瓣評分仍然保持在8.7分。可見木蘭從軍的歷史故事已然跨越了國界在近代與現代社會都得到了認可。

花木蘭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其原因她活出了當代女性最羨慕的樣子,每個女性都渴望成為一個雌雄同體的獨立女性,用現在網絡上專用的名詞就是可鹹可甜。當你在一個女性身上既能看見女子該有的溫柔賢惠時時跟你撒嬌賣萌又能看見她勇往直前獨當一面的模樣可以說魅力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成指數級的上升。

有人說人生就像岔路口的兩條路,當你選擇了其中一條就會後悔自己為什麼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在擇偶方面也同樣適用,不知道多少男生選擇了乖巧可愛溫柔善良撒嬌賣萌的女朋友還依舊羨慕人家對象處事雷厲風行職場如入得水辦事一絲不苟。

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道「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如果你是一個如木蘭一樣的女子就會集合白月光與硃砂痣為一體。

以上談到的都是以取悅愛的人為軸心,接下來想在這裡盤點一下女子活成木蘭是一件悅己的事。木蘭從小就開始和父親與師傅一起學習騎馬射箭摔跤與兵法自由自在的奔走,長大快嫁人的時候開始與母親一起學習女紅安靜地呆在房間裡織布,母親一心想為她尋的一位良人將其許配出去。

如果前期木蘭活在男孩子的世界後期就活在了女孩子的世界,她把兩個幾乎平行的世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木蘭的眼界自然要比一般的人更加廣闊。

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學會識文斷字,古代的中國總是以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條來阻止女子獲得知識的途徑。當她毅然決然的選擇替父從軍後,她的這一缺憾也得到了補足。她遇到了一個跟自己一樣大的男孩主動教她認字讀書,兩人在軍營中由朋友之情生出同袍之情最後生出愛人之情。

古代在封建禮教的約束下女子不能讀書就是為了避免女子在書中找到思想生出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就會企圖掙脫這個不公的男權主義社會。而木蘭有了機會去見識所有女子無法見到的世界,這足以使得她消遣餘生。

因為自身足以優秀吸引到自己的愛人也能擺脫和未曾謀面的男人相伴一生的悲慘遭遇,這樣的人生別說在古代就是在現代呼籲這個女性解放的時代也不是所有女性都可以擁有。

木蘭的故事之所以被改編成動畫片也就是想在女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她明白即使你是一個女兒身但也應該大膽的選擇自己真正喜愛的事,不需要因為社會的選擇和舊體制的束縛而放棄自己本來的模樣。孩子的教育需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習得,木蘭豪爽英勇的形象會給孩子從小樹立起一個優質的榜樣並潛在的發揮榜樣的力量。

動畫片中除了歌頌木蘭忠君報國熱灑疆場的勇氣以外最主要歌頌的是木蘭孝順父母的純真心靈,一個年僅16歲的孩子已經會愁家所愁。父親因為年紀大了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一邊拖著病體忍受著傷痛給他帶來的折磨,一邊還要為國憂慮為家族蒙羞所犯愁,而這所有的一切被這個孩子看在眼中並果斷的為次付出行動,替父親去當兵。

歷時多年後戰爭終於結束了,皇上要給予木蘭一官半職讓她留在朝廷為國家效力,可是木蘭因為掛念家中年邁的父母毅然選擇了卸甲歸甜,放棄自己多年徵戰沙場換回來的政治前途。

木蘭的行為告訴了我們孝順父母的道理,真正擁有一份孝心不是天天守候在父母身邊也不是在外一刻不停在外闖出一片天地,而是知道父母在什麼時刻所想所要之物是什麼。現在很多的年青人在家啃老卻冠冕堂皇地說自己是為了陪伴父母,想給父母一份溫暖的陪伴。

有或者還有些年輕人一離開家就杳無音訊年年出了寄去一部分錢就覺得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就是孝順了,其實這兩者都太過於極端根本不能算是孝順,孝順就是像木蘭一樣在需要挑起家中大梁的時候義無反顧的為家奔波,在父母時間不多時多給予一些陪伴,讓父母一生無憾也讓自己一生無憾。

相關焦點

  • 男人婆和紅顏禍水:男權社會下,四大奇書中程式化定位的女性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部小說同產生於明代,可以說在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誕生於封建男權社會,當時由男性掌握話語權,再加上,在明代封建社會的背景和文化觀念下,導致四大奇書中的女性角色的地位和形象都被程式化。並非常明顯的形成了"男人婆"和"紅顏禍水"這兩大類固定的女性形象。
  • 誤入歧途的「女德」只是依附男權社會的遮羞布
    然而物極必反,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同樣令一些缺乏自信的女性開始將眼光回歸所謂的「傳統」文化,也即是中國人幾乎已經形同貶義詞的」三從四德「;如今竟然被某些人奉為」女德「。但奇怪的是如此帶有欺騙性、且公然羞辱和貶低女性權益的理論,居然還有生存的空間,據說此次曝光的遼寧省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的「女德」班已經開設了至少36期,仍然有不少」追尋「回歸傳統的女性趨之若鶩,樂此不疲。
  • 【大家】如何判斷一個男權社會
    許多公共知識分子,他們積極爭取各種自由和權利,因為他們的研究、日常工作和生活經驗,讓他們感知到社會制度仍在巨大的缺陷和進步空間;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常常表現為大男子主義,享受這個男權社會帶給他們的便利,因為他們在其中享受到了相對於女性的特權。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反強權不反男權,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不過,平時說起性別歧視的問題,許多人都會馬上反彈:哪裡?
  • 當今時代的女性特點:男權社會vs獨立女性
    女性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如果男性一樣,所以我們從大家共同的生活出發。當今時代的男女大多會有一些焦慮迷茫孤獨的心理,這是怎麼造成的呢?依我看來,這是大家對情感物質的更高追求與自己所處社會階級的不協調導致的,換句話說,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了自己的眼界。
  • 男權社會的特徵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可能還要點時間
    《男權社會的特徵什麼時候才能消除?可能還要點時間》 蘭翎笑笑生我們有點無奈地看著這個社會,不得不說,這仍然是一個男權為主的社會。 男女平等只是政府層面的一個推動,基於文明進步。但在社會最深層的運轉機制裡,並不完全買帳。
  • 全球首位共產黨籍女性總統班達裡,如何在男權社會成為領導人的?
    縱觀世界歷史,女性統治者屈指可數。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就出了一位女皇武則天,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女性的地位比較低,更別說參與政事了。然而,此國也是一個絕對男權社會,卻誕生了第一位共產黨籍女性總統,她是怎麼做到的?
  • 男權社會壓迫的其實是我們所有人
    我是男性,當我談到男權社會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並沒有話語權。男權社會體現的並不在於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帶來的社會權利不對等,其實在於所有與男性特質相悖的氣質類型被集體打壓。這種壓迫基於兩個維度,一個是性別身份的壓迫,一個是性彆氣質的壓迫。男性權利較女性權利更具有話語權的時候,社會共識會默認男性的身份和氣質是正確且優秀的。
  • 《落紅》|男權文化壓迫下女性意識的覺醒
    等多個獎項,影片是以一名女性為主角而展開,將故事背景置於十九世紀末的越南鄉郊,十四歲的少女小雲本應該在這個花季的年紀坐在教室裡讀書學習,但在當時越南正處於封建時期,重男輕女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受父母之命被迫嫁給了一個年紀比他大很多的富豪地主,成為三太太,在這個封建的家庭中,隨著小雲逐漸對這個富豪家族的了解,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處在一個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裡。
  • 《傳聞中的陳芊芊》:「女尊文」是對男權的顛覆還是複製?
    受眾身處的世界本質上是一個男權的世界,受眾接觸的、熟悉的、根深蒂固的也是男權社會的配置和思維。反諷的是,女尊作品中男性的遭遇,不正是千百年女性所遭遇的嗎?三從四德、貞操、無才是德等,不是率先發明出來規約女性的嗎?性別一換,受眾就「友邦驚詫」,反倒折射出這依然是這依舊是男權的天,這文化依舊是男權的文化,大家對男權習以為常、習焉不察了。
  • 數數那些性侵故事中的「男權女」
    可更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引發輿論譁然的撰稿記者,自身也是一名女性。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同是女性,她反而質疑受害者、維護加害者? 為什麼作為一個見多識廣的專業記者和社會精英,她對案件中當事雙方巨大的權力差異熟視無睹,對其所折射的社會弊病和法律漏洞也毫無知覺?
  • 農村人的教育夢:走進固始縣豪傑教育
    農村人的教育夢:走進固始縣豪傑教育精彩回放206 愚真編轉2014年6月22日,應固始縣豪傑教育負責人胡俊豪的邀請,為該校數百名學生及其家長們做了一場免費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導演講固始縣豪傑教育位於固始縣城關鎮,其創始人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胡俊豪、胡俊傑兄弟。從他們兄弟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父親希望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將來能成為豪傑,成就一番事業,造福一方百姓。也許正是受父親的影響,胡俊豪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等師範學校,進而成為一名教師。經過幾年的打拼,他已經成為一位副校長。
  • 新郎死後,新娘與木頭成婚,《五魁》道盡了男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哀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舊社會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在封建舊社會,男權至上,女性只是交易的商品、生育的工具。舊社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卻要守貞節。男人喪妻可以再娶,女人喪夫卻要守寡。在男權社會設好的框架下,守寡成了套在婦女身上的枷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他們為每一個守寡的女性立小牌牌,美名其曰貞節牌坊。
  • 近現代日本女性社會地位是如何演變的?
    東野圭吾在創作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文學乃至文化傳統的問題。他的作品中的女性都生活在二戰之後,與二戰之前相比,一方面,這個時期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女性在思想上有所覺醒,其要求自身解放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日本傳統的男權思想仍舊很盛行,男女不平等現象,歧視女性的傳統意識並未消除,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依舊存在。
  • 傳聞中的陳芊芊:男權女權從來不是對立的
    雙重諷刺了田園男權和極端女權主義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沒有這樣的場景。女生稍微穿的有點暴露,不等男性朋友們跳出來指責,有些女性朋友也在後面指指點點。雖說現在大家提倡每個人都有追求穿著自由的權利,但是在我身邊敢穿吊帶出門的還沒有幾個人。其實不管是男權主義還是女權主義,每種極端的主義,我都不提倡。
  • 父系社會、男權社會裡那些被另類歧視的男人們
    之前的文章,不哭多次提到,在這個父系氏族延續至今的男權社會裡,女人們備受歧視。例如:女人找工作必須面臨的靈魂問題:結婚了嗎?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準備生二胎嗎?認知上的另類歧視男權社會尊貴的不是「男人」而是「男權」。也就是說不是每一個男人都擁有家庭、工作甚至社會中的「支配地位」。只有那些更多的擁有社會資源的男人,才能獲得足夠的尊重和地位。
  • 韓國現象級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揭秘男權社會裡的女性困境
    韓國現象級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揭秘男權社會裡的女性困境《82年生的金智英》是由金度英執導,鄭裕美、孔劉主演的電影,該片與2019年10月23日在韓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同名女性主義小說,講述了1982年出生的女性金智英的家庭和成長故事。
  • 賈平凹亮相上海書展 稱中國依然是個男權社會
    [導讀]當主持人詢問賈平凹為何男性讀者喜愛《廢都》的程度優於女性時,他說可能是因為他是以男性視角寫作的這部作品,但是在中國目前的社會,可能在家庭裡妻子地位比丈夫高,但整個社會還是男權社會。他在活動上稱,中國今天依然是個男權社會,雖然很多女同志都不承認,但這是事實。賈平凹:農村的精神今天都沒了在上海國際文學周的會場打先頭炮的活動是賈平凹與作家金宇澄的對談。兩個人的經歷非常有趣,一個是離開鄉村搬到城市居住的年輕人,不斷回望鄉村。一個是插隊8年的城市人,用一種特殊視角回過頭寫上海若干年的變遷。
  • 餘歡水才是男權社會的獻祭品好嗎!
    那些不肯剪辮子的滿清遺老,那些已經習慣相夫教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女性。出於慣性,一邊享受女性的紅利,一邊又要推翻跟紅利背後的男權邏輯。不能再說女士優先,不能再設女司機專用停車位,不能再鼓勵女性化妝。任何的差別對待,都跟平等權利相悖,承認了女性的弱勢地位。女權運動的最終目的是平權,而不是特權。
  • 《獄中豪傑》爆笑監獄生活,保衛菊花記
    這是一部基情滿滿的喜劇電影《獄中豪傑》,戲中男主被牢霸欺負,一動手黑老大後悔了!《獄中豪傑》(2007)喜劇片,我更喜歡叫這部電影另一個名字——《猛男奸獄》,本來亂成一團的監獄被男主打理得井井有條,這難道不是對監獄的一種強姦嗎……溫馨提醒,觀看電影無需帶上您的腦子,電影不乏笑料,各種搞怪,可以帶來十足歡樂。
  • 溫鐵軍: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
    農村人口流失與男權體制「晝出耘田夜繼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男耕女織,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生活模式。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城市中的女性也有了工作的機會,可以擁有不輸男性的收入。可是對於農村的女性而言,農業耕作更多地依賴於男性,女性的地位也就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