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核心素養,我們首先要知道核心素養是什麼,為什麼提核心素養,還應該知道如何去做。
什麼是核心素養?一個宗旨、三個模塊、六個素養和十八個要點。無論有多少個方面,最終落實就是一個目標、一個宗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與我們整個教育教學目標完全一致。
為什麼要提核心素養?作為一線的教師和校長,我們該怎麼看待核心素養?這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我想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是什麼關係?是詞彙的不同,還是理論的創新?如果實踐的話,是放棄素質教育另起爐灶再做核心素養嗎?二者的關係我們要搞清楚;第二個問題,核心素養與基礎素養是什麼關係?當過分強調核心素養時,那些基礎的東西該怎麼做?作為實踐者的校長和教師必須深刻思考並關注這一點;第三個問題,核心素養與黨的教育方針是什麼關係?兩者如果完全等同的話,那為什麼還要提核心素養?第四個問題,基層學校應該怎樣做?既有素質教育也有核心素養,既有黨的教育方針還有課程標準,它是一種民間的需要還是個別專家的學術概念?如果我們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做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第五個問題,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是什麼關係?核心素養所提的內容在課程標準裡有沒有?
實踐需要建設,而不是批判,學校該怎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們的學校教育在關注學生的生命嗎?教育要解決什麼問題?育人的載體和抓手是什麼?我想,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指向學校的課程體系。
學校課程不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而是對國家課程的內化與整合,學校最應該做的是怎麼把國家課程標準落地,而不是脫離國家課程搞校本課程,它不是一個物理的整合,而是一個重要的系統建構。
我們樂陵市實驗小學採用的是直接指向育人的四大課程體系:生命課程體系、文化課程體系、學法課程體系、學科課程體系。
生命課程體系包括習慣、健康、體能、安全、勞動、規劃、成長、理財、禮儀等,這些課程對應的就是核心素養裡面的各項要求,一個課程系統可以涉及各個學科和各項素養,是一個綜合的育人體系,而不是一個單純的課程。
文化課程包括感恩、民俗、家史、環保、遊學、團隊、地理、戲曲等,學法課程包括行為標準、組織合作、技術使用等,主要針對的是學的問題——怎麼解決學生的合作問題,怎麼解決學生的學習方法……
當然,主體是學科課程,我們是怎樣做的呢?我們逐字解讀課程標準,然後把課程標準變成學科課程體系,把學科課程體系通過學科的課堂作業系統落地,最後落實到評價系統。
學校從2006年啟動改革,2008年把焦點由課堂轉向了課程。只有課程系統肯定不行,為此學校提出「大課堂」的概念,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與學的全過程,有教與學活動產生的地方就是課堂。
我們利用大數據進行評價。有了大數據,一個學生什麼時間學習,學了多長時間,自己上傳了多少文字資料,這些都能夠成為數據,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時間都可以用大數據進行判斷。
這樣的課程體系或許是真正落實核心素養的一種途徑。
《中國教師報》2017年12月0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