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孔子東遊,途中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問起緣故。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到了中午距離人就遠,另一個小孩認為恰恰相反。兩個小孩分別闡述了自己的理由。最後,孔子也不能判斷他們倆誰說得對,兩個小孩倒也不客氣,笑著就說:「孰為汝多知乎?」意思是說:「誰認為你的知識淵博呢?」
以往教文言文,教師通常會設定以下教學目標:一是通過範讀、練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二是讓學生嘗試對照注釋,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進而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三是聯繫生活實際,領悟文中蘊含的道理;四是熟讀成誦。如此設定四個教學目標,分別對應四個教學環節,仿佛就大功告成了。
但從落實核心素養的視角反思,這樣的教學是真正面向學生未來的教育嗎?能改變當前「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現象嗎?這篇文言文與其他文言文相比,其教學價值究竟應該體現在哪裡?如何通過升級教學設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我們知道,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這些素養都是學生未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認真研讀了本文及核心素養諸要素以後我發現,探尋「兩小兒」在文中的表現,正是落實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兩大核心素養的好機會。其中的「科學精神」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用於探索等基本要點」;「學會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於反思等要點」。
在學生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後,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從故事中悟出的道理,而是嘗試組合運用「矛盾質疑」「多維反思」「動態思維」等要素,以「問題鏈」的形式不斷變換角度追問學生,力圖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深入,使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夯實基礎、健全人格、自主發展。以下是部分教學實錄:
問題一:兩小兒為何會圍繞太陽進行辯論?(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還原情境,自由討論,追溯緣由)
(從開始的沉默、迷茫,到紛紛舉手回答,學生的思維之門漸漸打開)
生1:他們都很聰明、自信,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思考問題,所以意見不同就會辯論。
生2:因為他們都很善於觀察,發現了關於太陽的一些規律,所以會爭論。
師:什麼規律?能具體說說嗎?
生2:他們發現太陽有時大,有時小,有時很熱,有時不熱,這些都是太陽在不同時間的不同狀況。
師:非常好。同學們,太陽升起落下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你們平時觀察太陽時,有過與兩小兒相同的思考或發現嗎?有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發現的規律像兩小兒一樣與小夥伴分享嗎?(學生沉默片刻,教師繼續點撥)能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善於觀察,獨立思考,還能從現象中發現規律,這就叫「勇於探究」!這是一門了不起的本領。
問題二:兩小兒的觀點各是什麼?(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提取信息,提煉觀點)
生:小兒1認為早晨太陽距離人近,中午距離人遠。另一個認為相反。
師:概括地講,就是探討太陽日出和日中時究竟距離人近還是遠的問題,對嗎?看來,兩小兒不僅善於觀察,還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問題三:對比一下,兩小兒在闡明各自觀點時,看問題的角度有什麼不同?(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維反思,對比分析)
生1:小兒1是從視覺角度思考,發現日出時太陽大「如車蓋」,正午變小「如盤盂」,說明日出時距離人近,日中距離人遠。
生2:小兒2是從感覺到的太陽溫度的角度來講的,日出時太陽滄滄涼涼,說明太陽距離人遠,日中的太陽「如探湯」,說明太陽距離人近。正好與小兒1的觀點相反。
師:對呀,僅有觀點不行,還要學會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兩小兒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用觀察到的具體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就叫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問題四:那你們覺得兩小兒誰的觀點正確呢?(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維反思,對比分析)
生1: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平時我們在日出和中午觀察到的與感覺到的太陽,的確就像他們說的一樣。
生2.他們說的都是表面現象,其實太陽日出和日中時與我們的距離幾乎相同。
問題五:當日大學者孔子也「不能決也」,因為按照當時人類掌握的科學知識,的確無法解釋這些現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你們認為,當時兩小兒是一種怎樣的笑?(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解釋說明信息)
生1:我覺得他們是在嘲笑孔子,年齡這麼大了還答不出來。
生2:我覺得這是一種自信的笑,覺得自己很棒,能有這樣精妙的發現,也並不覺得孔子會比自己高明許多。
生3:我認為這是一種天真的笑,以為自己說的很有道理,很有智慧。
師:孔子雖然「不能決也」,但他當日的所作所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生1:有。孔子關心小朋友,能停下腳步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生2:當孔子也不會的時候,他沒有不懂裝懂,妄下定論。
師:是的,孔子不懂時能真實面對,坦誠直言,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一個人應該有的為人處事態度,也是科學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問題六:作為現代人,如果你們能出現在兩小兒面前,汝能「決」否?如果能,又該如何「決」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還原背景,理性思維)
學生試答後,教師可以及時給學生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文中的自然現象作出科學解釋,體現學科融合的特點。當然,也可以啟發學生課後搜索相關信息,下次課上分享。
學到這裡,相信學生會比常規教學中收穫豐盈、厚重許多,這時再讓學生熟讀成誦就輕而易舉、水到渠成了。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教師指明了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落實,值得每一位教師探尋途徑。
就《兩小兒辯日》而言,基於核心素養的培育,精心設計問題鏈,不僅讓學生真正讀懂、讀透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文中的兩小兒、孔子的言行不再只有一個標籤式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還能在思維碰撞中真切地感受到兩小兒身上所蘊藏的「科學精神」:學會理性思維,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有理有據地表達觀點;不斷批判質疑,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勇於探究……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該是「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都應該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有利於一種或多種核心素養的培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基於核心素養,精心確定教學內容,把教學的價值、教材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變成一個個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行為目標。
長此下去,會激勵學生朝著未來發展的方向不斷努力,核心素養的培育才可能落到實處,學生的全面發展才可能真正實現。如果對此視而不見,學生的學業還是以應考為目的,核心素養的培育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系深圳明德實驗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7年08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