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袁一丹:彌散性思想:一種模糊史學

2020-12-27 知音兜售者

本文是袁一丹對王汎森新著所寫的書評。文章著眼於史家身份與本色,對王汎森的史學方法論,做出某種史學史的評價。可以說,王氏思想史研究對於日常生活的自覺,在這篇書評中,以一種靈動的方式得以呈現。

彌散性思想:一種模糊史學

文 | 袁一丹

(《讀書》2018年4期新刊)

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以為歷史學家與普通讀者的區別,就如同訓練有素的獵人與對森林一無所知的遊客。「這裡有樹木和草叢」,旅行者這麼想,然後放心大膽地往前走。「看啦」,獵人說,「草叢中有一隻虎。」史學能帶給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就是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讓我們能看清周遭的生活,並提前洞悉其中潛伏的危險。

柯林伍德

王汎森似乎習慣用史家的眼光打量日常生活,能從街邊小店葡式蛋撻的風行講到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學術自學術,生活自生活,是當今多數學者的生存狀態。專業化的學術思考、學術表達,與個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兩碼事。將學術與生活打成一片,並不是說用學術壓榨生活的剩餘價值,而是在生活中發現、玩味學術問題。

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王汎森的文字如此令我著迷,偶然翻到陳丹青《紐約瑣記》中論委拉斯貴支的一段話:他之所以是畫家中的畫家,或許由於他的畫無不呈現他「正在」畫畫——正在輕輕掃動顏面和髮際的微妙邊緣,正在準確地,又逸筆草草地再次描寫華服的絲絨鑲邊或錦緞的閃光,正在將關係豐富的暗部再畫得稀薄、次要一點。當觀者的目光隨著畫面上的「正在」看來看去,觀者也幻化為「正在」作畫的畫家……他畫出了他的「凝視」。王汎森的文章,同樣呈現出「正在」思考的、工作中的狀態,不是一個封閉的成品。讀者看到的不僅是對象,更是史家的眼光及思考的軌跡。

委拉斯貴支畫作

「降一格」的思想史

擴大思想史的「頻寬」,是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一書最主要的方法論導向。日本政治思想史家丸山真男將思想史大致劃分為四個層次:處於金字塔頂端的是高度抽象化、體系性的理論、學說、教義,其次是總括性的世界觀,第三層是對具體問題的意見、態度,底部則是生活實感,類似於雷蒙·威廉斯所說的情感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在這個金字塔中,層級越高,思想的體系性、抽象度越高;層級越低,與生活史的疊合度越高(丸山真男:《關於思想史的思考方法——類型、範圍、對象》)。王汎森標舉「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對應於丸山真男劃分的思想史的第四層次,凸顯出生活實感在思想史中的位置。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思想史各層次之間的相互關係,在丸山真男看來,處於金字塔上層的思想體系,引領一時代的社會思潮,賦予其目標和方向性。因此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思想,一般從高層向低層擴散。沒有理論、學說、教義或世界觀指引的生活感受是盲目的,相反,沒有生活感受支撐的理論、學說、教義是空洞的。概言之,丸山真男認為思想史中,目的、方向的設定是自上而下的,而驅動力的產生是自下而上的。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丸山對思想史內部力學結構的理解,基本上是垂直方向的。以丸山真男為參照系,王汎森「察勢觀風」的史觀,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思想史的金字塔結構,他更看重各層次之間「交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關係,常用「交織」「光互光影」等詞來形容不同層次間的互緣性。

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日文版(巖波書店,1961)和中文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注意力所及之處才有活潑潑的歷史,王汎森提醒研究者,注意力不能總停留在思想史的最上層,而應目光向下,追蹤「降一格」的思想形態。丸山真男指出思想的評價標準不是唯一的,包括思想的深度(解答問題的透徹程度)、密度(邏輯是否周延)、幅度(覆蓋面)、多產性(有無生長點)、流通範圍(社會影響)。所謂「降一格」的思想史,更側重於思想的幅度、多產性、流通範圍,而非思想的深度與周延性。

所謂「降一格」的思想史,不妨從空間地域、社會階層、文本屬性三方面來界定。思想擴散的過程,通常是從中心到邊緣、從中央到地方、從書齋到街頭。就社會階層而言,「降一格」的思想史更關注草根階層,或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連結性人物,而非活躍於全國性舞臺的知識精英。若論文本屬性,「降一格」的思想史更依賴經典的周邊文本而非經典自身。被精英階層奉為經典的思想觀念,為適應時代、地域、階層的需要,經由通俗化、具象化的改編,化身為各式各樣的雜書,如選本、輯本、集錦、示例本、眉批本等。傅斯年認為雜書比經典更有勢力,如《貞觀政要》作為帝王教科書,遠比《書經》有用;《太上感應篇》作為鄉紳教科書,遠比《禮記》有用;《近思錄》作為道學教科書,遠比《論語》好懂;以《春秋》教忠,不如《正氣歌》提氣;以《大學》齊家,不如《治家格言》有效(《論學校讀經》)。「降一格」的思想史,最終落腳在「降一格」的文本上。

「降一格」的觀察視角極大地擴寬了思想史的疆域,但需警惕追隨者從蹺蹺板的一端滑向另一端,從小地方、小人物、小冊子中發現無數可做的新題目,把一種靈活的觀察視野降格為可複製的研究套路。因此「降一格」的思想史,不能完全降格求之,仍需更高一層的關照,以及對中心地帶、思想大家、經典文本的深入把握。

「偉大的捕風」

所謂「降一格」的思想史,意在捕捉思想在社會生活中的彌散形態。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西方意義上的宗教?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一書為回答這一質疑,區分了兩種宗教形態,一曰「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指獨立於世俗社會的一套宗教信仰體系,有自己的神學、儀式和組織結構;二曰「彌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這是楊氏自創的概念,泛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和處理神聖事物的一個面向。滲透在世俗生活中的彌散性宗教,附著於社會肌理上,缺少嚴密的組織結構。

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Praeger ,1984)

中國是否有「宗教」?類似的質疑在哲學史領域同樣存在,中國歷史上何嘗出現過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黑格爾那樣的哲學家?脫胎於哲學史的思想史移植到中國,就面臨著中國缺乏體系性思想的尷尬。傅斯年在一九二六年寫給胡適的一封長信中,宣稱中國人沒有「哲學」,唯有「方術」而已。套用西方哲學史的架構,剪裁中國的固有思想,方枘圓鑿,豈能相容?(參見王汎森:《從哲學史到思想史——胡適的英文〈中國思想史大綱〉草稿》)

所謂「降一格」的思想史,在思想史「去哲學化」的延長線上又更進一步,去追索思想在社會生活中的彌散狀態。「彌散性思想」相對於「體系性思想」,具有流動性、含混性、不確定性,像霧、像霰,又像風。這也暗合王汎森借劉鹹炘《推十書》闡發的「察勢觀風」之說。劉鹹炘這位清末民初的邊緣史家,足跡不出成都一隅,可算作「降一格」的思想史對象。他認為治史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搜討、排比史料,也不是道義褒貶,而是觀察風勢的起伏。

劉鹹炘的觀風術受龔自珍啟發,《定庵文集·釋風》篇稱「古之世倏而為今之世,今人之世倏而為後之世,旋轉簸蕩而不已,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即歷史中「風」之本義。史家的任務之一就是捕捉「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之流風。「風」指代一種無形的、流動的傳染性系統,這一交互感應的系統或許不是支撐起社會全體的骨骼,更像是連通各處的筋脈,並捎帶血肉的部分。王汎森指出「風」作為一種被忽略的史觀,在晚清以降進化論幾乎一統天下的局面下,它的闡釋能力值得重新估量。若將「降一格」的思想史視為一場「偉大的捕風」,關鍵在製造出一種更靈敏的捕風工具。想要抓住彌散在社會空氣中的思想因子,肯定不能照搬經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這就好比抓沙子,手握得越緊,手中的沙子漏得越快。

劉鹹炘《推十書》之一《史學述林》(來源:kongfz.com)

現代史學追求概念、對象、方法的明晰性,能成為歷史研究對象的多是鐵板釘釘的事實。而「思想」與「生活」這兩個範疇,明顯不符合明晰性的要求,邊界不清晰,對象不清晰,方法也不清晰。因此以生活史為底色的思想史,可看作一種「模糊史學」。「模糊史學」一詞,最初是在心態史的意義上提出來的。法國年鑑學派史家雅克·勒戈夫(J. Le Goff)認為心態史最吸引人之處為其模糊性,可使用別人置之不顧的材料,即史學研究分析中由於難以闡明其意義而棄置的材料(《心態:一種模糊史學》)。

「模糊史學」以曖昧不明的人事物為研究對象,具有方法論上的不確定性,與業已發展成熟的模糊數學(fuzzy mathematics)、模糊語言學(fuzzy linguistics)是遠親。以模糊數學為例,現代數學建立在集合論(set theory)的基礎上,經典的集合論只把自己的表現力限制在那些有清晰外延的概念和事物上,要求每個集合都必須由確定的元素構成,元素對集合的隸屬關係必須是明確的。而模糊數學則專門處理模糊性現象,模糊性是指由於概念外延的不確定性,而造成判斷的不確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與「生活」都屬於外延與內涵均不確定的「模糊集合」(fuzzy set),因而王汎森提出的以生活實感、社會心態為表徵的思想史,可視為一種有方法論自覺的「模糊史學」。

《「煩悶」的本質是什麼?》這一章的提問方式與研究路徑,堪稱「模糊史學」的範本。此文觸及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的一個核心命題,即「主義」的崛起與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然而王汎森選擇的切入點,看似避重就輕,繞開了「主義」自身的條條框框與「主義」之間的糾葛,而帶讀者直接感受「主義」誕生時刻的思想氛圍。這種左右彷徨的思想氛圍,源於「五四」以後新舊青年共享的情感結構。從「煩悶」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入手,追究心態背後的社會成因,及其如何成為「主義時代」降臨的催化劑。由措辭到心態,從社會結構到意識形態分析,仿效王汎森的提問方式與研究路徑,我們也可以追問「喪」的本質是什麼?「小確幸」或「佛系」的本質是什麼?「喪」「佛系」「小確幸」為何成為當代青年的口頭禪,這類網絡熱詞凝聚的生活實感,與兩岸社會階層的固化,與「主義時代」的終結又有何種關係?

主義時代的光暈

給思想史裱上生活史的花邊,若缺乏政治史的基底,容易變成五光十色的萬花筒或軟綿綿的奶油蛋糕。王汎森雖給思想裹上生活方式的外衣,但與新文化史的趣味不同,他感興趣的是與近代政治生態息息相關的精神生活,而非聲色犬馬的物質生活。在史學界不管理論方法如何花樣翻新,政治史依舊是所有歷史的原型,政治仍被視為歷史的脊柱。王汎森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重頭戲還在傳統的政治思想史領域,只是引入了生活史的維度,將注意力從「主義」的輸出方轉向接收端,從主義高於一切轉而追問人為何爭相投入主義的懷抱。

「主義時代」的來臨,這一主題可以統攝二十世紀前半段,尤其是前三十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主義的正能量強於其潛在的負面效應。主義化身為救世主,被看成社會痼疾的萬能解藥,但是藥三分毒,王汎森對「主義時代」的關注,若延伸到二十世紀後半段,意在叩問集權政治的起源。換言之,最初抗爭性的、解放性的意識形態如何演變為壓制性的意識形態,和風細雨般的主義如何演變為暴風驟雨的政治。

「主義時代」的降臨,這一歷史命題對應的現實情境是:「主義時代」的終結。如何在主義失效的時代去重現主義的光暈?如何在人人宣稱「我不相信」的今天,去重現當年情真意切的由衷信仰?每年大陸有這麼多影視作品,以近現代革命與戰爭為背景,試圖去描繪「主義時代」的光輝,儘管畫面越發精美,但最難傳達的是「主義時代」普通人的精神狀態,那種「人歌人哭大旗前」的純真信仰。

主義是意識形態的代名詞,只是「意識形態」這個詞在中國徹底被意識形態化了,換成「主義」反而有陌生化的效果。王汎森從受眾角度分析意識形態的社會成因,認為主義將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種種問題「連珠化」,不僅給青年人的苦悶提供了情緒上的宣洩口,更重要的是為其未來的人生道路提供了「一攬子方案」。在主義這個「乾坤袋」裡收納的解決方案包括:身份(我們是誰?誰屬於我們?我們從哪裡來?)、活動(我們通常做什麼?我們的任務是什麼?)、目標(我們要獲得什麼?)、規範和價值(對於我們,什麼是好是壞,什麼是被允許或被禁止的?)、群體關係(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資源(我們擁有或缺乏權力的基礎是什麼?)。

關於意識形態的社會根源,有兩種主流的解釋模式,一是利益論(the interest theory),一是張力論(the strain theory)。前者將意識形態看作政治鬥爭的武器或追逐權力的工具,後者認為意識形態是對社會張力的反應,這種張力來自個體層面的心靈緊張或社會轉型期的文化緊張。從張力論的角度看,意識形態是對社會角色的模式化緊張的模式化反應,它為由社會失衡造成的情感波動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發洩口(參見格爾茨《文化的解釋》第八章)。王汎森從「煩悶」入手呈現主義崛起的思想背景,視主義為社會病症的處方,更接近張力論的解釋模式。

格爾茨《文化的解釋》(Basic Books,2017)

王汎森對主義時代的把握,與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對意識形態的符號學分析有相似之處。格爾茨主張將意識形態視為一個互動的符號系統,當作互相影響的意義模式來檢驗。他認為只有當一個社會最普遍的文化導向和最切實可行的實用導向都不足以為當下的政治進程提供一個適當的形象時,作為社會政治意義及態度來源的意識形態才開始變得分外重要。意識形態為現實生活提供一個新奇的符號框架,給紛亂的社會形勢賦予意義,將瀰漫於全社會的煩悶、焦躁乃至絕望感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使其成為社會變革的動力(《作為文化系統的意識形態》)。

王汎森在生活與思想之間設置的轉接口是來自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一個概念「轉喻」。「轉喻」原指用一個事物代替(stand for)另一個事物,但這裡的「轉喻」不是修辭學意義上的,而是一種在生活與思想之間起到橋梁作用(mental bridge)的認知機制,用大白話說,就是意識到什麼是什麼(conscious something being something),或說以什麼的名義(interm of)。作為生活史與思想史的強效黏合劑,「轉喻」一詞在王汎森此書中多次出現,但問題是能否用這種認知機制一勞永逸地解決生活與思想這兩個界面的轉接問題?以「轉喻」的概念為樞紐,在修辭與心態的接榫處或許能發展出一套更精密的銜接裝置。

何為良好的歷史

王汎森這本書雖然討論的主要是近代思想史上的問題,但在研究方法上卻透著宋明理學的痕跡。其將思想與生活打成一片的主張,近乎宋明理學的體認方式。注重思想的即物性、行動力(actionable),則似有陽明學的影子,因為陽明學講求知行合一,偏重事功而非心性之學。王汎森曾指出《宋元學案》《明儒學案》都不能僅僅當作學術史來讀,而應看作生活指南或修身教科書。傳統讀書人翻閱學案時,不僅是為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觀點,更是想從先儒的生活軌跡中尋求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王汎森的歷史信念中,「求知」之學與「受用」之學是合而為一的,「求知」的結果可以「關聯呼應」於當下的社會現實,作為我們生命存在的養分。

王汎森參加2016年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

全書最後一篇《人的消失?!》卒章顯志,以史學理論回顧的形式,迂迴地提出一個大哉問:何為良好的歷史?近百年來史學的專業化,似乎更助長了「人」在歷史面前的無力感,其追求的是一個硬邦邦的、最好是沒有人名出現的歷史(history without names)。這使得「人」,尤其是小我的悲歡成為大歷史中被蒸發掉的水汽。沒有「人」的歷史,不但放棄了專業社群之外的普通讀者,也逐漸失去了介入現實的能力。歷史有什麼用?歷史與現實之間有何關係?王汎森的回答出奇樂觀,他認為史學就是現實,「人」在歷史敘述中的作用及分量,即等同於「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分量。歷史研究要告訴我們改變歷史的「總電掣」(梁啓超語)在何處?怎麼開啟?而不只是反覆地說人是「歷史的囚徒」。用朱熹的話說,讀史當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在王汎森看來,有「人」的歷史便是良好的歷史。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汎森著,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

相關焦點

  • 公布丨社科文獻2020年度優秀集刊、優秀新刊、CNI名錄集刊
    2020年度優秀集刊、優秀新刊頒獎儀式也於會上舉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發布2020~2021年度CNI名錄集刊,2020年度優秀集刊、優秀新創集刊名單。201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廣州舉辦了第一屆人文社會科學集刊年會。
  • 薛福成史學思想初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名家史學思想研究」(13BZS005)    薛福成(1838—1894)在此基礎上,他形成了因勢而變的歷史觀和史學經世思想,並對一些歷史人物有其獨特的看法。目前學界對薛福成在西學、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及文學方面關注較多,而對其史學思想方面則鮮有論及。
  • 帶你認識彌散圓,深層次解析光圈、焦距、物距對照片景深的影響
    不從根本出發,不理解深層次的原因,只靠背口訣來掌握攝影知識,意味著同一個知識點換一種表達方式你就無法理解,也意味著你可能需要"死記硬背"更多的所謂口訣來構建你的知識體系,但這當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可能關於攝影的知識很多很多,我也從來沒有停下思考,一直在致力於梳理出更精簡易懂的表述來不斷的縮短你的學習成本,但不管怎樣,從基礎出發永遠都是學習的最佳捷徑。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關鍵詞] 客觀性 相對主義 後現代主義 解構主義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度,歷史學作為專門學科的建立僅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美國歷史學家們熱衷辯論、回顧、借鑑與反省,美國史學在短短百年裡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史學流派之多、研究方法之精細、研究的範圍之廣泛以及研究成員隊伍之龐大都是其他西方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 孫衛國 |《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序:《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他特別指出,中國古代史學是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雙軌並行發展,中國古代官方史學的高度發達,正是中西史學根本的不同點。他總結出中國官方史學的五個重要特徵:「1.制度化、(官僚)組織化的記史和修史機構;2.官方切實控制和管理下的史籍編纂;3.擁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官方史料和官修史書;4.官方的歷史觀與史學思想;5.官方史學的政治作用和學術地位。」
  • 茅家琦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暨新著《歷史與思想論集》首發式舉行
    5月28日,茅家琦史學思想學術研討會暨新著《歷史與思想論集》首發式在江蘇議事園舉行。儀式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主持。
  • 《史學月刊》前主編:文風問題,已經成為史學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史學論著與論文的難以卒讀,是一種普遍性的現象,嚴重地敗壞著史學的聲譽。對於歷史學的發展來說,文風的改變,已是刻不容緩!其實,我們很早就發出過這樣的呼籲。一、史學研究也需要形象思維在學術史上,人們曾經關注過形象思維的理論問題,有過承認或者否認其存在的不少討論。其實,形象思維的存在與否,不是一個理論性問題,而是一個事實性問題。人們通過對一種形象的把握去認識或感知事物的本質,是一種正常的認識方式;通過一種形象或者形象性的文字描寫,表達一種思想或觀念,也是一種正常的交流方式。
  • UED李興鋼專輯中英文版新刊發布會
    UED李興鋼專輯中英文版新刊發布會 房天下   2014-04-14 10:25 [摘要]
  • 孫衛國: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他特別指出,中國古代史學是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雙軌並行發展,中國古代官方史學的高度發達,正是中西史學根本的不同點。他總結出中國官方史學的五個重要特徵:「1.制度化、(官僚)組織化的記史和修史機構;2.官方切實控制和管理下的史籍編纂;3.擁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官方史料和官修史書;4.官方的歷史觀與史學思想;5.官方史學的政治作用和學術地位。」
  • 模糊思想:從「非此即彼」的明晰,到「亦此亦彼」的模糊
    這種「非此即彼」的隸屬關係或狀態,可以通過二值特徵函數A(x)表示然而現實中的大千世界,存在大量的模糊描述,比如適度、適量等等。使用這些模糊的形容詞描述的事物狀態沒有明顯的界限,常常在中間過渡時呈現出的「亦此亦彼」的特性,這正是普通集合論的局限之所在。
  • 《史學概論》:充分反映史學理論的新發展
    第四,關於史學工作者的基本素養,這是對上述各部分的概括。針對當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學風問題,教材從理論素養、專業素養和道德素養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具體來說,這部教材主要有如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人類歷史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是科學的歷史觀。
  • 「彌散與生成—潘公凱藝術展」將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這個過程,就是彌散的過程。 潘公凱在對20世紀文化藝術的全球流動和影響的思考中,發現文化能量的流動方式也遵循著「彌散」的規律:文化影響總是高文化勢能的區域向低文化勢能的區域擴散。這種趨勢早在古希臘藝術的羅馬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但20世紀因其更加發達的信息流通網絡讓這種文化的彌散更加迅速。
  • 白壽彝論通俗史學: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淺薄
    不能將通俗與粗俗、淺薄等同起來  對於通俗史學,史學研究者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可讀性強的歷史作品必定是膚淺的。有感於此,白壽彝先生指出:「通俗工作並不是多麼簡單的工作,沒有一定的深度是搞不好的。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淺薄,而是既有充實、正確的內容,又要能看得懂。
  • 郭震旦 | 根植本土:當代中國史學主體性的崛起
    西方漢學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國內史學家掙脫歐洲中心論的束縛提供了示範,並向中國學界展示了擺脫西方中心論後重新構建中國歷史敘事的可能性,以及中國歷史本身在擺脫歐洲中心約束之後驚人的可塑性。中國史學的主體性崛起及實踐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當性,但它並不享有與文化本質主義共謀的正當性,必須避免史學主體性的崛起滑進文化本質主義的陷阱。在史學主體性的帶領下,中國史敘事一定能夠回到它自己的軌道。
  • 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歷史——《歷史的再思考》讀後
    而倘若模模糊糊地將蘭克學派簡單地視為考證、實證、考據,那麼更會錯失這個細節。其實,蘭克的再傳弟子伯倫漢的書中已明確將現代史學的特徵描述為:「史之為學,在將人類演化上之事實,視為人類為社會動物,就其(單獨僅有的,典型的或集體的)動作加以因果的研究及敘述。」
  • 饒宗頤對史學正統論研究的學術貢獻——《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發微
    另一方面,本文也指出饒氏在對待正統觀的態度上過於強調華夷之辨,有時也不免模糊了其自身確定的價值取向。原文出處: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02期一、史學正統論的形成及饒氏研究的意義      正統論既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歷史觀,又是史學活動的修史依據,是對政權叢生、錯綜複雜的王朝興衰的一種判斷和看法,也是修史時對紛亂如麻的歷史線索的一種梳理和描述。
  • 公眾史學:解決史學的公眾本位問題 發展史學
    如果公眾史學能建立一套機制化、形態化的史學體系,使史學成為每個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每個人都有用,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解決史學的功用問題。推動史學普及,使史學走向公眾,一直是史學界思考的問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興起了公共史學。這種公共史學是指在公共領域應用的實用史學,主要涉及三大領域:博物館、歷史遺址、歷史劇製作等與史學關係密切的領域;城市規劃、公共政策制定等公共領域;家族、公司等私人領域。美國公共史學其實仍是史家本位,強調史學的應用服務,目的是在公共領域找到史學的服務對象,而在人人參與、書寫人人方面並不突出,沒有解決公眾本位問題。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4】從其相關論述看,這一命題實質上也從屬於柯林武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說的命題,或者說是他的整個歷史哲學的一體兩面。但是,若從如何獲得歷史知識的事實上看,柯林武德認為,作為歷史主觀反思意義的史學史,應該較之直觀的客觀歷史,更具有邏輯上的優先性。這樣一來,在具體的史學實踐中,研究對象的觀念性與對它認識的現實性之間,也就形成了巨大的張力。
  • 第三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展過程(分期)及分型
    第三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展 過程(分期)及分型   一、分期   DIC是一個病理過程,根據它的病理生理特點及發展過程,典型者一般可經過三期:   (一)高凝期   由於凝血系統被激活,所以多數患者血中凝血酶含量增多
  • 王傳|華南學派史學理論溯源
    而對自然科學工具的運用,涵括兩層意思,一是將自然科學的知識直接運用於歷史研究領域,二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引入史學領域。他們在實踐中秉此思想為指引,不僅打破了中國舊學範圍和治學方法的束縛,引起了知識上、思想上的一種深刻的改革,還直接推動了歷史科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並在此基礎之上催生了史學與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