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北王趙蘇氏: 「三世三品指揮使,南北二京六尚書」
在山東鄄(juan,音卷)城縣城西南方向15公裡,有一集鎮曰「北王趙」。據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蘇祐著《谷原文草》(收入《四庫全書》)記載:「春秋晉、宋、衛、曹嘗同盟於清丘。有宋熙寧四年石刻,上書臨濮之東,清丘之源。北王趙集而後名。」
由此可見,北王趙村原為古清丘,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此處曾是晉、宋、衛、曹同盟之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衛國城濮(今北王趙附近臨濮鎮)發生了「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典出於此。
關於「北王趙」地名的來歷,目前說法不一。但都認同與明初北方有一王爺來此定居有關。
明代,濮州之南名門望族,首數北王趙蘇氏。人稱「三世三品指揮使,南北二京六尚書」,是名副其實的簪纓之族。
據北王趙蘇氏《重修始祖祠堂與族譜碑記》:「始祖克明,字進迪。公生於元季,明洪武興,隱於濮,相傳為元室宗派」。在蘇氏祠堂中,有一付代代相傳的楹聯:「昔實元朝君親,今為蘇氏始祖」。
三世三品指揮使
元末明初,中原一帶戰亂頻仍,再加黃河屢決,瘟疫肆虐,致使人煙稀少。蘇氏始祖克明等人,攜眷由元大都(今北京)來東昌府濮州西南六十裡,濮水之陽定居。
洪武初,明政府為發展生產,休養生息,組織山西洪洞大批移民來此屯墾。蘇氏先祖與當地老戶、洪洞移民各姓氏先祖,披荊斬棘,拓荒農耕,結廬為舍,立村設砦。汗水灑遍濮、曹二州,使濮州之南荒野變成為一塊塊良田。
當時,地方不靖,土匪猖獗。為應對當地土匪的騷擾,蘇氏先祖積極組織各村壯丁,並招納當地散兵遊勇,開展練武,亦農亦武,擁兵自衛。在魯西南,很快發展成為一支數千人的地方武裝,稱之為鄉兵。
土匪常騷擾濮州衙門,嚴重影響州衙政務。蘇氏二世祖蘇義,曾率鄉兵進駐州衙,維持秩序數月。
洪武四年(1371年),明政府決定在東昌府設立平山衛。北王趙蘇氏,因屯墾和守土有功,濮州之南鄉兵,全部收編為衛軍。
衛、所制度,是明政府吸取歷史上的屯田經驗,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組織形式。明太祖以創設這一軍制為榮,曾誇口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因此,從京師到府州,都設立了衛、所。按照明制,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所。衛指揮使官階為正三品。下轄從三品至從九品軍官近百名。北王趙蘇氏六世蘇淞、七世蘇檖,先後任平山衛指揮使。
另外,明代中央機關設有錦衣衛(情報機構)。其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錦衣衛指揮使官階為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錦衣衛下設千戶所,其長官稱千戶,官階為正五品。北王趙蘇氏,曾有七人(濂、棨、光勳、光復、墩、秉銓、泓)世襲(誥贈)錦衣衛千戶。
明嘉靖四十年,誥命:蘇棨為明威將軍南鎮撫司錦衣衛指揮使。
南北二京六尚書
在明清科舉時代,北王趙蘇氏人才輩出。曾先後九人中舉人、五人(蘇祐、光泰、蘇述、蘇壯、蘇灦、)登進士。名氣較大的要數五世蘇祐和九世蘇壯、蘇述。
▲蘇祐像
蘇祐(1492—1571),字允吉,號舜澤,又號谷原。正德癸酉舉於鄉,嘉靖丙戌登進士,授吳縣令,廣東道御史。
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兵士苦於工役,發生兵變,殺總兵李瑾。明世宗派蘇祐為監軍,平定叛軍,安撫兵士,大同遂安。此後,蘇祐先後調任江西督學副使、山西參政(治雁門三關)、大理少卿、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兵部侍郎。又以本職兼僉都御史,行宣大總督事。嘉靖癸丑年(公元1553年),蘇祐升為右都御史。
不久,亂軍十萬,南入紫荊關。蘇祐疾馳前往,頂風冒雨,日夜兼行,在永安堡與敵交戰,五天內殺敵四百餘人,敵軍逃遁。此事奏告天子,皇帝下旨,舉國歡慶,祭告天地,通告邊防,提升蘇祐為兵部尚書。並誥贈其父蘇恩、祖父蘇亮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蔭孫棨錦衣衛千戶,賜金幣。
蘇祐後因彈劾奸相嚴嵩遭報復、誣陷,以「不報軍餉事」被革職入獄,削籍為平民。隆慶丁卯官復原職。次年上疏致仕(退休)。隆慶五年病故。朝廷派禮部主事梁孜為其主持諭祭營葬事。
蘇祐廣頷美髯,有萬裡封侯之相。生際明時,位至大司馬,賜金幣者七,加俸級者二,蔭子孫人胄監者、錦衣者三。蘇祐居官清謹嚴肅,動以法紀,為持循自為令,以至督撫未嘗妄市一縑帛,私取一贖金。
明都御史梁夢龍撰《蘇尚書傳》中贊曰:先生豐宇,厚德具文。武才起儒,術間將略,揚歷中外,勳業卓然。至雲中之討叛,紫荊之敗虜,乃其犖犖大者。雖不幸中遭忌阻,卒能光復舊物,始終稱完名茂福焉。
蘇祐文武雙全,愛好詩文,一生著述頗豐,文學水平在朝中素負盛名。其著作有《孫吳子集解》、《三關紀要》、《法家裒(pou)集》、《谷原文草》、《逌旃(you zhan讀悠氈)瑣言》等。其中《谷原文草》被《四庫全書》收錄。
▲蘇壯像
北王趙蘇氏九世蘇壯,字洹水,號陽長,崇禎丁卯舉人,辛未進士。曾任蘇淞巡撫、誥授資政大夫(指朝廷用誥命授予封號。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敕。資政大夫為文散官名,明為正二品升授之階。
主司記錄文獻,為皇帝出示資料進行覲見),拜南京刑部尚書。蘇壯之父蘇光德 、祖父蘇本分別獲誥贈資政大夫、刑部尚書。
▲蘇述像
在明代,北王趙蘇氏名人,除兩尚書外,還有欽差御史蘇述和河南布政使司蘇光泰。
蘇述,字紹尼,號彭符,明朝萬曆丙午舉人,丁未會試中進士,出任河南襄城知縣,壬子補尉氏知縣,庚申授浙江道監察御史。
特別值得大書的是,明天啟三年,文人出身的蘇述,以皇帝特使,奉旨赴雲貴賞邊(慰撫邊防軍民),曾率軍平定了雲貴叛亂,為國家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朝廷為褒揚其功,特敕建牌坊一座,以榮耀鄉裡。
蘇光泰,字交宇,號來卿,戊子舉人,萬曆己丑進士,誥授通政大夫,河南布政使司(省最高長官,三品)。
在清代,北王趙蘇氏家族,數蘇灦顯耀。蘇灦,字練浦,雍正壬子舉人,癸丑進士,任刑部主事(五品),敕封承德郎,崇祀鄉賢。
從明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中原一帶兵燹戰亂,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物遭到破壞。再加濮、曹二州地處黃河兩岸,屬黃泛重災區,一次次的黃河溢決,把魯西南夷為平地。
更加一段期間人為劫難,許多石料碑刻有的深淤地下10米左右,有的砸爛不再復存。不查閱歷史資料,誰也難以全面了解北王趙和蘇氏家族昔日的輝煌。來到現場,只能通過一件件地上僅存的碑刻,一塊塊政府製作的文物保護標牌,席爐席氏「七十二盤鐵爐日夜為平山衛打造兵器」的傳說,勾起今人的不盡遐想。
現在,北王趙一帶,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三處(蘇氏祠堂、蘇述御史牌坊和蘇恩墓石雕群),還有司馬橋、玄武廟、靈濟寺等幾處地下文物待發掘。當地政府和蘇氏家族,已建成鄄城北王趙蘇氏博物館。
他們決心利用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把北王趙建設成菏澤市北部一遊覽熱地,用以拉動一方經濟。
參考文獻:
1、《明史》
2、《濮州志》
3、鄄城北王趙《蘇氏族譜》
撰文:苗安洲 蘇衍魯
編輯:董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