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說實在的,現在的我,心裡竟然還有著一點久違的小緊張。
可能是因為圖點安靜,老爸老媽倆一直很喜歡住在鄉下,而我,則是為了工作方便一直住在城裡。
一個人住的久了,難免會有些寂寞,像平時這樣的節日節氣,我都只會和老爸老媽打個電話嘮嘮嗑,也沒想過能有啥驚喜,而這次的端午節,卻就不那麼平常了......
昨天接到了老爸老媽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老媽熟悉的聲音:「兒子,今年端午節老爸老媽也過來陪你一起過,這次不買包好的粽子了,直接買些新鮮糯米粽葉,再拿點老家的臘肉,直接給做現包的粽子吃,還記得小時候媽是怎麼給你包粽子吃的吧......」「嗯...嗯記得...嗯好」我語氣有些急促,簡單的聊了兩分鐘,伴隨著「嘟..」的一聲,我慢慢的放下了手機,心裡突然感受到了久違的開心,甚至還有少許的小興奮和小緊張.....
老媽是個比較愛吃的人,雖然平時不怎麼會做菜,但是關於包粽子這方面老媽還是蠻有著自己的門道的。記得小時候每回到了端午節時,老媽總會提前買上一大袋的糯米和粽葉,一回家就對著我嚷嚷著:「兒子!快來看媽包粽子啦...」雖然老媽的手看上去比較胖,但是每次老媽包粽子時的速度倒是槓槓的,一點都不拖泥帶水,我才包好一個老媽至少得包好3個。而且老媽包好的粽子每一個看上去都特別的小巧玲瓏,感覺就像是在變戲法似的,一點兒都不像是老媽這雙胖手給包出來的哈哈。
當然,其實這些都還沒到重點,重點是老媽包的粽子煮好後,一剝開,那顏色、那香味,真算得上是一手絕活兒了。剝開的粽子看上去色澤特別的金黃,就好像一個「金粽子」一般呈現在你眼前,不但看上去特別誘人,而且這香味上也特別濃鬱,簡單的吃上一小口,感覺今天這一天都不用吃飯就吃這粽子得了哈哈。好啦,說了這麼多關於粽子的回憶,下面麟大官人就來給大家分享這道帶著我濃濃記憶的美味臘肉粽子做法吧,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喜歡它。
【臘肉粽子的美味升級做法——「金粽子」】
【主料】:新鮮糯米5000克、新鮮粽葉100多張、棕葉子適量
【配料】:臘肉200克、食用鹼15克
【調料】:水、食鹽適量
【工具】:電飯煲1臺
——【開始製作】——
①:第一步先把新鮮糯米提前一晚用充足清水浸泡10小時以上泡發,天氣較熱則放入冰箱冷藏室浸泡,粽葉過水泡10分鐘泡溼泡亮色。——(注意,包粽子的糯米一定要提前浸泡一次,浸泡10小時以上為佳,這樣吸足水分的糯米再包粽子有2個好處,一是吸水後泡發的粽子整體硬度變軟,更容易被煮熟煮透,二是吃足水分的糯米蒸好以後粘連更穩,且顆粒飽滿軟糯,又好看又好吃;其次,粽葉買回來本身是幹的,所以需要浸泡吸水再使用)。
②:糯米泡好後,此時可以看到糯米整體要比之前明顯飽滿很多,將浸泡的倒掉不用,再次加入清水衝洗2遍洗淨後同樣倒掉水分,下面開始調味調色,依次往糯米內加入食用鹼15克、食鹽20克,充分攪拌均勻,靜置醃製15分鐘,此時可以看到糯米整體顏色均勻發黃,看上去非常好看,備用。——(注意,要想讓包好的粽子金黃誘人,那麼往糯米內加食用鹼這一步就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其次,加了食用鹼的粽子蒸出來香味也會比不加的香濃很多,所以這一步是做好粽子非常重要的一舉兩得實用訣竅;至於後面為什麼還要往糯米內加鹽,主要是為了讓蒸好的粽子本身帶有一定鹹味,吃著不至於太淡,這樣蒸好的粽子吃著才會鮮香美味,且越嚼越香)。
③:起蒸鍋,加入足量清水,將臘肉隔著冷水入鍋開大火蒸製20分鐘,蒸至臘肉熟透後取出,放入清水中抓捏清洗2遍洗去表面多餘灰塵和油脂,瀝乾水分後改刀切成臘肉小丁,裝碗備用。——(注意,這裡處理臘肉有個實用的小技巧,臘肉不用先清洗,直接將臘肉下鍋蒸熟蒸透,蒸好的臘肉整體會因為吃足水分而脹大,此時再進行清洗,臘肉表面的灰塵油脂就會更容易清洗乾淨,既減少了時間也提高了效率;其次,蒸製臘肉建議是冷水下鍋,很多人喜歡將臘肉開水下鍋,認為這樣溫度更高,實際上臘肉內部受熱相反還會更慢,冷水下鍋逐漸升溫則可以很好的讓臘肉整體受熱充足均勻,同樣的蒸20分鐘,冷水下鍋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④:將泡溼的所有粽葉、棕葉子用清水抓捏清洗2-3遍至粽葉充分洗淨,撈出瀝水備用。——(注意,因為包粽子的粽葉是需要直接接觸粽子的,所以這粽葉一定要特別多清洗幾遍;其次,因為粽葉本身是晾乾進行售賣的,所以裡面多多少少會因為曬制而帶入較多灰塵、沙子、細菌和殘葉渣等,所以大家在清洗粽葉時一定要多清洗幾遍,只有完全洗淨的粽葉做好的粽子才幹淨衛生)。
⑤:做好以上4個步驟後,就可以開始包粽子了,下面教給大家包粽子比較簡單的實用形狀做法,也是我老媽最常用的三角玲瓏粽包法:取洗淨的粽葉2張疊放在一起,將粽葉兩頭往中間對疊到一起並繼續往兩頭環繞纏緊,繞成如圖所示的形狀,用左手握住不讓其展開。——(注意,包粽子時要讓粽葉能反光且較綠的那一面在內,粗糙且顏色淡的那一面在外,這樣才能保證蒸好的粽子不會粘連嚴重,且表面比較光滑剔透、色澤誘人)。
⑥:挖一勺糯米倒入左手的粽葉洞內,此時別急著塞滿,取一根筷子將加入的一勺糯米輕輕搗上幾次讓糯米能完整塞滿粽葉洞底部,然後再繼續加入蒸好的臘肉,最後再挖入一大勺糯米蓋住。——(注意,包粽子時要想整體形狀均勻成形,那麼加完第一勺糯米後,一定要多加這一步筷子搗米,這一步非常關鍵,只有這樣搗米幾次後,粽葉底部的三角位置才能完整被糯米塞滿,這樣蒸好的整個粽子才能呈現更加美觀均勻的「三角形」)。
⑦:加入的糯米高於疊放最低處時,就可以不用再加糯米了,將上面多出的粽葉部分摁壓下來,將兩頭多餘的角合併在一起,最後用棕葉子將上面的兩個角綁緊固定,一個小巧玲瓏的三角粽子就包好了,反覆此步驟直到包好所有粽子,備用。——(注意,包粽子時一定不要貪量,加入的糯米高度比疊放最低處高出一點時就可以進行綁緊,否則加入過多了糯米整個粽子將會無法完全綁緊,強行綁好的粽子在煮的過程中也會自然鬆散開來,導致造成浪費可就得不償失了)。
⑧:將包好的所有粽子都加入到電飯煲內,然後往電飯煲內加入足量的清水,水量要稍微多點,能保證蓋住所有粽子為佳,然後關蓋擰緊,插電選擇「煮飯鍵」煮一次,煮好後再將其選擇一次「煮飯鍵」,總共煮2次,大約煮製50分鐘,煮好後撈出瀝水,略微放涼即可剝皮食用。——(注意,傳統煮粽子都是直接下入鍋內煮製,這樣的煮法溫度整體太低,煮的時間太長,效率太低,所以建議大家首選電飯煲的做法來煮粽子,這樣的煮法其實就是將粽子當成了米飯來煮,這樣做整體的效率會提高很多,可以節約很多時間,而且這樣煮製粽子時,粽子的香味會全程留在電飯煲內,所以煮好的粽子香味會更加濃鬱誘人)
出品圖:這樣一道色澤金黃、香味濃鬱、軟糯回香的臘肉粽子就做好了,看著是不是很有食慾呢?
——【內容總結之「麟說」】——
這道臘肉粽子的做法與傳統粽子最大的不同點在於2個地方。
①:第一個不同點就是傳統的粽子一般都是將糯米泡發好後就加入鹼水攪拌,這一步雖然看上去和我這裡直接加鹼沒有多大不同,但實際上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為什麼?因為加入鹼水的同時意味著還會多加入一些「水」,本身糯米浸泡一晚上吃入的水量其實就已足夠,此時加入的鹼水看上去因為水量的增多,整體攪拌時可能可以更快混合均勻,但是大家卻也疏忽了一個點,那就是因為整體水量的同時增多,那麼食用鹼的濃度相比直接加入就會變淡很多,糯米並不能很好的與拌入的鹼水發生反應,所以醃製好的糯米整體顏色會相對不夠「金黃」,所以這裡我建議大家還是首選直接加入食用鹼攪拌即可,大家也不用擔心水分不足難以攪勻,因為本身泡發的糯米自帶水分就特別充足,完全足夠混合均勻,並且這樣拌好的糯米顏色上會更加金黃誘人,不但看上去更有食慾,聞上去也會更加鮮香。
②: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傳統的粽子一般只會在糯米內加入鹼水,其他的調料都不會加,味道完全靠加入的臘肉或紅棗等配料來調味,這樣做好的粽子雖然可以保持原味,但是吃著口感上也確實有點無味,在這裡老媽將其簡單的多加了一步「加鹽」優化步驟,做好的粽子整體味道上就好吃了好多倍,是優化粽子口感的一步很實用的技巧。這裡也不免讓我想到了一句俗語:「鹽出五味」,意思就是無論你做什麼樣的美食,你可以什麼別的調料都不加,但是食鹽這一味料你是一定要加,不然整體的味道就會感覺好像差了至少5味,吃著感覺完全沒什麼味,所以說,這裡強烈推薦大家在做粽子時加入適量的食鹽調入底味,這樣調入底味的粽子,哪怕裡面沒有加臘肉,吃著味道上也同樣鮮香夠味,比不加鹽的會好吃很多。
——臘肉粽子之「技術小提示」:
1、做粽子時,如果是做甜粽子,糯米內可以不加食鹽,加點紅棗或葡萄乾,最後煮好剝開再粘點白砂糖,這樣吃會更加美味。
2、做臘肉粽子時,因為臘肉本身自帶充足鹽分,所以將臘肉蒸好洗好後的就可以直接切丁加入糯米內,不需要單獨給臘肉調味。
3、在包粽子時,棕葉子可以不用弄斷,這樣包好所有粽子後可以一提手直接全部拿起來,既方便拿去下鍋,也方便煮好後一次取出。
結語
好了,今天這一道關於粽子的做法就分享到這裡了,麟大官人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我是麟大官人,一個生活不怎麼樣卻喜歡嘮叨美食的90後宅男,如果您看完本文後有幫助或覺得喜歡,可以點擊紅色+號關注「麟大官人」進行保留,我會每天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美食生活、美食知識和技巧,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見或建議都可以在下方評論和我互動,麟大官人感謝大家的觀看,我們明天再見!
(本文圖文均由「麟大官人」原創製作,未經授權嚴禁搬運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