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朋友圈因為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原因公布而突然刷屏。
人們驚愕、慨嘆、憤怒。最無法接受的是,竟然因為一個小小的原因而導致惡性事故的發生,15條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成為情緒惡化引發衝突的陪葬。
真相令人扼腕嘆息。回想一下當初的情形,如果知道會是這樣的後果,相信司機和乘客二人,任是誰,也一定不會做出當時的舉動。不知道在公交車墜向江面的那一刻,他們會不會後悔自己的一時衝動。
生活中,因為一時情緒失控釀出慘案的例子比比皆是。想起有一次我和老爸討論男人的血性時,老爸說:中國男人多有血性啊,吃飯時因為孩子吵鬧雙方家長都能互毆至一死一傷。而在心理諮詢中,類似的對話更是常見:老師,我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麼了,我感覺頭腦中一片空白,然後就……;理智告訴我應該這樣做,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道理我都懂,可是我也不知道為何喪失理智……
看起來,表面的歸因大多是「一時衝動」,是暫時喪失理性後的偶發行為。我猜,很多旁觀者都會發出類似的感慨:這事值得這麼激動嗎?如果換做是我,肯定要理智得多,不至於像你們一樣……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看未必,上述自信的判斷是基於理性思維,要知道,情緒爆發的一瞬,恰好難覓理智的蹤跡。
人為什麼會「一時衝動」?這要從大腦講起。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人類大腦中有「理性腦」和「情感腦」兩條神經環路,前者的核心是前額葉皮層,後者的核心是杏仁核。「情感腦」幾乎不受「理性腦」控制,可以在沒有任何高級認知功能參與的情況下自動對情景做出反應,讓我們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情況下,迅速採取行動。這就是我們在情緒爆發時大腦一片空白,事後懊悔不已的原因。
精神動力學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在我們的情緒感受中,往往存在著一種平行的關係,一邊是此時此刻的感受,而另一邊則可能是我們的人生早期體驗到的情緒。這些大量的早期情緒記憶則儲存在杏仁核。
也就是說,所謂的一時衝動,可能並非是此時的情感在驅動,更可能是杏仁核將過去的情緒記憶與眼前的事實進行了迅速且不甚精確的匹配,致使儲存於其中的久遠情緒記憶被讀取。
情緒的破壞性,恐怕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厲害得多,它會讓一個人在全然不自知的情況下,吞噬掉他的理智,操控他的行為,這正是它的致命撒手鐧。
情緒看似魔鬼,我們是不是毫無辦法?
個人認為,在臨床中用於指導心理諮詢實踐的「心智化」模式可能會是一種有價值的思路。
「心智化」大致等同於「反思模式」,是一種能夠辨識出自身與他人的心理功能的能力。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往往致力於提高來訪者理解自我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使個體對他人的關注不僅停留在外在的行為。
那麼,怎麼提升自己的心智化能力呢?
首先,監控生活事件所引發的情緒,培養對情緒狀態的覺知,理清各種情緒相應的行為表現,即「我知道發生了什麼」。
其次,認識情緒背後的根源,對過往經歷進行梳理,改變自己對過往經歷的認知,即「我知道情緒背後的原因」。
最後,強化理性腦的思考能力,習得新經驗,建立完整的自我覺察,即「我知道該怎麼辦」。
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之後,下一步是「將心比心」,也就是能夠意識到並進而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說起來簡單,練習起來並不容易,然而這很值得我們一試。一個人越是能夠做到理解自己與理解他人,就越有可能成長為心智成熟的人,也越有可能擺脫情緒的枷鎖而獲得自由。
所以,從現在開始,關注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做出的行為與「脫口而出」的話語吧。
(作者為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