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財神
臺灣民俗年
臺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臺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臺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曆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
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
「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臺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
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臺灣好玩地推薦:臺北
除夕,臺灣叫 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 「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
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 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蔔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
「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在臺灣,「守歲」也叫「長壽夜」,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
「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臺灣好玩地推薦:臺南、臺東
臺灣傳統元宵節慶中,最具震憾效果的,莫過於臺南鹽水的蜂炮,比較正式的名稱應為「從蜂炮」或「蹤蜂炮」,意指群蜂出巢之炮,所以鹽水人也叫「放蜂仔」,活動通常舉行兩天,並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最為熱鬧,也是整個活動的重頭戲。
每年神轎隊伍從武廟出發,小鎮入夜後數十萬箭蜂炮齊發,十分亮麗璀燦,炮聲震耳欲聾,戴鋼盔、著厚衣的人群蔚為奇觀,構成鹽水蜂炮夜獨特畫面。
炮炸寒單爺早期在臺灣許多城鎮都有,但以臺東炸寒單最知名。每年元宵節當天下午起,僅穿著紅色短褲、手持樹枝的肉身寒單爺,由八名裸露上半身(也有全副武裝者)抬轎遶臺東市各街道遊行,並接受爆竹的轟炸,以驅瘟疫迎財神。驚險刺激,已與臺北縣平溪放天燈、臺南鹽水蜂炮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