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基於核心素養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

2021-02-14 明奎工作室

基於核心素養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

張民

(天津市河東區第八幼兒園, 天津 300162)

 

摘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園本課程是幼兒園按照國家與地方政府課程的基本精神而進行的課程選擇、重組與整合而形成的適合幼兒園特點的個性化課程體系。本研究選擇幼兒園園本課程內容的構建作為研究內容,以天津市河東區第八幼兒園的小、中、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力求從「核心素養」的精髓和內容入手,重點解決建設教學活動資料庫問題。基於核心素養的園本課程建設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要把握核心素養精髓,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立足點,確立3-6歲各年齡段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繼而本著「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內涵」的原則確定園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關鍵詞:幼兒;核心素養;園本課程

 

 

收稿日期:2019-05-22;修回日期:2019-06-13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BE3229)

作者簡介:張民,女,天津人,天津市河東區第八幼兒園書記,園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4年3月,教育部更是發布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研究制定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並把核心素養作為修訂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的依據,用於統領課程改革的相關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哪些才是學生應該具備的最核心的知識」就是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也就是核心素養的內容。因此,幼兒園研究發展幼兒核心素養,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園本課程來源於校本課程,園本課程的研究還未建立起系統的理論體系,研究專著極少。構建園本課程的過程,是將各種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篩選與挖掘,不斷實現課程園本化的過程[1]。我國在近二十年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歷程中,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後,廣大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構建和發展課程要綜合考慮社會文化、知識的性質和兒童發展三方面的要素,使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更加地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促進每一個幼兒獲得全面的、基本的發展。

核心素養被當代社會所普遍重視,各種國際組織和很多國家雖然在具體表述上不盡相同,但是在總體思想上是一致的,即重視公民的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素養,並且都強調核心素養的獲得是一個持續的、終身的學習過程。對核心素養推行的實踐研究中,主要包括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質量評估、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學習環境創設等。在科學認識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科學的程序和有效的方法,歷時三年,由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課題組精心開展研究、提出素養框架,然後開展轉化研究、對接課標修訂,最後廣泛徵求意見、認真修改完善並於2016年9月13日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也成為引領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靈魂。

因此,構建基於核心素養的園本課程已經成為幼兒園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基於「核心素養」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還不多見,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較少,亟待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近幾年來,我園踐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以「遊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進行遊戲專題研究,逐一對活動區遊戲的要素、指導與評價進行了實踐研究,在環境材料的製作、幼兒操作、教師的組織與指導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突破,而對集體教學遊戲的研究還處於不系統狀態,由於要建立高質量、有特色幼兒園的實踐需要,進而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集體教學活動這部分「園本課程」上,尤其是以遊戲活動的形式。在建立園本課程時,不僅僅要立足於課程對幼兒的現實意義,也要考慮到幼兒未來的學習、社會適應及其終身發展的需要,這也就是「核心素養」的內容,因此,嘗試開展基於核心素養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2]。這六大素養在不同的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之間相互聯繫、互相補充、相互促進。

(二)園本課程

園本課程是幼兒園按照國家與地方政府課程的基本精神而進行的課程選擇、重組與整合而形成的適合幼兒園特點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以核心素養為依託,根據「核心素養」的六個方面的內容,按照課程的「目標、內容、實踐、評價」四個環節,建構基於基於核心素養的幼兒園園本課程。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力求從「核心素養」的精髓和內容入手,建設高質量的的幼兒園園本課程,重點解決教學活動資料庫問題,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已有「核心素養」框架下研究了幼兒園中不同年齡段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在此基礎上,根據「核心素養」的內容(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按照課程的「目標、內容、實踐、評價」四個環節,嘗試建立適宜的園本課程。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以核心素養為依託,遵循「幼兒園課程應該指向每個兒童獲得更好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應該指向兒童全面整體的發展」「幼兒園課程應該圍繞生活」的原則,建立了具有園所特色的「蘊育成長」系列主題活動的園本課程。

(一)「蘊育成長」園本課程的目標

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幼兒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發展目標部分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研究中以此為參考框架,把握核心素養精髓,建構了「蘊育成長」園本課程的課程目標。例如,在以人文底蘊為目標的「美譽中華」主題活動中,小班幼兒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達成知文達理的目標,培養他們喜歡跟讀韻律感強的童謠和兒歌的興趣,並鍛鍊他們模仿學唱短小歌曲的能力,使他們能跟隨熟悉的音樂做身體動作,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大體畫出自己想畫的人或事物,懂得禮讓,尊老愛幼。

1.明確教育理念,把握核心素養精髓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這一思想。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3]。幼兒園教育指導秉持這樣的理念,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教師們進一步明確什麼是幼兒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在建立園本課程目標時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教育目標,藉助於核心素養轉化為園本課程目標。

2. 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立足點,確立3-6歲各年齡段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育價值取向也是各有不同,主要有「社會本位」、「兒童(人、個人)本位」與「文化本位」。陳桂生認為就教育本身來說,它至少有三個要素,即: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動、教育資料、教育對象。目前,我國的教育價值取向是「兒童(人、個人)本位」,繼而面向「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文化基礎」。

學前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所以首先是「自主發展」,並且其地位是重中之重。「自主發展」包括「健康生活」和「學會學習」兩個項目。在陳述主要表現時,學者們是從宏觀、整體上來看待的,而按照3-6歲的幼兒發展水平來看,「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論從現階段和長遠來看,都是幼兒必須學會的能力,因此,在確立園本課程的具體內涵時,把這一項加入其中,並細化為不同年齡段幼兒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

3.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內涵,確定園本課程的課程目標

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興趣點以及各年齡階段的核心素養內涵,經過篩選,創設了系列主題活動,同時確定了園本課程的課程目標。經過課題研究開發了六個主題課程,每個主題通過系列活動自然融合統整。採用頂層設計、多步實施、紮實推進的研究機制,找準幼兒園各年齡段踐行核心素養的切入點,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社會經驗。從而也達成培養「健康、自信、開放、智慧的和諧發展兒童」的育人目標。

(二)「蘊育成長」園本課程內容的選擇

1. 課程內容是學習活動與學習經驗的融合

有效的學習首先依賴於有價值的學習內容。3-6歲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是具體形象思維,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是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即,幼兒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學習經驗,以提高幼兒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圍繞核心素養的項目、藉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目標部分為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提供依據,開發出園本課程六大系列主題活動。

2. 注重選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

基礎性是指幼兒作為社會成員所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包括幼兒以後學習所必備的品格和能力,這些是要經得住時間檢驗的,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前認為的必備知識已經不那麼重要,要以核心素養為標準反覆審視所選擇的課程內容。同時,基礎性也指掌握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3. 課程內容選擇遵循橫向組織與縱向組織相結合的原則

選擇主題活動的方式就打破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因為20世紀60年代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匯流,社會科學內部也日趨融合;同時,因為這更符合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邏輯,所學的內容對幼兒的生長更具有重要意義,與幼兒在幼兒園外的經驗有效地聯繫起來。實際上,這符合學前階段,強調知識的廣度而不是深度,關心的是知識的應用而不是知識的形式的觀念。課程內容的縱向組織是指按照某種規則按照一定順序安排課程內容。一般是學習的內容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這符合心理學家的觀點,皮亞傑就提出要與幼兒的思維發展階段相匹配,而是思維發展階段是按順序依次發展的。因此,建設的園本課程內容在系列主題活動裡含有關同一內容的從小班到大班的連續發展的不同小主題活動。

4. 「蘊育成長」系列主題活動的內容體系

(1)「美譽中華」主題活動內容框架(人文底蘊)(見表1)

 

(2)「親植樂探」主題活動內容框架(科學精神)(見表2)

(3)「學研志趣」主題活動內容框架(學會學習)(見表3)

(4)「歡悅成長」主題活動內容框架(健康生活)(見表4)

 

(5)「家國情懷」主題活動內容框架(責任擔當)(見表5)

(6)「樂學善用」主題活動內容框架(實踐創新)(見表6)

(三)「蘊育成長」園本課程的組織實施

1.課程實施與課程設計的有效統一

課程實施是把課程設計付諸實踐,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我國目前學前階段沒有固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者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課程目標自己設計課程,這也就使得課程實施者能很好的理解課程設計,甚至是可以根據課程評價效果反覆調整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過程,這樣就可以把3-6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和主題活動設計在幼兒園中進行實踐探索,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2.幼兒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指導作用相結合

幼兒的主體作用指:用探索或發現的方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主動去搜集並分析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和材料,繼而提出各種設想並嘗試驗證;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儘量和自己的經驗背景相聯繫,並積極地理解這種聯繫。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組織者、引導者、支持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並能善於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進而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以多元化方式深入課程主題

「核心素養」課程重點是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社會情感,習得良好的人格和價值觀等對幼兒終身發展的品質。因此,在課程實施中潛移默化地浸潤幼兒心靈,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每一個年齡班的大主題活動都包含著若干個小的主題活動或單個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的素材都是以幼兒的經驗和興趣為生長點,並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開展。例如:

小班《相親相愛一家人》中「我家都有誰」活動的開展,是幼兒剛進入小班的第一個活動,幼兒相互還不熟悉、有的幼兒還有很強烈的分離焦慮。因此在開展這個活動中,每個班級的組織形式是不同的:有的班級每個幼兒帶一張全家福的照片拉開活動的「序幕」在班內布置成照片牆,請每位幼兒向全班小朋友介紹自己的親人;有的班級開展「和家人一起上幼兒園」活動,每次分別請幾位小朋友的家長來園和全班小朋友一起開展半日活動,班內的家庭氣氛十足,孩子們不僅感受到自己親人的愛也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有的班級是通過入園離園的家長接送時間,家長與全班小朋友打招呼,漸漸地孩子們都也會熱情地與家長問好,孩子們稚嫩地說「晨晨爺爺好」「婷婷媽媽真漂亮」;還有的班級教師家訪時,邀請班內其他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與到家訪活動中,這樣不緊增進了師幼間、幼兒間的情感也增進了家長間的友誼,使班級真正成為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全運在我身邊》活動中,中班的孩子認識「津娃」,大班的幼兒關注賽事,全園幼兒開展「迎全運,我是文明有禮小津娃」。孩子們在文明禮儀教育習得的同時,也感受到健康向上的運動精神,同時對家鄉有了更深的情感。再如大班的《祖國是個大家庭》活動中通過開展「家鄉的味道——天津三絕」到「舌尖上的中國」品嘗祖國各地的風味小吃,間接地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以及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加深了對祖國各地的認同。

大班《祖國的新時代》活動中,教師將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的內容進行了精心的節選,一部分一部分地組織幼兒觀看,孩子們對飛馳的復興號列車、獨創的深海利器「藍鯨2號」、自行設計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尤為好奇,活動後孩子們創作出自己心中的復興號、藍鯨號、蛟龍號[4]。雖然這僅是一個小小的教育活動,但對幼兒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們小小的心中會為祖國的強大而感到驕傲、自豪。

4.將幼兒的生活與園本課程相結合

為了培養幼兒的文化基礎和鼓勵幼兒進行積極的社會參與,每個節日我們都開展活動,「三八節」給媽媽一個甜甜的吻、重陽節對爺爺奶奶道一句「我愛您」;又如每周一的升旗活動,做為旗手的小朋友都會充滿自豪感地行使自己的職責;在嘹亮的國歌演奏中,全園師幼都會站直身姿向國旗行注目禮,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深情的;第十三屆全運會恰逢在天津舉辦,孩子們和家長、老師一起觀看了火炬傳遞儀式,觀看中孩子們發自內心地為火炬手鼓掌、加油,熊熊燃燒的火炬也必將進一步點燃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在培養幼兒的自主發展方面,更要與幼兒的生活相聯繫,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自理能力和生活、衛生習慣,逐漸健全人格,認識自我,學會如何學習。

5.開展具有「儀式感」的活動

藉助具有「儀式感」的活動,來激發幼兒的「家國情懷」。如,每個節日我們都開展具有儀式感的活動,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國慶節畫國旗、元宵節做燈籠等等,在活動中讓幼兒感受到家與國的溫暖。儀式感不僅讓孩子們學會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憶,也更懂得了對家、家鄉、祖國的深深熱愛。

6.在區域遊戲中延展園本課程

將主題活動延伸到區域遊戲中,如小班的角色遊戲——娃娃家,通過主題活動了解家庭主要成員及其每天做的事情,在遊戲中再現自己的觀察與習得的經驗。如,引導幼兒討論你在娃娃家當爸爸媽媽,你會做哪些事情呢?怎樣照顧寶寶?等等。初步學會扮演家庭成員角色,反應簡單的現實生活,既實現了角色遊戲的教育價值,又豐富了主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在遊戲中升華對自己家庭和親人的熱愛之情。又如,中班的角色遊戲創設了「鼓樓小吃」「津味煎餅」幼兒積極投入遊戲中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職責行為,同時感受家鄉特產的美味。結合「我是驕傲的中國人」的主題活動的深入,創設了「工藝坊」遊戲,孩子們在這裡裝飾青花瓷、剪紙、繪製臉譜、陶泥製作等美術活動。在圖書區投放一些符合幼兒閱讀年齡的、富含「家國情懷」的圖書,如《團圓》《北京的春天》以及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的繪本,使幼兒在閱讀中間接地感知中華文化。

7.「家園合作」參與到課程實施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所展現的精神風貌、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會深深影響著幼兒對社會的認知、成為幼兒一生為人處事的參考。因此,我們在課程建設中將優質的家長資源整合,成立了「和諧共進、助力成長」的家長助教團。鼓勵家長根據自身特長,結合主題活動、節日活動、班級特色活動的需要,開展家長助教。如,請京劇爺爺為孩子們說唱京劇的流派;溫和慈祥的奶奶給孩子們講述家風小故事;當武警的爸爸通過動畫片為孩子講一節生動、充滿童趣的黨課,使孩子們對抗美援朝而犧牲的解放軍戰士肅然起敬……

幼兒在濃厚的「家國情懷」文化情感的薰陶下,其個性品格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我們雖然沒有用科學的人格量表對幼兒的品格進行測量,但是我們從日常的活動中能夠觀察到、感受到孩子們對家人、對同伴、對老師、對家鄉、對祖國的愛。

(四)「蘊育成長」園本課程的評價

1.園本課程教學實施的評價體系

在對園本課程的評價中,重點評價效果、師幼、目標完成。即:一是教學效果,這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二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幼兒主體地位,二者缺一不可。三是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見表7)

2. 評價要素:評目標、評內容、評實施、評效果

從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標再到課程目標,可以發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核心是要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蘊育成長」園本課程的目標也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立足點,目標體系覆蓋了綱要的全部目標。且園本課程各年齡班的目標,既體現了個人發展的連續性,又體現了各年齡階段質的變化,具有梯度性。

對園本課程內容的選擇進行適宜性評估。在園本課程目標向內容轉化的過程中,以《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依託的,在每個核心素養項目下面,又採用主題活動的形式,小班、中班、大班的子主題活動內容又是循序漸進地,這樣會使幼兒的學習活動更有邏輯性和系統性。每個主題活動都是由一個個單節教育活動組成的,與此同時,單節教育活動的目標組成主題活動的目標,繼而達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目標,因此,單個活動與主題活動都是協調一致的,統一指向教育目標。在主題活動的內容選擇上,既有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而形成的,又有由教師按照幼兒的發展需要而設置的,這些都是幼兒和教師交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園本課程的主題活動內容雖然不同,但是難免會涉及到交叉的內容,這時以《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中核心素養六個項目的主要表現為參考,使每個主題活動的側重點不同,從而使園本課程的內容既豐富全面又不拖沓重複。

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檢驗與課程目標的匹配性,檢驗是否達到了園本課程的目標。對於與課程目標匹配性不好的教學過程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採用一位教師自我反思和教研小組成員的會診調整後再實施的方式,或者是三位教師一課三研的形式打造出園本課程的精品活動。

課程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效果的評價是評價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全面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標,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各方面的內容都應發展幼兒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探索個性化評價方式

改變評價方式,使幼兒獲得成功的快樂。採用幼兒自評、幼兒間互評、教師評相結合的評價主體,採用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趣味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評價與「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力求總體評價內容更為全面和準確。建立《幼兒成長檔案冊》有助於幼兒的綜合素質的評價。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將幼兒的作品、參與活動照片、幼兒活動體驗中的語言,用文字、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具體、生動、鮮活地在對幼兒的活動、幼兒的發展進行評價的同時,也對園本課程進行了間接的評價。

五、研究結論

(一)園本課程的建構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思想

明確教育理念,把握核心素養精髓,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立足點,確立3-6歲各年齡段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繼而本著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內涵的原則,確定園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在設定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

(二)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

課程內容是學習活動與學習經驗的融合,「蘊育成長」園本課程是六大系列主題活動,從而使幼兒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學習經驗。要以核心素養的為標準反覆審視所選擇的課程內容,注重選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基礎性也指掌握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橫向組織與縱向組織相結合為原則,橫向上,打破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按照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邏輯安排所學內容,對幼兒的生長更具有重要意義,縱向上,園本課程內容在系列主題活動裡含有關同一內容的從小班到大班的連續發展的不同小主題活動。

(三)在課程實施中將核心素養貫徹落實

目前我國學前階段沒有固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者可以把核心素養3-6歲的具體內涵和主題活動設計在幼兒園中進行實踐探索,以達到課程實施與課程設計的有效統一。「核心素養」課程重點是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社會情感,習得良好的人格和價值觀等對幼兒終身發展的品質。因此,在課程實施中將幼兒的生活與園本課程相結合,以多元化方式深入課程主題活動,開展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在區域遊戲中延展園本課程。同時,幼兒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家園合作,共同將核心素養貫徹落實。

(四)緊緊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課程評價

評價內容以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為主,建立園本課程的評價體系,探索個性化評價方式。園本課程目標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目標的達成分析,橫向上全覆蓋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目標;縱向上,既體現了個人發展的連續性,又具有梯度性。內容選擇的適宜性評估,在幼兒的六個核心素養項目和時間兩個維度上,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目標轉化為「蘊育成長」園本課程的六大主題活動;對於涉及到的交叉內容,以《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中核心素養六個項目的主要表現為參考,使每個主題活動的側重點不同;同時,在課程還有沒有實施之前,就對主題活動做了評價和調整,提高了園本課程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評價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檢驗與課程目標的匹配性,對於與課程目標匹配性不好的教學過程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打造出園本課程的精品活動。雖然研究的重點是「集體教學活動」,但是對實施途經的評價上還是要綜合看其與「一日生活活動」和「活動區活動」的合力效果。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最終是評價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情況。而評價主體由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參與、交互評價。 

 

[參考文獻]

 

[1]焦愛美.幼兒園園本課程內容的構建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08.

[2]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EB/OL].heep://de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eml,2016-9-14.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張民.基於核心素養的幼兒園園本課程建構——以「家國情懷」主題課程為例[J].天津教育,2018(9):61.

 

[責任編輯 李兆平]

 

本文發表於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10期

僅供學術交流,版權歸雜誌社和作者

相關焦點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 2016年08月29日 10:17 來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鍾啟泉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素養」旨在勾畫新時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規約學校教育活動的方向
  • 喜報|新村幼兒園研究課題 「幼兒園體驗活動課程的開發研究」 喜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6日21時30分訊(何婷)近日,重慶市第六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獲獎名單公布,新村幼兒園園長劉靜主持研究的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幼兒園體驗活動課程的開發研究」喜獲一等獎。
  • 2019年度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評審結果
    年5月KT16基於節慶文化的家校共育課程的研究蕪湖市育紅小學魯晶晶2020年11月KT17幼兒繪本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鏡湖區棠梅幼兒園孫明春2021年12月KT18應用微信平臺助力家校溝通與合作的研究鳩江區鳳鳴實驗小學雍自華、盛傑2021年12月KT19初中理化生課後服務項目化學習案例研究鳩江區翰文學校朱榮、程昀2021年5月KT20優化教學評價提升農村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研究鳩江區白茆中心學校倪受蘭
  • 紫藤根——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
    近年來,各中小學校十分重視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改革,將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出發點和願景,並落實到課程標準中,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現代公民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進
    國際視角 核心素養是放在整個世界的層面來考慮的,在核心素養研製進程中,我們屬於後進者,我們吸取和研究核心素養的優秀經驗,並對我們研製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核心素養整個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過程、影響力和對教育的發展引導來講有三大標杆。
  • 共享、反思、成長——市中心幼兒園「抱石文化」園本課程建設專題...
    為進一步推進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加強園所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提升教師的對園本課程駕馭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新餘市教科所及新餘市符春梅幼兒教育名師工作室的推動下,對市直4所公辦園開展了「基於兒童視角下的園本課程建設與實踐專題研討活動」。
  • 《基於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讀寫實踐研究》課題研討交流會議紀要
    2019年5月22日—23日,山西省教育規劃課題「基於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讀寫實踐研究」課題組在太原育英中學召開了課題展示研討與學術交流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主要有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領導和專家、高校專家教授、基地校負責人、中學一線教師以及課題組成員。《學習報》相關部門負責人也列席了會議。太原師範學院的十幾位研究生也到會觀摩學習。
  • 文化資源在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中的運用
    在園本課程建設的實踐中,幼兒園在自然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利用生動的自然場所,有趣的自然現象和豐富的自然物品,成為幼兒園的普遍做法,但對文化資源的挖描和利用還需要深人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從西安高開保有院的研究與探索中,我們可以請楚地看到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中可以利用的地方文化資源範疇:幼兒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各個朝代中提取幼兒可以感知和體驗的文化元素,如西周時期的禮樂,泰朝的鍋塑,西漢的科技發明,唐朝的建築,服飾和歌舞。詩等都可以作為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資源。
  • 【教育研究】明園幼兒園舉辦陝西省STEM教育專項課題開題會
    徐永陽,蘇琳,楊麗,肖瑛,王朝瑞五位課題負責人分別陳述了課題的開題報告。徐永陽老師的課題名稱為《基於CIPP評價模式的幼兒園STEM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負責人從課題的人員結構、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內容、方法、思路、意義及創新點對課題進行了詳實的闡述。通過本課題研究,旨在為幼兒園STEM課程提供一份科學的、具有參考價值的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 「課題研究助力提升核心素養」研討會在太原召開
    原標題:「課題研究助力提升核心素養」研討會在太原召開人民網太原11月12日電(李夢文) 11日,山西省「課題研究助力提升核心素養『翻轉教研』」研討會在太原市第二實驗小學召開。來自全省的教育專家、老師共300餘人參加會議。大會由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教研室)主辦,太原市第二實驗小學(原太師一附小)承辦。
  • 指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南岸區啟動三期課程領導力建設
    楊再慧指出,該園的培養目標「培養和諧發展的活力兒童」就是核心素養的園本化表達,實現培養目標就是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和核心素養。新華網發(鄧紅婭 攝)    為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珊瑚實驗小學在深入解讀核心素養框架基礎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幾大教育根本問題進行了探索。校長譚勁介紹,將核心素養具體化、校本化,需要從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到核心素養的解讀,再到校本層面育人目標的細化,最終落腳到微觀課堂教學的改革,這是學校二期課改一以貫之的主線。
  • 月亮灣幼兒園舉辦《LAS項目課程——發展現代幼兒勞動素養的園本...
    在這明媚璀璨的初秋天裡,月亮灣幼兒園的《LAS項目課程——發展現代幼兒勞動素養的園本實踐探索》新書發布會如約而至。  「記錄、思考、傳承」,編委團隊們就新書的課程來源、特色項目、實施路徑等作了詳盡的闡述,讓大家對新書有了更深的理解。  月亮灣學前教育集團白馬湖分園的馬晨晨老師介紹了LAS項目課程的緣起,課程的構建既有基於時代大背景的思考,也有立足於園情的探索,我們逐漸從「散點」走向「項目」、從「淺表」走向「內涵」、從「活動」走向「園品」。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進丨公開課筆記㉚
    國際視角核心素養是放在整個世界的層面來考慮的,在核心素養研製進程中,我們屬於後進者,我們吸取和研究核心素養的優秀經驗,並對我們研製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核心素養整個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過程、影響力和對教育的發展引導來講有三大標杆。
  • 下城區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推進會,「以項目活動為導向的課程模式」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記者 沈蒙和5月22日上午,下城區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推進會的分會場——「以項目活動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展示活動在杭州市燈塔實驗幼託園舉行。東新實驗幼託園團隊《驚喜的發現每一刻》東新幼的老師們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腳步,不斷探索、經歷、思考課程研究,積澱園本課程內容。
  • 最新課題參考選題:300多個中小學幼兒園省級立項課題名稱供參考
    小學作文教學中「思維建模」的應用研究小學教師核心素養內生式校本發展研究與實踐新時期小學英語區域性課程資源的建設與使用研究城市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於農村資源的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策略研究基於兒童思維發展的「浸潤式」閱讀教學範式構建與實施研究聽障兒童聽覺言語康復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
  • 呂明凱:幼兒園課程建設是核心
    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是隨時隨地在發生的,但,當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如何使孩子的生活具有教育價值,使孩子在生活中間得到發展和成長,這就是我們幼兒園教師和園長的主要任務。完成這樣的任務,實際上就是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我們現在所以關注這個問題,且組織我們研究會的會員和會員單位在重點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目前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上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它直接影響到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
  • 包頭市南小一校區基於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下的課程建設落地生根
    聯盟總校國卿校長從素養、課程、評價三方面就基於中國核心素養下的南一小課程建設新體系為全校老師們作了重要培訓,老師們徹底眼前一亮。據悉,包頭市南一小從2013年起就開始了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為我們再次明確了努力的方向,系統研究並建構基於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 景小霞:基於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萬泉小學景小霞校長應邀在分論壇「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上作了主題為《基於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燈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思考》的專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實錄:我將從「燈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的背景、實施的過程、我們的思考三方面與大家進行分享。一、燈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的背景1.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是成績和分數,而是能力和素養。
  • 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建構暢美課程
    這裡是南京市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秉承著「用藝術點靚孩子的人生」的辦園理念,朝向「辦名園、出名師、育人才、創特色、爭一流」的辦園目標,明確了課程的「暢美」構想,自江蘇省「十三五」青年教師專項課題《以藝術開啟智慧——幼兒園暢美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立項以來,一直致力於暢美課程的實踐研究,逐步實現由「藝術一實幼」到「暢美一實幼」的轉變
  • 幼兒園教師的十項核心素養(上)
    幼兒園教師核心素養是幼兒園教師能以專業者的身份,自主,成功地應對幼兒教育工作的能力以及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素養的集合,是培養兒童核心素養的關鍵和前提.在教師教育從教走向學,從學科走向融合,從專業走向人文,從知識走向能力的發展轉向中,教育實踐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為幼兒園教師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實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