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師教的少,但教得好?芬蘭教育評價帶來的3大啟示

2020-12-16 騰訊網

【編者按】

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指揮棒。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對於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芬蘭基礎教育因優質、公平和高效而享譽全球。

眾所周知,芬蘭教師教得少,但教得好;芬蘭學生學得主動活潑並學得好。這背後的原因與其教育評價理念和方式密切相關。探尋芬蘭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方式,可對我國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鑑與參考。

1

課程計劃反映

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

芬蘭教師有責任設計和開發學校課程。今天,大多數芬蘭學校有自己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符合當地教育局的要求並得到批准。這就合理地表明了芬蘭教師和校長在課程開發和學校規劃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當每所學校開發自己的課程時,需要遵守國家課程框架所提供的指導和必要限制。

然而,芬蘭對學生學習成果沒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各學校課程中不必要包含它,這和美國、英國、加拿大的情況一樣。這也是為什麼芬蘭的課程計劃因學校而異,各個學校的實際課程不盡相同。

教師在教學決策中的關鍵角色,明確要求教師教育要為師範生提供成熟的課程開發和學生評價的理論與技能。它還使得芬蘭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從碎片化的在職培訓向更加系統化的學校培訓改進,從而塑造更好的有效教學的倫理和理論基礎。

2

評價學生時關注學生

個性發展和認知過程

作為學生學習進步和在校表現的主要評價者,教師需要設計和實施適當的評價和測試來監測學生的進步。但是,芬蘭學校不使用標準化的測試來檢驗學生的進步或成功。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教學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芬蘭的教育政策給予其高度的優先權。因而,學生在學校的進步應主要依據他們各自的品質和能力,而不是單一的標準和統計指標。

教育促進者堅持認為,課程、教學與學習是教育的優先組成,關鍵是必須推動教師思考和學校實踐,而不是和其他國家的教育系統一樣,只關注評價和測試。芬蘭的學生評價是內嵌在教學和學習過程當中的,用來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決定學生的個性和認知過程是學校的責任,而不是外部評價。當教師對所有學生進行評價和評分時,大多數芬蘭學校承認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可比性或一致性問題。同時,外部標準化測試存在的問題可能更多,它們包括窄化課程、應試教學、學校之間和教師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因此,課堂評價和學校評估被作為芬蘭教師教育課程和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芬蘭學生評價的國家戰略基於多種證據原則,考試成績僅僅是學術評價的一部分。各學科成績的數據通過抽樣標準測試和主題評論來獲得。地方教育局具有依據自身需求和願望設計質量保障的自治權。

芬蘭中小學生要面對的唯一外部標準化評價,是高中畢業時的國家大學入學考試。這是學生上大學的基本要求,它使用論文形式的考試,考查學生在各學科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該考試完全由學生自費,由外部考試委員會管理。大量芬蘭教育專家認為,這項考試於高中課程與教學而言具有區分效應。

3

教師評價時信賴

教育理論和實踐智慧的引導

參觀芬蘭學校的外國訪問人員經常會問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基於教師績效來評價教師?或者說,管理人員如何知道哪些教師是有效的教師?哪些教師需要提升教學能力?在芬蘭,沒有正式的教師評價措施。唯一的例外是,每年春天有媒體會根據學生在大學入學考試的成績對學校進行排名,但這些新聞幾乎得不到芬蘭家長和學校的關注。

在芬蘭,關於教師績效的問題是沒有重要意義的。芬蘭教師在校內共同合作,並且能夠理解他們的同事是如何教學的。這種環境有利於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建立起共同的責任感。評價教師教學和學校運行情況的外部監督系統已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廢止了。

如今,學校校長依據自己做教師的經驗,能夠幫助教師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優點與需要改進的地方。芬蘭學校的基本假設是,教師是經過良好專業訓練且在學校盡全力工作的。在實際的專業學習社區中,教師們彼此信任,經常交流教與學,並且信賴教育理論和實踐智慧。

在國際上,測量教師績效已經成為改進教育方式中的新趨勢。最新的統計技術已經被運用到教師績效評價。比如,增值模型(value-added modeling)通過調整學生的前期成績和人口統計變量來解決社會經濟和其他差異的問題。

儘管增值模型比僅依據學生成績來判斷教師績效更加合理,但是經過對增值模型結果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員懷疑這種方法能否像其設計者所宣稱的那樣鑑別出好教師與差教師。芬蘭人相信,幾乎沒有一種定量方法是能夠測量出好教師或差教師的單一的或首要因素,持有這樣的保守觀點是安全的。

即使是商業領域的一些管理專家也警告不要使用這種方法來做薪酬決策,比如以學生成績作為教師績效的主要依據來發放教師工資。美國和英國都因使用這種方式帶來了很多問題。在醫學界有這樣的例子,當政府試圖使用病人的存活率來給心臟外科醫生排名時,結果發現這種管理方式給外科醫生提供了遠離最嚴重病人的不當激勵。

教師按績取酬對芬蘭人來說是一種不相容的觀念。政府和大多數家長都認為,教學、照顧和教育兒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以至於不能單獨使用數量標準來衡量。芬蘭學校堅持的一條原則是,教學質量和學校質量是通過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

來源:《中國教育報》

轉載自:智能觀

相關焦點

  • 芬蘭教育帶來4大啟示,值得借鑑!
    芬蘭學校的特色是支持靈活管理;採取互動合作的工作方式;對學生學習和福利進行個人支持;面向發展的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沒有測試,沒有排名。總體優勢是:有一個不斷發展的清晰系統;具有前瞻性,面向未來;課程實施的過程體現各級教育間的信任,體現了教師和校長的能力並關注孩子的幸福。
  • 高素質教師:芬蘭教育的秘密武器
    哈佛大學芬蘭教育專家帕斯·薩爾伯格認為,和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芬蘭面積小、人口少,以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教育青年被其視為趕上發達國家的最好方式。「芬蘭的夢想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學校,無論他們的家庭背景或個人條件如何。這一點在過去40年中未曾改變。」薩爾伯格說。
  • 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教師被充分信任
    教師在芬蘭的地位很高,芬蘭對教師的培養也極其嚴格。每年申請大學師範專業課程的學生只有大約10%會被錄取,這保證了進入師範專業學習的學生的整體素質。 小學教師需要有3年本科學習和2年碩士學習經歷,中學教師則需要有5年的專業學習和1年的教師培訓經歷,並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能申請高中教師職位。
  • 一位北京校長的芬蘭教育親歷記:成功的教育不是偶然
    在近一個月的培訓中,我們有十個主題模塊的課程,內容涉及:芬蘭的教師評估、教育實踐與未來展望、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課程與教材改革、網際網路在教學中的應用、中高考制度、學校管理模式及特點、日常教學教育管理體制、學生評價及發展趨勢。
  • 芬蘭教育為什麼成功?
    其教育發展水平在短短幾十年躍居世界前列,芬蘭中學生在世界 OECD 組織的PISA 項目測試中表現優秀。芬蘭教育何以讓全球教育界如此關注呢?其成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2016 年 9 月 12 日至 9 月 28 日,成都市教育局組織了 21 名本市「未來教育家」項目成員,對芬蘭基礎教育進行了實地考察。
  • 芬蘭教育學習記:為未來而學,為生活而教
    「芬蘭·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特色體驗考察團」於2017年3月19日至26日走進芬蘭,在課堂中觀摩,與學生和教師互動,跟校長們同桌座談,聽芬蘭國家教育與文化部負責人的理念分享,到孩子們的體育營地和自然大本營中一探究竟,徹底體驗了整套芬蘭教育。
  • 芬蘭「北極之光」教育培訓
    在今年的10月15-18日,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小長假,不遠萬裡又一次來到了蒲公英的校園,帶來了他們精心準備的「芬蘭『北極之光』教育培訓」。他們首先向全體老師分享了芬蘭的教育系統和教育理念;並在次日親自引領課堂,讓我們的老師有機會觀摩整個過程;在第三天學生的成果展示後,又與蒲公英的老師們再次針對三天的培訓與課堂活動進行了答疑和討論。
  • 芬蘭教師來滬示範「現象教學法」
    這是芬蘭教育集群-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專家機構首席專家馬蒂娜給上海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的學生們帶來的「芬蘭小學的一天」。在芬蘭,小學生們一天只有4小時的課程,並且這4小時也被要求「生動、有趣」。    「除了學習知識,我更希望孩子們學會與人互動交流、獨立思考,並且有棒棒的體育運動能力。」
  • 芬蘭教師政策詳細講解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帕西教授說,2014年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師範本科教育專業接收到了2387份申請,最終只有86人被錄取。   隨後,芬蘭師範院校的教學和實訓體系,將使這些未來的教師接受完整的教學能力訓練。經過芬蘭師範教育體系打磨的教師,幾乎個個擁有研究、教學與思考的多軌能力,實現芬蘭人所說的「老師一樣好」。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 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試著從幼兒園就開始進行批判性思維教育,芬蘭學前教育是從3歲到6歲,但是很多都是玩兒,沒有學校裡的各種科目,但我們會試著教孩子進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維意味著他們能夠批判性地看待與別人的相處方式。7歲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教孩子們批判性思維,如何進行推理,以及如何和別人一起創造新知識。
  • 芬蘭教育專家Kirsti Lonka:芬蘭教育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試著從幼兒園就開始進行批判性思維教育,芬蘭學前教育是從3歲到6歲,但是很多都是玩兒,沒有學校裡的各種科目,但我們會試著教孩子進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維意味著他們能夠批判性地看待與別人的相處方式。7歲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教孩子們批判性思維,如何進行推理,以及如何和別人一起創造新知識。
  • 芬蘭教育心理學教授,糾正關於芬蘭教育的7大誤區
    有關芬蘭教育的傳說不絕於耳,沒有標準化考試,不對學校進行檢查,不強調管控和競爭,甚至學校取消分科、使用「現象教學」法…… 這些因素究竟是促成全民教育成功的必然、亦或是偶然?芬蘭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慕名聆聽了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Kirsti Lonka教授在香港學與教博覽會上的主旨演講。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排名」、「資優」犯大忌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以培育師資聞名的約瓦斯其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長瓦裡亞維(Jouni Valijarvi)直言,芬蘭15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可以創造最大的國家利益。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蘭人的觀點是:教育體系,特別是基礎教育,提供的是全體適用的資源分配,資質好的學生自然會有自動學習、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反,弱勢者應得到更多的關照,才能使基於先天不平等可能衍生的社會不公現象,降到最低。(三)低壓力的教育。首先,芬蘭的教育鼓勵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次成功的體驗,當然感覺快樂。其次,芬蘭的教育很少評比和考核。
  •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但中國是否需要「芬蘭模式」?
    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芬蘭一直名列前茅甚至高居世界第一,其教育制度也被聯合國譽為全世界最佳,被許多國家效仿。成功之人必有其過人之處。筆者認為,芬蘭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幾大核心要素。首先是教師隊伍。
  • 國際測評為教育科學評價帶來什麼啟示
    然而,從國際測評中我們獲得的啟示更加豐富。我們不僅看到了上海教育的長板和短板,還學會如何科學設計測評方案,並且通過測評大數據的使用,來為教育發展的施策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技術+大數據,為教育評價提供更多可參考的維度 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為我們的教育測評增加了更多的維度。以PISA測試為例,80個國家60萬名左右15歲的孩子參加測評後形成的大數據,包括學科、學校、教師、國家以及學生家庭的情況,這些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分析的資源。 分析這些大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教學中的短板。
  • 芬蘭創造教育神話 「教育評價網絡」為核心評價
    2、以「教育評價網絡」為核心的評價芬蘭現行的教育質量監測體系以「教育評價網絡」為核心,且與其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相適應,由上至下分為國家、地方(區、市)和學校3個層次,有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兩部分。此外,經合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主持的教育評價活動,也是芬蘭教育評價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層面的教育質量監測。
  • 芬蘭教育的這三大悖論,絕大多數中國人很難理解(深度好文)
    悖論一:教得愈少,學得愈多這個悖論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因為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學生學的東西應該小於或等於老師所教的。這也是傳統的教育理念所表現的,即認為增加授課時間和教育強度,原先表現不佳的學生就能夠有所成長。但是芬蘭卻表明,授課時間和學習表現之間沒有任何明顯的關聯。
  • 芬蘭「最激進的教育改革」來襲?
    1998年,芬蘭頒布《基礎教育法》,稱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社會文明與平等」,因此廢除了所有具有排名性質或競爭性的學習評價方式,學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對學生進行排名,更關注過程性評價。 在教材方面,芬蘭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只規定公共科目和課時分配,至於教什麼、怎麼教、何時教、使用什麼教材等,完全由地方、學校和教師自主決定。
  • 家庭教育:為什麼芬蘭的教育世界第一?芬蘭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
    說到芬蘭,各位會想到什麼?極光、搖滾、諾基亞?除了這些,芬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屬教育了。芬蘭教育作為西方教育的典範,為什麼能一直領跑全世界,保持世界第一,這恐怕是全世界的父母都想知道的秘密。當然,中國和芬蘭國情不同,也許芬蘭學校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