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最激進的教育改革」來襲?

2020-12-16 山東頻道

芬蘭將廢除傳統學科,開展「主題教學」?今年3月,英國《獨立報》的這一報導引發各國教育界熱議。 不過,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隨即闢謠稱,芬蘭不會取消學科教學,但為了讓學生具備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新的課程改革將重點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芬蘭為什麼要進行這項改革?他們又將如何改革? 

芬蘭的一張國際「名片」 

自200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以來,芬蘭因其名列前茅的成績和獨具特色的基礎教育引發全球關注,世界各國的教育工作者紛紛來訪,「全球教育落差最小」、「沒有差生」、「無差別的義務教育」、「優質的師資隊伍」等越來越成為芬蘭基礎教育的特色,教育儼然已成為芬蘭的一張國際「名片」。  

1998年,芬蘭頒布《基礎教育法》,稱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社會文明與平等」,因此廢除了所有具有排名性質或競爭性的學習評價方式,學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對學生進行排名,更關注過程性評價。 

在教材方面,芬蘭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只規定公共科目和課時分配,至於教什麼、怎麼教、何時教、使用什麼教材等,完全由地方、學校和教師自主決定。由於芬蘭學生基數小、學校多、師生比高,每班學生人數均不超過20人,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教學,學生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主選擇課程。 

芬蘭小學除了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需要專門的教師上課外,其他課程均採用教師一身多任的全科教學。在芬蘭教師看來,全科教學是芬蘭教育的傳統,他們從沒考慮過分科教學。小學6年中可能都是同一位教師為同一個班級上課,大部分教師都在一個班級教學3年以上。 

同時,芬蘭一些學校甚至在高中階段實行「不分年級制」的教學模式,取消了年級劃分,學生在2-4年的高中階段無須留級或升級,僅需要根據個人的學習計劃,選擇課程安排學習進度即可。這種教學模式將主動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納入教學過程之中,適應了學生個體差異,也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傾向、愛好和發展需要。 

儘管如此,芬蘭的基礎教育依舊暗藏著諸多「危機」。 

不得不進行的改革

教育是實現社會良好運轉、增強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的鑰匙。但近年來,芬蘭學生的學科素養正在下降。2012年的PISA評估中,芬蘭學生數學素養成績下滑至第12名,這在芬蘭國內引發熱議,並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隨後,芬蘭發現,本國學生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妨礙學習的各種因素逐漸增強,校外的各種活動爭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芬蘭亟須改變這種狀況。 

芬蘭上一次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還要追溯到2004年,那次改革使得課程形式更加靈活、自由,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獲得極大的自由權,特別是在課程選擇方面,學校擁有較強的自主性。2004年的教育改革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太過於強調學科大綱,而且概念晦澀難懂、目標要求過高、分級準則模糊不清……這些原因導致該課程體系受到一定的批判。 

從2004年至今,全世界都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化帶來的嶄新的生活方式、迅猛的科技發展、快速的信息流動等,使得芬蘭教育界認識到,學校教育應該是教孩子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的重心,就是提升下一代迎接未來挑戰的能力。 

3年前,芬蘭就已經開始醞釀基礎教育改革。2015年3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發布了強調「寓教於樂」和學習興趣培養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新的核心課程將於2016年8月開始實施。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會率先進行改革,高中的核心課程隨後也會進行改革。 

新核心課程改革基於積極的情感體驗、協同工作與互動,強化學習的創造性理念,強調學習的快樂和學生的主動性。為了迎接未來挑戰,改革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橫向(通用)能力與跨學科學習能力。在課程大綱中增加「基於現象(主題)的教學」,即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某一現象或主題調配師資,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此次改革弱化了學科內容的界限;其次,改革更加強調了學習環境與策略、指導、個性化的重要性,還強調了評價作為學習輔助手段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改革最初發布時,受到芬蘭國內甚至是各國教育界的熱烈討論,被稱為芬蘭「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教育改革計劃」,英國《獨立報》的報導甚至稱其將廢除傳統學科教學,開展「主題教學」。 

不過,這樣的說法隨即被芬蘭相關部門予以否認。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解釋稱,學科教學仍將保留,但新核心課程改革對學科教學進行了部分改革。所有的學校都必須開設至少為期數周的主題學習,針對學生感興趣的某些主題組織教學。數學、歷史和其他傳統學科都將繼續存在,只是與科學、藝術、語言等學科之間的邊界將大大模糊,這將是結合能力教學與學科教育的新模式。 

課程改革主要改什麼

與改革前的課程體系相比,新核心課程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橫越(必要)能力

新核心課程引入了解決跨課程問題的新方法:橫越能力。這項能力涵蓋了從創新創業到日常生活技能的七項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學會學習與思考的能力;文化能力、互動和表達能力;管理日常生活、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多元識讀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工作生活和創業能力;參與、影響和構建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 

據悉,這七大能力將貫穿於1-2年級、3-6年級和7-9年級三個學習階段的課程體系之中,所有學科都將涉及這七大能力。 

二、多元識讀能力

多元識讀能力也是新引入的一部分,與改革前的核心課程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元識讀能力與橫越能力貫穿在整個新核心課程改革之中。比如,改革前的核心課程會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學生的年齡,將信息能力細化為具體的學習內容。而在新核心課程改革中,信息能力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不再進行拆分,僅在三個學習階段為適應學習者的發展而呈現不同的內容,從而保障了學生獲取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三、多學科學習模式(基於現象的教學) 

基於現象的教學在新核心課程中佔據重要地位,這種多學科的學習模式,或者準確地說,在英國《獨立報》有失偏頗的文章發表後,主題教學的問題吸引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這種多學科的學習模式也被視為新核心課程改革的主導思想。新核心課程改革指出,學生應該有機會每年參與至少一個基於現象的項目,並能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題。 

四、校外資源利用能力

芬蘭在此次課程改革中,大大增加了學生能夠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進一步強化了所謂的「第三空間」:把校外學習帶入校園,以支持和激勵學生。一方面,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閒暇時間,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掌握各種技能;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將與前沿的信息技術結合,例如讓學生利用博客、視頻網站甚至是遊戲進行學習,編碼也會與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被納入新課程之中。 

具體的地方及學校課程,通常是由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國家核心課程框架內製訂。在地方課程中,課程內容和目標更加具體化,同時地方課程必須界定價值觀、基本原則及教育目標等。儘管政府對課程的總課時進行了規定,但學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課時進行重新分配。 

在通識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將越來越強調整合與主題(現象)性教學,7-9年級課程中收入了更多的選修課。比如一個青少年在學習職業課程時,可能會學習「自助餐廳服務」為主題的課程,其中將會包括數學、語言(以幫助外國顧客)、協作及溝通能力。學生也將學習更多跨學科的主題,如「歐盟」將涉及經濟學、歷史、語言和地理等相關知識。 

對於學生的藝術教育,例如音樂、藝術、舞蹈、工藝等課程,將由芬蘭的藝術教育機構組織提供,這個組織包括芬蘭的88所音樂學院和41所其他藝術學校。 

改革方向並非憑空而來 

其實,芬蘭實施新核心課程改革自然是考慮了本國的教育環境。尤其是芬蘭優秀的教師隊伍、學校和教師極大的課程自主權。 

芬蘭教師以其高素質、高收入、高社會地位而有名,教師也是芬蘭年輕人心儀的熱門職業,這使得芬蘭的教師系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同時,芬蘭學校的具體課程內容等由地方和學校自行決定。 

在改革前,許多學校已經朝著改革的方向在嘗試,這為推行新核心課程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奧羅拉小學(Aurora Primary School)位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區的埃斯波市,這裡的教師認為自己是既有責任又有義務來規劃、實施及評估自己工作成果的專業人員,他們組建團隊共同研發課程、討論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性化方案……該校校長馬蒂·赫爾斯特羅姆指出,團隊合作是學校的基本原則。教師個人教學任務並不重,小學教師每天教授4節或5節45分鐘的課程,並且每堂課後都有15分鐘的戶外活動,此時教師可以選擇休息。所有教師都積極參與學校課程的設計並且為學生制訂學習目標。在奧羅拉小學,入學第一年,小學生需要學會處理在學校產生的問題,需要學會如何與團隊協作和交朋友。 

奧羅拉小學的課程主要根據埃斯波市的課程大綱制訂,上圖就是該校的課程結構圖。如圖,這所學校有一個總的基礎價值、任務和目標,在這個基礎之上,學校有自己的學習理念、學校文化、環境和工作方式及方法,具體到教學則涉及課時分配、語言課程安排、教學知識策略。同時,學校的「跨課程主題」作為全部課程的共同背景,將主題分到各科目進行具體的討論,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相互支持性學習、指導和學生成長。從這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奧羅拉小學的整個課程體系是通過合作實現的,無論是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教師之間、師生之間都充滿合作,同時會有評估部門對學校和學生進行評估。 

可見,芬蘭的這次核心課程改革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大多數學校已經具備了進行這項改革的基礎。  

與改革前注重「教什麼」相比,新核心課程更加關注「怎麼做」。同時,新核心課程在文字表述上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的課程體系通常使用「學生將學會」、「學生將了解」等表述,現在新核心課程將其表述為「支持學生」、「引導學生提高能力」及「鼓勵學生」等。與此同時,在課程結構上,新核心課程包括主體部分和學科相關部分,並按照年級劃分,學科被細化到3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從而使每個學習階段的課程總目標更加具體且易操作,按照綜合學校的結構設置使課程目標更加清晰。 

從芬蘭新核心課程改革中我們不難看出,此項改革強調以學生主體參與的方式,通過主題性課程安排,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具備面對未來社會挑戰的能力。

相關焦點

  • 芬蘭實施激進教育改革 學校不再分語數外等學科
    晨報記者徐惠芬綜合報導 在教育領域享有盛譽的芬蘭正實行其有史以來或許最為激進的教育改革。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4日報導,芬蘭正改變傳統的「科目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專題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學生不再單獨學習數學、歷史等科目,而是根據專題跨學科進行綜合學習。
  • 國內外的教育理念差別真大,帶你見識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芬蘭
    根據經合組織的調查,芬蘭最弱學生和最強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世界上最小的,每一個兒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項激進的教育改革被認為是「徹底教改」,因為它摒棄了傳統教育體系中的學科設置,推行「現象教學」,按照某一主題或是現象來實現跨領域的專題教學,每一主題下設置一定的學時。也許這段時間的主題是「歐盟」,涉及經濟學、歷史、語言、地理等多個學科,下一階段主題就變成了「芬蘭獨立100年」,再下一階段就成了「氣候變化」。
  • 芬蘭:繪製2020年科學教育改革藍圖
    據芬蘭教育、科學和文化部官網報導,芬蘭教育、科學和文化部已設立一個工作小組來改革本國的科學教育。該工作小組近日提出大量發展性建議,以促進芬蘭的科學教育,並激發兒童和青年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該工作小組認為,作為影響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更應關注科學教育。
  • 芬蘭將全面改革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
    本報訊(餘燕)據歐盟職業培訓發展中心網站消息,芬蘭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將結合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指導和融資系統的特點,以滿足未來職業技能的需求。改革旨在提高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社會地位,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和各方面素質均衡的人才,使他們掌握未來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 芬蘭迎最徹底教改重主題教學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京城教育圈」(bjeduvision)芬蘭擁有運行良好、完善、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PISA成績也遙遙領先,甚至讓英美等發達國家自嘆不如。明年芬蘭將迎來最徹底的教育改革。據了解,明年秋,芬蘭將啟動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基礎上,向主題教學轉換;在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評估時,學生有發言權等重要變化都引起了全球關注。學科教學向主題教學邁進今年三月,英國《獨立報》以「芬蘭即將進行前所未有的、最激進的教育改革——廢除『傳統科目』,用『主題教學』取而代之」的評價報導了芬蘭有關新課程綱要。
  • 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地(上)
    芬蘭教育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之一,其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整體表現一直名列前茅。芬蘭自2014年發布新一輪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開始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其中「基於現象的教學」吸引了全球關注,甚至有報導稱芬蘭將取消學科教學。那麼,什麼是「基於現象的教學」?芬蘭到底如何實施現象教學?
  •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但中國是否需要「芬蘭模式」?
    芬蘭教育能夠一直走在世界前頭,跟這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而優質的師資力量,則是芬蘭教育體系的精髓之一。調查顯示,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是教師,教師也是最受尊重和最受歡迎的職業。早在1979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就明確,教師屬於研究型人才和教育專家,必須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的人才能擔任。
  • 芬蘭政府推出基礎教育改革方案
    新華網赫爾辛基2月28日電(徐謙)芬蘭教育部2月28日宣布,針對芬蘭在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成績大幅下滑現象,推出一項基礎教育改革方案,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落實該方案,芬蘭教育部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分別從「社會中的能力與學習」和「學習動機、學校滿意度以及教學方式和方法」兩方面著手,改進芬蘭基礎教育。在「社會中的能力與學習」方面,改革目標是尋找有效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同時,努力縮小不同性別、區域、種族和學校間的社會和經濟差異。
  • 芬蘭新一輪教育改革:著眼未來國民素質和能力
    經過長達四年的醞釀討論,從今年秋季開始,芬蘭將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啟用新的基礎教育核心課程綱要,各地中小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們將一起投身於一場全球矚目的教育改革實踐之中。  重點加強人文學科  芬蘭的兒童年滿7周歲後就要開始接受基礎教育,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課程學習總共需要9年。
  • 芬蘭的教育理念
    芬蘭歷來重視教育,勇於摒棄傳統思維,大膽進行改革。幾代人齊心協力,形成了世界公認的最完善的教育體制。他們注重教育公平,堅持以人為本。
  • 芬蘭教育的「中國式」變革?
    從最南端的首都赫爾辛基,到北極圈以裡的拉普蘭地區,原本遍布的大學和職業大學,曾經是這個國家教育發達的顯赫證明。但不久之後,其中大多數將被撤銷,掛上新的招牌。    另一件則與飯碗有關。芬蘭的大學要開始學著自己賺錢了,也就是說,除了教書,學校還得學會怎麼做生意。    儘管多數改革都還在紙上,但改革的策劃者伊卡還是侃侃而談。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這樣的場景在芬蘭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孩子們不是整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背著背包走進自然,或者超市、圖書館、動物園,從生活和實踐中學習。 芬蘭教育有何特點?為何芬蘭的教育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熱議的芬蘭最新教育改革改什麼?
  • 教育童話能否跟上時代?獨家對話芬蘭教育部長解讀「芬蘭密碼」
    「教育使芬蘭在獨立後的100年裡,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崛起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芬蘭教育部長Li Andersson(李·安德森,以下簡稱「安德森」)如此評價教育對國家的重要性。記者了解到,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芬蘭所有的教育都是免費的。而國家核心課程是確保芬蘭各地教育標準平等的核心文件。
  • 芬蘭道路:獨特、卓越的教育發展之路
    人們在芬蘭看到了優美的校園、安靜的學生與優秀的教師,也開始認識到芬蘭教育擁有高度的自主性。在隨後的幾次PISA測試中,芬蘭的排名仍然保持在第一梯隊。PISA 2018測試中,中國四省市奪魁,芬蘭位列第七名。但仔細分析PISA 2018測試的數據,研究者們發現,中國四省市學生的學習時間較長,學生幸福感偏低。芬蘭是將高效學習與學生幸福感結合得較好的國家,並且校際差異最小。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蘭在教育上的投資是全球最慷慨的。多年來,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都在6%以上,教育開支在政府預算中位列第二,僅次於社會福利支出。以2008年為例,芬蘭教育部的預算達到69億歐元,佔政府總預算的16%。(2)芬蘭各類正規教育全部免學費,國民基礎教育階段,除了學費全免,文具費、課本費、教材費也全免,還要免費提供在校日午餐及交通。
  • 芬蘭教育為何全球矚目?
    然而,這個國家卻被公認為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令很多人不解。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的相關研究,或許能讓人們找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世界銀行的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芬蘭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達到7.2%,公共教育經費佔政府總支出比例達到10.4%。芬蘭95%以上的學校為公立學校,實行教育免費政策。
  • 芬蘭教育緣何領跑世界
    近日,培生公司公布全球教育排行榜,芬蘭位列榜首,這已不是芬蘭首次在「教育奧林匹克」中奪金,在經合組織公布的中學生能力評估中,芬蘭也居榜首,而世界經濟論壇也把芬蘭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最佳。其實,上世紀60年代,芬蘭的教育在國際上只位列中等,但從70年代起,芬蘭政府開始改革教育,尤其是打破唯成績論,正是這些改變成就了今天的芬蘭教育。  1 免費教育  芬蘭人口530萬,每年將5.9%GDP用在教育上。  芬蘭受教育率100%。高中畢業率達93%,43%的中學生上職業學校。
  • 芬蘭的教育何以全球最優?
    作者:艾米老師聯合國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告訴我們:芬蘭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芬蘭的幸福,可以說源於純淨美麗的風景、高度有保障的福利體系,還有對家庭的重視、良好的社會秩序……但其中,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的卻是芬蘭的教育。
  •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很多父母都把「不要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樣的教育觀點牢牢刻在心中,並堅定地去執行。只是,這樣的教育理念真的正確嗎?家長從小教育孩子,不是為了最終讓他們得冠軍,而是要幫助他們培養起終生學習的習慣。作為世界公認的教育體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芬蘭在教育改革上打破了傳統的思路,創造了人們想像不到的教育奇蹟。
  • 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教師被充分信任
    那麼芬蘭是如何做到的?芬蘭的教育道路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 全球教育改革運動的趨勢和困境 從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教育改革運動至少出現了五種不同的教育政策與改革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