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化」的技術用語需明確說明

2021-03-01 知產力

——美國In re: Downing一案

作者 | Johnny Chen 

(本文系知產力獲得獨家首發的稿件,轉載須徵得作者本人同意,並在顯要位置註明文章來源。)

(本文1860字,閱讀約需3分鐘)

於撰寫權利要求時,將技術用語「上位化」是很常見的做法,好處是可以擴大保護範圍,不再被單一實施方式中的細節所限定,然而這樣的做法務必要注意在說明書中必須有明確的解釋或舉例說明,不然反而可能產生不明確問題而導致專利無效。近期(2018年12月7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以下簡稱CAFC)於In re: Downing一案的判決中,就因為訴爭專利獨權中的一個上位化用語缺乏說明書支持、最終成為專利無效的原因之一。

 

 

訴爭專利為公開號US20100299273A1的美國專利,於本專利的獨權中、申請人使用了「intangibles(中文翻譯為『無形的(東西)』)」一詞來作為技術用語的上位化表述(相關原文為:additional resource planning applications beyond the typical such as an information resource utility and intangibles)。然而發明人並沒有在說明書中針對此「intangibles」進行解釋,因此被判定違反美國專利法中的專利內容不明確規定 (35 U.S.C. § 112 )。雖然申請人主張、本領域技術人員配合說明書內容能當然理解此處的「intangibles」的意思,但法官並不認同、最終給出此上位化用語缺乏說明書支持的判定。

 

會特別提到本案,是因為根據筆者多年的專利申請經驗、其實這種權項中的上位化用語缺乏說明書支持的情形非常常見。舉例而言,許多專利的權利要求中會將「彈簧」上位化成「彈性件」,然而在說明書中確沒有明確這個「彈性件」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元件,這樣的高風險寫法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容易形成如本案的不明確問題、進而產生專利無效的可能。

 

較好的做法當然是在說明書的具體實施方式中、對所有權項中用到的上位化用語進行詳細定義。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介紹專利撰寫的好書「Litigation-Proof Patents (直譯應為」能通過訴訟考驗的專利」)」,作者是美國資深專利訴訟律師Larry M.Goldstein,在此書中作者提到、在美國專利訴訟中最常見的專利質量問題就是「沒有詳細定義」權項關鍵用語」(Key Claim Terms)」,他在書中甚至指出、根據經手過案子的經驗,大部分的專利說明書都有這樣的問題,這也導致了日後專利訴訟時的嚴重後果:運氣好就只是解釋申請專利範圍(Claim construction)時被解釋為較差的範圍,運氣差的話就如同本案例一般、直接因為違反美國專利法112條給駁回申請了。

 

如何於說明書中定義「上位化」技術用語

 

在本書中,作者提到於說明書中、一共有三種方式可以用來解釋權項中的上位化技術用語:

 

1. 直接定義法(Definition)

於說明書中使用白話、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此上位化技術用語,此解釋可以是此上位化技術用語的目的、啟動條件或功效;以上述的「彈性件」作為舉例、可以說明「彈性件」是一種針對某元件的緩衝結構,甚至更進一步敘述是此緩衝結構的大致特徵、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復位要求等等細節。使用直接定義法的好處是對於此上位化技術用語有很好的控制性(不會局限於某種特定的實際物品,例如彈簧或泡棉緩衝墊),但缺點是若解釋的太寬泛、仍有不明確的可能性。

2. 列舉說明法(List of examples)

於說明書中使用多個實際例子對此上位化技術用語進行解釋,優點是容易撰寫、審查員也容易了解,缺點邊界不清晰(definitional boundary unclear),若未來侵權物未列入清單、則不一定能主張落入權利範圍中。

3. 圖示說明法(Element in a figure)

於說明書中配合圖示來進行說明,優點是能最快速的了解、缺點是僅限於圖示中的例子,若僅有一個圖示、那此上位化用語很可能被縮小解釋成該圖示中的技術特徵。

 

在本書中,作者說最好的解釋方式其實是混合使用上述技巧、例如先進行簡單定義、再配合列舉或圖示進行說明,這樣是最萬無一失的上位化用語解釋方式,既有定義技術邊界、又有實際例子避免產生不明確問題。但若只能選一種進行使用的話,作者表示第一種直接定義法是他最喜歡的解釋方式。

 

實際應用案例

 

回到本文最初的案例,在In re: Downing一案中,因為權項中的上位化用語「intangibles」沒有解釋而被CAFC判定不明確、違反美國專利法112條規定。筆者特別找了另外一篇微軟申請的美國專利US20150039603A1、來看看同樣於權項中使用上位化用語「intangible item」的微軟,是如何在說明書中解釋此上位化用語:

 

[Claim 2] The method of claim 1, the entit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f a person, a business, time, a tangible object, an idea, an intangible item, or a location.

 

[0003] an intangible item (e.g., an endorsement, ranking, account, anecdote, etc. (e.g., on a social network))

 

從其說明書第0003段落中的內容可了解到,微軟使用的是上述的第二種「列舉說明法」對該上位化用語「intangible item」進行解釋,為避免不明確、還對列舉項目進行第二層舉例。

 

結  論

 

技術用語上位化雖然是專利撰寫的一個很重要技巧,但申請人務必注意於說明書中仔細解釋每一個使用的上位化用語,尤其是美國專利實務上、每一個在權利範圍中的用語都會在審查和訴訟過程中被仔細檢視,若撰寫時只想著要上位化技術用語、但卻沒有在說明書中使用上訴三種解釋方法之一進行說明的話、對於專利申請或是日後的訴訟來說都是很大的風險,申請人於遞交申請前務必謹慎檢視權利範圍中的各個用語為佳。

相關焦點

  • 「Ok boomer」、「No cap」、「Fr」10個你不可不知道的2020年英文流行用語
    這些流行用語不是課本不教,而是永遠教不完!2020年,又有哪些你不可不知道的英文流行用語呢?1. Hate to see it.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不樂見這樣的發展」,通常用來回應不甚理想的狀態,以表無奈和失落。
  • 「保密協定」的英文是?英文合約用語與注意事項
    不論是買房、買保險、買車,談到商業行為,必不可少的就是籤合約,而合約裡通常一會要求雙方對其內容保密,一起來用英文聊聊合約相關的用語吧!保密協定disclosure 意指「揭露,揭發」,non-disclosure agreement 照字面上來看是「不可揭露的協議」,也就是所謂的「保密協議」,籤署人同意不可將其中涉及的特定信息透露給非籤約人知曉。
  • 趣味日語之日本黑道用語——「落とし前」
    歡迎大家來到日語徒然帳,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日本黑道行業用語「落とし前」。「三省堂大辭林」:失敗無禮の後始末。「國語大辭典」:もめごとの仲に立って話をつけること。失敗や、事故、無銭飲食などのあと始末をつけること。また、そのための金銭。やくざなどが用いる語。
  • 「夜露死苦」是什麼意思?日本不良暴走族的自創漢字用語
    不只日語跟中文間的分別,日語還有很多複雜而獨特的語法與規則,其中一項就是「當て字」(借字),讓日語充滿很多連日本人都不一定會念的漢字用語,來看看以下這些詞語,有多少個你能猜出意思呢?什麼是當て字(借字)?在日語中,不只一個字有多種念法,你還可以無視字本來的用法,只考慮讀音來取借字或是反過來無視漢字的讀音,只考慮字義來取借字。
  • Give or take,可不是叫你「給」或「拿」的意思哦
    Give or take,Alex心裡納悶,什麼是「給」或「拿」,到底有多少人會參加?原來give or take是一個詞組,和「給」或「拿」沒關係。來看看give和take組在一起的慣用語:  Give     or take (X)給或拿(✔)大約、上下 說明:give在此指「稍多」、take是「稍少」,連讀起來,像giver take。
  • 「おはよう」、「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都是在什麼時候說呢?
    「おはよう」、「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分別是什麼意思?「おはよう」的語源是「お早く○○ですね」中的「お早く」,由「お早く」演變成「おはよう」的形式,是對早起工作的人的寒暄用語。「こんにちは」的語源是「今日は、ご機嫌いかがですか?」(今天您心情如何?)裡的「今日は」,省略了後面的部分,所以這裡的「は」為助詞,讀作「wa」。
  • 英文合約傳統用語 | 商務英語
    本節嘗試在進入各種一般性主文條款的介紹之前,將最常出現的這些傳統字眼依理解之難易程度分成兩類做說明及舉例,等於是一個準備工作,希望儘可能降低它們對讀者閱讀的阻礙,讓讀者的注意力能及早集中在合約的實體權利義務關係規範上,而不再被這些傳統的語句所困擾,以免減緩認識英文合約的進度。
  • 「核准」的英文怎麼說?主管必備英文用語!
    核准Approval 是名詞,意思是「核准,批准;同意」。它的動詞形態為approve,同樣用來表示「核准;同意」,其常見用法有:approve sth.(核准……;接受……),如approve the project(核准專案),另一個則是approve of sth.(同意……,贊同……),如approve of the legislation(贊同立法)。
  • 該如何明確自己寫的是「作文」,還是「文章」?
    就是,「作文」和「文章」有什麼區別嗎?記得老師回復的是:只要這篇文章有體現出你要表達的一個明確觀點,就算是一篇文章了。幾年之後的一天,看見微信群裡也有人請教類似的問題:作文與新媒體文有什麼區別?有人回答:作文是為了應試,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新媒體文是為了迎合用戶的需求。兩者本質屬性不同。
  • 【日語實用課堂】日語的「薄い」「淺い」「淡い」有什麼區別?
    「薄(うす)い」為日常口語表達。「淺(あさ)い」略帶書面語色彩。「淡(あわ)い」書面及文學用語。「薄い」1、表示物體的厚度或密度很低。為日常用語。例:気溫高いから、薄い服著て出たら風が結構吹いてて寒い!因為氣溫挺高的所以穿了薄衣服出門,結果風吹得挺厲害好冷!
  • 開源界會否面臨「華為之劫」?
    「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一時間人人感到自危,尤其當大家發現,向來以「開源」著稱的開源基金會及開原始碼託管平臺,實際上也受美國出口管理條例 (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 , EAR ) 管制,過去深信「開源無國界」的國內開發者們開始擔心,類似的「封鎖」事件也會在這個領域上演。
  • 「工作量很大」,英文究竟怎麼說?
    以下最是常出錯的工作英文用語,快來看看吧!我完成了。ㄨ I’m over.✔ I’m done.over 可以翻作「結束的,完畢的」,但如果說 I’m over. 聽起來會像是「我結束了」,因為 over 的主詞通常是事情。
  • 日語中有「お晝」那麼為什麼沒有「お朝」和「お夜」?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詞:「晝」(ひる):白天,白晝。這個詞前面加上一個「お」變成「お晝」,「お晝」有兩個意思其一是正午,其二是午餐、午飯。那麼有「お晝」,有沒有「お朝」或「お夜」呢?從語法角度「お」+名詞後形成「お朝」和「お夜」也是沒錯的,但其實幾乎沒有人說「お朝」、「お夜」這是為什麼呢?
  • 「中考英語」試題分項版解析彙編專題代詞及交際用語「乾貨整理」
    「中考英語」試題分項版解析彙編專題代詞及交際用語「乾貨整理」專題 單項選擇(代詞及交際用語)1. 【2018年江蘇省宿遷市】考查日常交際用語。A. Thank you謝謝。B. It's a pity真遺憾。C. Here you are給你。D. I'd like to我想,表示願意。問句提出了請求,根據回答Certainly.,可知Here you are符合語境,故選C。
  • 人工智慧的「苟且」與「遠方」
    究其原因,如果按照 Gartner 的「炒作曲線」來解釋,則是由於新技術爆發時的公眾熱度更容易被媒體、資本所捕捉,而隨著技術落地過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實際困難,會部分程度上導致公眾的悲觀,從而讓這項新技術逐步淡出公眾視野。人工智慧也是如此。
  • 聊聊「お疲れ様」
    漢語的話,結束工作時出於禮貌有時會說「您辛苦了」,但是絕不會大清早見面時就說,英語裡就更找不到明確對應的句子了。所以日本這種奇怪的行為,常被外國人諷刺為「Mr. Tired」。 「お疲れ様です」「お疲れ様でした」的區別在工作郵件中,「お疲れ様です」是一句經常在正文之前使用的禮貌用語。順便說一下,在文章結束時的禮貌用語是「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お疲れ様でした」最常出現的地方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同事們告別時,自己首先說:「お先に失禮します」,然後其他人回應:「お疲れ様でした」。
  • 察言觀色叫「讀空氣」?日語中令人費解的慣用語盤點!
    日本人常說「讀空氣」是很重要的能力,但空氣明明是用來呼吸的,到底要怎麼讀呢?日劇裡常有人用「屁股輕」來罵人,指的又是什麼意思?其實這些都是日文的慣用語,光看字面好難猜出意思,其實一點都不難!日文的「空氣」指的是氣氛。為了不尷尬,需要「判讀」現場狀況、配合氣氛說話,所以才會稱為「讀空氣」。讀空氣的意思相當於成語裡的「察言觀色」。日本社會的「團體」意識很重,要注意不能特異獨行、不影響到旁人,都非常需要「讀空氣」的能力。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在外國出了幾次糗之後才發現,說「再見」不能亂用「See you xxx」
    「Ok, I will see you later.」「No, no, no, you should say『See you soon.』」給室友糾正了幾十遍了,還是搞不清楚如何恰當地用英文說再見。這次,我要好好整理一下,避免再次出錯。最常見的用語是「see you」。 我們從小學到大,一般不會用錯。
  • 日本年輕人常用的網絡用語
    1.『オワコン』網絡用語,是「結束的內容」的省略,特指在流行或者熱議退卻之後的事情。2.『おk』意思就是「ok,沒問題」。(村長補充:感覺是輸入法切換失敗從而將錯糾錯的產物)3.『8888888』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