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這些行為居然會讓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變弱,可得注意了

2020-09-25 啟達小學小芒果

前段時間,傑西迷上了看遊戲視頻,回家總是不寫作業,拿起手機就看起了視頻。媽媽催他寫作業時,他總是不回應,自顧自地看視頻。媽媽催得急了,他就非常不耐煩,嫌媽媽太絮叨了,還會對著媽媽發脾氣。尤其是傑西和媽媽頂嘴時,簡直太兇了,讓媽媽很傷心,不知道兒子怎麼變成這樣了。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差了,學習總愛拖拉,必須家長監督才肯學習。遇到問題嚴重的孩子,甚至會與家長頂嘴,寧願玩遊戲,也不願意寫作業,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讓家長也無可奈何。孩子的自我管理這麼弱,家長總是很著急。

網友洛施媽媽:現在的孩子都很難管教,稍微說他兩句,就要對家長發很大的脾氣,嫌家長絮叨了,嫌家長太吵了。其實,家長的聲音還沒孩子大。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脾氣都這麼大。

網友一二三:家長總是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壓力也很大。周一到周五要上學,回來還要寫作業。周末還要去上各種課,孩子的行程都安排得滿滿的,哪有時間玩啊。

網友江山獨秀:我兒子的自我管理就很不錯,學習和玩耍兼顧,他自己安排得有條有理,勞逸結合,學習效果也好。只要給孩子養成優秀的學習習慣,家長完全不用監督孩子學習,他自己就能搞定。

家長應從小加強孩子的自我管理培養,孩子只有學會了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家長更要學會信任孩子,越信任孩子,他就越自覺,積極性也越高。孩子的「自我管理」和家長的行為習慣有哪些關係呢?

一、家長的催促減弱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龍宇每次放學剛到家,媽媽就開始催他寫作業,這讓他感到非常厭煩。有時媽媽催得急了,他就會吼媽媽,「你催什麼?我就不能休息一會嗎?」媽媽的火氣一上來,兩人勢必要爆發世界大戰。龍宇就會很生氣,有時故意不寫作業,就看著媽媽的反應。

孩子已經上了一天課,他也會感覺到疲倦,也想得到休息。家長再不斷地催促他,只會增加孩子的煩躁情緒,他認為家長不理解他,內心會很反感家長的做法,甚至產生對抗的心理。

家長就要給孩子適當的放鬆時間,讓孩子可以鬆口氣。比如,讓孩子吃點東西,喝口水,或者去樓下運動半個小時。等孩子舒緩了緊張的情緒之後,他就能投入到學習之中,學習效率也會增加,寫作業的質量也會提升不少。

二、家長的大包大攬讓孩子減少了提升「自我管理」的機會

汐汐一向深得父母寵愛,除了學習,其他事都不用做。這就導致汐汐的自我管理很差,房間經常一團糟,地板上散亂著書本、玩具、垃圾等,脫下的襪子也是隨手一扔,等著父母來收拾就好了。生活的自我管理差了,學習的自我管理自然也不好,現在汐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家長過於大包大攬孩子的事情,會讓孩子過於懶散,放縱自己,也會導致孩子自我管理的鬆懈。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會出現很多反差。特別是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變差,家長將難於管教。

家長管得越多,孩子就會越懶散,這將陷入一個怪圈,讓孩子無法得到提升和發展。家長就要培養孩子自己做事的能力,讓孩子的主動性提高,自然也會加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孩子沒有制定計劃和執行的概念,缺失了「自我管理」能力

陶陶在媽媽的培養下,從一年級開始,每學期都要制定一個新的學習計劃,也是一個很好執行的周計劃。陶陶會每天根據不同的作業安排學習,嚴格執行學習計劃。周末兩天的學習計劃就顯得相對寬鬆一些,但是並不影響計劃的執行。陶陶也養成了做事有計劃的習慣,凡事不拖拉,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很不錯。

家長督促孩子制定計劃,並有效執行計劃,就會將計劃落到實處,也會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孩子形成了好習慣之後,也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孩子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都會變強。

家長就要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習慣,凡事有計劃,做事才會有條理。一個列出來的計劃要遠比沒有列出來的計劃,更好完成。只有將計劃列出來,才會有實現的可能,否則,計劃始終在腦海中,就會成為空話。那麼家長可以用哪些方法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呢?

1、常組織

家長要經常組織孩子檢查家居物品的整潔及數量,讓孩子根據日用配置進行調整。讓孩子對儲物架進行分類整理,不需要或壞掉的玩具就要丟掉,要孩子懂得取捨,進行合理調整。

2、常整頓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將每一個物品分門別類地放到它應該放的位置。讓孩子設置好物品標籤,梳理和細化每件物品的位置,貼上標記好的標籤,便於尋找和歸放原處。

3、常清潔

家長要讓孩子每天保持身體清潔和衣著乾淨,舒適得體,讓孩子每天可以對著鏡子檢查自己衣著是否整齊、乾淨,讓孩子擁有得體的穿著。同時,家長也要培養孩子吃飯後收碗筷的習慣,讓孩子慢慢懂得承擔。

4、常規範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孩子懂得如何與人溝通,學會解決問題。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房門上掛一個小黑板,告訴家長他在做什麼,和家長保持理性地溝通,會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

5、常自律

家長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就要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每一個進步,都可以兌現一朵小紅花,可憑藉小紅花兌換相應的獎勵。孩子可以自己制定每日必須完成的事務清單,逐項檢查落實。

家長想讓自家的孩子變得優秀,想讓孩子成為社會精英,就要提升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才會變得更優秀,將來也會有更好的發展。孩子會變得自信,會更加堅強樂觀地面對未來的磨練。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家長巧用這3招,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小王無奈地表示:「孩子有丟三落四的毛病,有時候新買的文具,轉眼就不見了。買文具的速度,根本趕不上孩子丟東西的速度,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只能買多一些回家備著。」本以為多教育幾次孩子就會變好,沒想到孩子卻一點改變也沒有,每次弄丟東西,都只會找父母幫忙,令小王夫妻倆很是無奈。孩子總有丟三落四的毛病,其背後的原因也有很多。
  • 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增強自我管理能力?
    上學後,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身上的毛病越來越多,總是能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說你家孩子又惹禍了,或者又出現什麼問題了。有的時候,家長和孩子在學校門口跟老師,一站就是好幾十分鐘。給老師的教學工作增加了很多麻煩,給家長自己也增加了許多困擾。其實,這些問題,都是由於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造成的。因為,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事情都是老師幫著管理。
  • 學會「抗壓能力」,才能讓孩子在挫折面前也從容,家長注意這幾點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期間註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壓力,而抗壓能力強的人能夠迅速從困境中走出來,對於抗壓能力弱的人來說,若不能及時做出調整,最終會淪為弱者,為什麼有的人抗壓能力強,有的抗壓能力弱呢?父母要先弄清楚孩子抗壓能力弱的原因。二、為什麼孩子的「抗壓能力」弱?
  • 孩子總是賴床,貪玩不學習,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長也是操碎了心,真的是什麼方式方法都有,其中「協議教育」這個方法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家長們借鑑。日常生活中,除了「協議教育」這種方法,還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面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1.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能力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能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穿衣疊被,整理房間等。這些生活的磨練會讓他們學會自主安排生活。
  • 孩子自控力差怎麼辦?做好這「4件事」,幫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能否有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為這個能力很重要。不是撒手不管也不是放任自流,讓孩子有自控能力,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規則。相比之下如果父母給孩子立出來一個方方框框的規則,孩子可能不願意按要求來做,但是如果讓孩子自己去製作,或者和父母一起商討,孩子會有自身的參與感,從而願意去遵守規則,慢慢按照規則做事自然自我管理能力就會提升。
  • 批評會削弱孩子大腦的情緒感知力!這樣才能幫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大腦是一個肆意妄為、及時行樂的「衝動的自我」;而理性大腦是一個克服衝動、深謀遠慮的「自控的自我」。因此想要理性戰勝衝動,我們就要鍛鍊大腦皮質區域,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增強孩子的自控力,這其中就包括情緒的自我管理和調控。
  • 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語文學的好,你愛生活的這種姿態,這種能力,還有你的表達能力,與你的內涵體現都是無法分開的,進行訓練寫詩,為什麼他能夠自己寫詩,不管他現在寫的怎麼樣,他會成為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孩子,逐漸的走上這條路,每一個孩子都有各方面的天賦,怎麼樣引導,怎麼樣挖掘,這是我們家長的事情,我們家長朋友很多不是幹這一行的,即使你是當老師也有千差萬別。
  • 孩子的行為無法理解?注意了:孩子這幾種行為可能是在自我安慰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大家都知道,人和人之間往往都是存在代溝的,難免會存在思維上的不同,尤其是家長們和孩子,彼此之間的代溝更大。在生活中,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的行為無釐頭,無法理解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感覺自己和孩子不是一個世界的。
  • 家長要注意:這些事情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
    有很多事情會導致孩子們出現不好的行為,甚至養成不好的習慣。而且,這些事情中有很多與家長的育兒方式無關。但家長必須高度重視。一個美國家庭治療師分享了這樣一段經歷。她的的目標是幫助一個8歲的女孩學習管理攻擊性行為,減少言語爆發,改善她與父母的關係。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治療師和家長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但不幸的是,幾乎沒有取得進展。
  • 想讓孩子變聰明?注意了,家長的4種行為反而會讓孩子變「笨」
    還有些家長秉著吃啥補啥的想法,給孩子吃動物腦子,核桃更是沒有斷過……其實,家長用這樣的方法來讓孩子變聰明,效果是很不明顯的,反倒是如果家長給孩子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法的話,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倒是很大。表弟從小到大吃過的動物腦子和核桃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以至於長大之後一看到動物的頭部和堅果他就直犯噁心,表弟結婚生子後,嚴禁家人們用各種事物來讓孩子變聰明,也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並且用自身的例子說明,吃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根本不會讓人變聰明。
  • 孩子自控能力弱該怎麼辦?
    自控力與智力無關,它來自孩子的內心,是一種心理因素。 那些自控力強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進取精神,而自控力弱的孩子一般比較固執、孤僻、很難承受挫折與壓力。 心理學上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對於孩子的一生發展都非常關鍵。
  •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太差?看看德國人是如何養娃的,令人服氣
    很多家長都吐槽自己家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太差,一點兒都不自立!衣服不能自己穿、飯要別人喂,作業就好像是給家長寫的,不看著寫不下去,看著能寫到半夜12點……這些事兒要讓家長全部吐槽一遍,那也可能說上一兩天。
  • 自我管理能力 | 格林英語親子欄目
    ,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已經慢慢增強,況且有的家長也在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中學階段的孩子要求獨立自主,不願完全按照老師和父母的指示做事情,會把大人的管理和指導當做對自己的不信任,希望能夠遵從自己的思考。中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他們需要實踐自己的想法並自我檢驗、自我反思。
  • 在孩子認知能力弱和對外界辨別能力弱、抵禦能力弱時如何保護他?
    未成年人的弱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上篇文章講到了早年和童年的弱勢,本篇文章分析認知能力弱和抵禦能力弱。第三個弱:認知能力弱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未達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後來出現一些性格上的問題,比如:自私、冷漠、無情或是懶惰等,這個問題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為什麼?
  •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與家長自身有什麼關係
    很多家長苦惱地反映孩子在學校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常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喜歡跟同學交頭接耳,專注聽課不超過15分鐘,之後就開始亂動或者打擾其他同學;成績總是班級倒數,平時愛踢人、打人、破壞東西,動輒亂發脾氣,跟其他同學相處得很不好;愛插嘴,喜歡和人對著幹,招人煩。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屬於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現。對此種情況,作為家長,不能一味指責和說教,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矛盾。
  • 父母這些不起眼的行為,容易養出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中了趕緊改
    此後,教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最後發現那些抵得住誘惑的孩子在SAT考試中比其他的孩子高出了200多分,可見將來孩子想變得優秀自控能力必不可少,它可以幫助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裡,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方向。可是,家長也發現了,有的孩子自控力比較強,有的孩子自控力就比較弱。
  • 孩子自制力差?家長做好這幾件事,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制力是控制自己的能力,是指完全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一個自控力能力強的人,通常會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能夠管理好自己,時刻為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不得不說,自控力強的人確實更容易成功。
  • 幼兒園孩子怒打老師: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家長要注意了
    所以我們大人不能用「打人」等詞語來統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較粗魯的行為。雖然孩子打人是特定發育階段的正常行為,但不意味著可以放任這種行為。以下有三點建議:1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但是家長也不能放任自由,畢竟那不是正確的做法。
  • 寒假,從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開始吧!
    寒假到了,孩子們是歡天喜地,小夥伴們已經約好了遊玩的項目,家長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了。孩子們心裡是這樣想的:放假了,就是讓我們玩兒的,我一定痛痛快快的玩兒一個假期。家長們心裡是這樣想的:放假了,有大塊兒時間了,一定得給孩子找個輔導機構補習一下文化課,不然下學期成績又落下了。
  • 孩子自我價值感過低?家長最傷人的行為,是告訴孩子優秀才會被愛
    並不是優秀的孩子才值得家長的疼愛,這樣會傷害孩子以及他內心的自我價值感。家長的愛與呵護,影響孩子的價值感,家長的認同會放大孩子的自我認同,而父母的否定會放大孩子內心對自我的否定,「價值感」低的孩子終究是自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