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就會聽見一句話,在老人口中掛著,那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這句話卻讓很多家長懷疑,有部分家長會覺得這句話的可信度並沒有那麼高。
準確來講,從孩子大腦發育的程度來證明,「三歲定終身」這句話有一定的明確度,還是值得我們去相信的。這句話並不是胡亂捏造的,有科學依據證明三歲前培養孩子性格是很重要的。
在心理學方面來講,孩子三歲的事和就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特徵和性格了,就相當於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的性格跟三歲時期所看見的相差並不是很大,還是很類似的。
經過哈佛教授研究,所表明在孩子生長過程當中,作為父母,定要抓緊這個關鍵的時期,或許這樣能給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找出他的潛能,使他活潑開朗的成長。
三歲的孩子剛好是頭腦發育的關鍵期,但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會出現「叛逆的時期」,這可能只是孩子叛逆的開端。
今年,我家孩子剛好滿三歲,下半年逐步踏入幼兒園,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走在起跑線的前端,所以我就給孩子報了各式各樣的培訓班,畢竟沒有任何特長的孩子在未來的路並不好走。
而寶爸卻告訴我,這樣只會取得相反的效果,3歲是孩子生長的黃金期,應該趁這個階段,給孩子培養良好的性格和習慣才是最主要的目的,不要忽略這一點。
剛開始對寶爸的說法並不贊同,但過了一段時間,真的被寶爸說中,造成孩子不願意上學,一直埋怨上培訓班太累,逐漸開始對我產生不滿,以哭鬧來達到不去上培訓班的目的。
或許有很多父母跟我一樣更贊成這樣的方式去培養孩子,但我們並不了解這樣的方式只會給孩子帶來學習的壓力,甚至太多的興趣對於孩子來講都是不值一提,他們也並不喜歡這些 ,對於後面上幼兒園也沒有任何幫助。
那孩子長大後也不會跑偏,在寶寶出生的頭3年,是寶寶成長一個很重要的階段,3歲也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是寶寶大腦神經元的高峰期。
父母一定不要錯過這一關鍵期,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智力開發得好,寶寶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提前李玫瑾教授很多寶媽應該都很熟悉,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的心理研究,主要的對象就是各種各樣的孩子,在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育兒方面也是很有經驗和看法的。
李玫瑾:寶寶出生頭3年,家長做好這3件事,智商會高於同齡人
1、遇見問題,要以對的方式引導孩子
孩子因年齡太小,並不懂事,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犯錯誤,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他們怕父母知道會被責罵或者懲罰,就會採用一些不正確的方式要掩蓋自己所犯的錯誤,比如推卸責任、說謊等。
那麼在孩子犯錯誤的時期,我們不要第一時間就去批評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多去了解事情經過,用對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讓他了解犯錯誤的緣由是什麼,希望以後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2、給孩子培養正確的自信心
我們都知道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信心,若是沒有自信心來幫助孩子,那麼就沒辦法做好一件事。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大腦跟身體都沒有發育完整,並沒有辦法自己獨立的生活,常會鬧出烏龍般的玩笑。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取笑孩子,因為我們的玩笑話,可能會傷到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因我們的一句玩笑話不敢反覆的去學習日常生活當中的技能,甚至會導致孩子怯弱。
3、多去與孩子交流
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之所以能夠那麼好,那是因為我常喜歡與孩子打交道,多跟孩子交流,經常會站在孩子的這邊來思考問題。這樣也使我跟孩子之間避免了很多的矛盾,孩子也不容易產生叛逆心理。
當我跟孩子出現問題之後,我不會下意識地去埋怨孩子,說孩子得不好,也不會置之不理,就此跳過這件事,而是第一時間就會跟孩子交流,取得孩子的信任,為了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和睦相處。
想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那麼我們就需要一本書,能夠帶給我育兒的方式,那就是《兒童情緒管理早教繪本》,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效果,這本書當中含有10本,專門適合親子之間共讀。
裡面的實例非常鮮明、具有針對性,精美的配圖跟色彩都比較討小孩子喜歡,買到都不願意放手,這樣能夠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值得我們去擁有。
對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從他小的時候就要抓起,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明白,連他的生活都要我們去照料,這時候的孩子是什麼都不懂得,自然不會形成不良的習慣。
要想他們將來會是成為怎樣的性格的人,就需要看我們是怎樣的去培養他,要想知道他們的紙張當中出現什麼樣的圖案,都是經過我們家長一筆一划的刻上去的,若是將來的性格並不是我們想要的,那麼不要去指責孩子,因為那是我們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