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丁香生活研究所(ID:DingXiangLab)
油膩、油光、油漬、油汙,有油字出現的場合,總讓人覺得生理不適,眉頭緊皺。
除了一個地方——廚房。
進了廚房,油就是菜餚的靈魂,它能讓食物口感酥脆、氣味變香、色澤亮潤。
油也是重要的營養成分來源,它能提供一些人體合成不了的必需脂肪酸,以及熱量。
不過,現在食用油花樣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花生油、大豆油、葵花子油,還有紫蘇籽油、牡丹籽油、沙棘籽油、紅花籽油、番茄籽油……
這都是啥?怎麼挑?怎麼吃?
不用覺得頭大,本文整理了選購食用油最容易碰到的 4 個誤區,看完買對不踩坑~
01
誤區一:一下子買一大瓶
超市裡經常能見到四五升裝的大桶食用油,買一次能吃好久,實惠又省事兒。
但如果家裡人口不是特多,油消耗得不快,不建議這樣做。
食用油 18 個月的保質期,是指沒開封的情況。
開瓶後,油的氧化反應加速,時間一長不僅容易出現哈喇味,還可能變質滋生微生物。
推薦購買小瓶油,開封後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1~2 個月內食用完畢。
來源 pexels
02
誤區二:只買一個種類的油
食用油五花八門種類不少,主要成分不都是油嗎?買一種炒菜不就得了?
油表示委屈:我們脂肪酸含量不一樣呀!
簡單來說,油的脂肪酸可以分為三類: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容易引發心血管問題,最好用不飽和脂肪酸替代。
多不飽和脂肪酸含兩種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亞油酸(ω-6)和 α-亞麻酸(ω-3)。
ω-6 來源很多,無需刻意攝入;ω-3 來源有限,只有海鮮、堅果和個別植物油比較豐富,要注意補充。
一些常見油,比如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優秀,但 ω-3 含量極少;胡麻油的 ω-3 非常豐富,但單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又低了點。
推薦大家各種油換著買,是為了搭配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吃得營養又健康~
圖片來源:丁香生活研究所
03
誤區三:把調和油當萬能油
等等,直接買調和油,不就可以以一當十了嗎?
這要分情況討論。
理想的調和油,通過不同植物油之間的配比,使脂肪酸的組成更健康,買來當日常用油,沒什麼問題。
還有一些則屬於「風味型調和油」,主體是大豆油之類的常見油,只額外添加一丟丟芝麻油或花生油來改善風味。
如果只盯著這一種油買,實際上達不到均衡攝入脂肪酸的目的。
圖片來源:某電商網站
還有更離譜的調和油,包裝印著「橄欖調和油」,一看配料表,橄欖油只佔 10%~20%,剩下都是常見油,還賣得特別貴。
這就屬於不講武德,偷襲我們眼神不好的老同志。這好嗎?這不好。
圖片來源:丁香生活研究所
04
誤區四:盲目追捧網紅油
椰子油可是網紅食品裡的大明星,隔三差五上熱搜,而且用途極其「廣泛」。
某電商網站互動區的畫風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電商網站
但事實上,椰子油是一種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適合高溫烹飪的、有特殊香氣、吃多了會發胖的普通食用油。
有些商家宣傳椰子油富含月桂酸,比一般的飽和脂肪酸健康,不僅不容易發胖,甚至還能減肥。
但營養學家對此說法並不買帳,目前的權威飲食指南上,椰子油依然被歸類到「儘量避免過多攝入」的油脂類別當中。
還有曾經稱霸一時的「液體黃金」橄欖油。
橄欖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接近 80%,用於替代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確實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太少;特級初榨的橄欖油冒煙點較低,不適合煎炒烹炸。
說到底,它就是一種普通的油,有適合發揮自己長處的場景,同樣也有很多替代品,平常心看待就好。
來源 pexels
05
實踐篇:推薦幾款油
說了這麼多,油買來終歸是要做飯的,做飯就涉及「溫度」。
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嬌貴,耐熱性差,高溫氧化後不僅營養沒了,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相比之下,飽和脂肪酸用於高溫烹飪就穩定許多。
植物油還有個質量指標叫做「煙點」,是指加熱到持續冒煙的溫度。
油鍋冒煙意味著劇烈的氧化反應和聚合反應,可能產生有害物質;油煙本身也是一種汙染物,會對皮膚和呼吸道造成損害,不要等油冒煙了再放菜。
煙點與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及精煉程度有關,一般來說,不飽和脂肪酸越少,精煉程度越高,煙點就越高。
綜合以上幾點,根據不同烹飪場景,我們推薦這幾款油,直接照著買買買就可以啦~
1. 涼拌等室溫場景下,可以選擇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精煉等級沒那麼高的油,補充 ω-3 的同時,保留了更多油料原有的營養物質和風味。
2. 日常做菜可以選擇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比多不飽和脂肪酸更穩定耐熱,比飽和脂肪酸更健康。
3. 高溫煎炸、大火猛炒時,不飽和脂肪酸不夠穩定,容易分解生成有害物質;飽和脂肪酸相對而言更安全。
最常見的幾種油,記個結論就行了:
花生油可以炒菜,別高溫煎炸;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適合燉煮和清蒸,不適合高溫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