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句格律詩中,頷聯與頸聯四句必須對仗,其要求是什麼?

2020-12-10 老街味道

原來的問題是:

以八句格律詩中之頷聯與頸聯四句對仗的標準是什麼?

前言

律詩有四句、八句、八句以上三種。分別是絕句、五律七律、排律。分為五言和七言,六言極少,一般不算入其中。

五律和七律中,八個句子兩兩一組,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標準的五七律中間二聯(頷聯、頸聯 )要求對仗。至於偷春體等變化,這裡不探討。

嚴格的標準很好記,注意平仄相對,詞性此類相對。

但是要寫好中間的兩個對聯不容易,要記住兩個字:變化。

一、從句法結構看變化

看老街閒聊的人,很多都會作詩,所以先不必說對仗的標準,先說說要對仗要注意的變化。

1、避免雷同

我們先看一首早期的五言律詩:《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

遠霧旦氛氳,單飛才可分。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雲。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這首五律大部分人沒有注意過,作者不是唐朝人,甚至不是隋朝人,而是南朝梁的皇帝梁簡文帝蕭綱(503―551)。

這首五律,是老街見過的最早的五律。但是這個皇帝詩人很早就注意了中間二聯的變化,我們看看中間的二聯: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雲。

頷聯是2-1-2結構,頸聯是2-3結構。

我們可以那一首唐詩來比較一下,如王維的《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動將星,漢上柳條青。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王維的這首詩中間二聯都是212結構。

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中間二聯要注意句法結構的不同,儘量不要雷同。王維的很多五律都規避了這一點,例如王維的《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

中間二聯分別是2-2-1和2-1-2結構: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

不過這種頷聯與頸聯的雷同,並不算大的詩病,並不違反五律的標準。

另外,五律字數少,這種雷同比較難以避免,但是七言律詩就要儘量避免雷同了。

二、注意四平頭與合掌

1、四平頭

四平頭是指前面兩個字結構雷同。例如柳宗元的七律《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間二聯: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前面2個字都是名詞,這種也是一個小毛病。其根本的原理還是」變化「二字。

四平頭不僅僅指中間二句,有的詩八句都犯此病。作詩的時候,只需要注意中間二聯避免,整首詩就不會犯此病了。

2、合掌與意義重複

詩歌短小,因此儘量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是避免雷同,多一些變化。例如在上下聯中的內容上,還有」合掌「的毛病要避免。

宋之問《初到黃梅》詩寫到: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雖然這個例子不在中間二聯,但是整首詩都要注意避免。

合掌是意義重複的一種表現,出現在上下聯中。有的意義重複,不見得出現在上下聯,也要避免。例如李白《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紅顏棄軒冕, 迷花不事君。這兩句意義重複了,也要注意。

三、從詩意上看情景的變化

剛才說的合掌與詩意重複,其實也是指詩意的變化,不過與這一段的內容不同。

這一段是指情景的安排

1、只寫景

我們欣賞一下杜甫的《重題鄭氏東亭》:

華亭入翠微,秋日亂清暉。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向晚尋徵路,殘雲傍馬飛。

我們可以發現,中間二聯都是純粹寫景的句子:

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  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

中二聯單純寫景的律詩很多,但是通篇寫景的詩就要注意景中含情的寫法。如「向晚尋徵路」中,一個「尋」字,寫出了行人心情。

2、只議論

李商隱的《籌筆驛》中間二聯都不寫景,而是寫了4句典故: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中間二聯通過四個典故發表議論: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單純議論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單純議論

單純寫議論的詩,比單純寫景的詩更難寫好。

不是難寫,是難以寫好。很多人所說的老乾體,常常會有通篇議論的現象,這種寫法非常難。

李商隱利用幾個典故豐富了這種議論詩的思想內容,這是解決的辦法之一。

3、一景一情

再來看看杜甫的這首五律,《李監宅》:

尚覺王孫貴,豪家意頗濃。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中間二聯有個變化

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單純的寫景。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展開了議論,議論也是抒情。

這是比較規矩的安排,兩聯各負其職,一個寫景、一個寫情,通常頷聯寫景後,頸聯開始寫情。

4、情景的相融

雖有一切景語即情語之說,但是中間二聯儘量有所變化,一般以一聯寫景一聯抒情為好。

更常見的,也有一句中情景都寫的現象,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第二聯單純寫景: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第三聯情景都寫:

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嶺樹、江流是寫景,重遮千裡目、曲似九迴腸,是抒情。

例如梁簡文帝的《登板橋詠洲中獨鶴詩》中:

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雲。

東西水、四面雲,是寫景,加上意惑、心迷就是抒情。

一首詩寫景,未必有固定的位置。

但是在中間二聯時,如果都有景,一定要注意兩聯的景物變化,最好有遠近、高低、大小、疏密等等變化。

5、景中含情

前面舉例杜甫的《重題鄭氏東亭》時,說了景中含情。我們再看一首更加明顯的例子。許渾的七律《金陵懷古》: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即情語也。這首詩可以看看中間二聯是如何做到的: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千官冢、六代宮,一個表示多,一個表示古。

晴亦雨,夜還風,一個表示變化,一個表示不變。

結合其他的句子,變化的是: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英雄一去豪華盡。不變的是:惟有青山似洛中。

因為」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所以今天看到的是: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環環相扣,中間二聯每一個意象(景物)選擇與組合方式,其背後都有詩人的情感。

三、律詩中間二聯的標準

對仗的標準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平仄相對、詞性相對。

1、平仄相對

南北朝詩人特別喜歡對仗,大家看一下大詩人謝靈運的作品會發現,他恨不能整首詩全部對仗。但是那個時代的對仗,平仄往往是不相對 。例如他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從齊梁永明體以後,詩人有了四聲的概念 ,對仗開始講究平仄相對了。

以五律為例, 中間二聯的對仗有兩種形式:a、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b、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注意平仄相對,並不是所有字的平仄都相對包括兩種,一種是個別位置平仄不拘,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就表示平仄不拘。

另外一種是律句的兩個變格。錦鯉翻波: 平平仄平仄 ,第3、4字的平仄顛倒 ,但是下聯平仄沒有變化,還是中仄仄平平。如宋丞相趙鼎的七律《奔昌國用韓叔夏韻呈覺民參政》:

身世--從今寄雲海,親朋--何在渺風埃。中仄--平平仄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 。寄,對渺。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第3字和下聯中仄仄平平,是仄仄相對了。

孤驚宿嶼浦,羈唳下江濆。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宿,對下。

其實還有所謂的拗句,中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等等。就不說了。

2、詞性相對

簡單說,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對數量、副詞對副詞,例如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另外,在名詞中,又有細分的門類,如時令、宮殿、人物、植物等等細分的詞語,同一門類就是所謂的工對。

不過也有借對、鄰對、寬對等手法,例如;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菊對舟,不是一類;他日對故園,也不是一類。一般來說,只要名詞對名詞,就可以了。

還有不同詞性的對仗 ,例如: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薄,形容詞;違,動詞。

也要注意,中心語對仗即可,修飾語要求不嚴: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夾對小,這兩個字分別修飾城、苑。

結束語

頷聯與頸聯對仗的標準很簡單,詞性對仗、平仄對仗。但是在實際創作中,不能太過拘束。

從平仄相對來說,有些位置的字,不必對仗。剛才說的變格,也常見於中間二聯。

從詞性和門類的對仗來說,不要掉入工對的陷阱,仔細觀察古人的名作,會發現很多優秀的對仗都是寬對 。

對於律詩的創作者來說,只有學明白了如何使用寬對,才算真正的入門。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19 從王千秋這首宋詞中 了解唐詩折腰句與折腰體的不同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村晚這首詩的寫景有什麼可學之處

相關焦點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我們稱絕句四句為「起句」、「承句」、「轉句」、「結句」,而律詩則兩句一聯,我們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就是下巴的意思,也就是從腦袋到下巴到頸項到尾椎的意思,一路下來的。律詩中二聯需要對仗律詩比絕句多了中間二聯,而這二聯是必須對仗的。
  •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
    一、格律詩的押韻要求。  1、什麼是韻  詩詞中所謂韻,就是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不過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這種i,u,v叫做韻頭,不同的韻頭的字也算同韻字,可以通押。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  2、格律詩的押韻要求  1)押韻的位置,律詩押韻的位置在每一個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
  • 律詩哪一聯一定要對仗?律詩對仗基本要求是什麼?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 絕句首句不入韻,首聯要對仗嗎?
    這個問題中的前後兩句話沒有邏輯關係。「絕句首句不入韻」是指四句式的絕句首句平仄關係,從而得到整首絕句的平仄關係。首句不入韻,就是首句仄收,即「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兩種平仄格式。絕句首句不入韻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詩詞創作必備知識 格律詩有的對仗有的不對仗 應該哪一聯對仗?
    前言老街以前寫過一些關於對仗的文章,關於詞的對仗寫過《 以【沁園春】為例3分鐘說明白詞的對仗》,關於對仗的產生與演化寫過《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知識 10分鐘說說格律詩對仗的種類與前世今生》,還寫過一篇關於「寬對」的《古代律詩中有用動詞、名詞、形容詞對仗數詞的嗎?當然有》。
  • 【詩詞微塾】格律詩對仗句的運用
    格律詩對仗句的運用 在律詩中,對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頷聯、頸聯,首聯和尾聯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詩特有的一種語言形式,不僅能使律詩顯得凝練、整齊、勻稱、典雅,而且也是律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個人的學識、修養、胸襟、氣度,可見在律詩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尋常。
  • 更須嚴中求活​——淺談格律詩的頷聯與頸聯
    更須嚴中求活——淺談格律詩的頷聯與頸聯江蘇宜興
  • 格律詩對仗句的運用
    在律詩中,對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頷聯、頸聯,首聯和尾聯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詩特有的一種語言形式,不僅能使律詩顯得凝練、整齊、勻稱、典雅,而且也是律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個人的學識、修養、胸襟、氣度,可見在律詩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尋常。王力先生說過:「關於對仗,我們不要光看見古人求同的方面,還要看見古人求異的方面,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
  • 【草堂詩說】如何寫好律詩的對仗句
    對仗是將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其分為工對和寬對兩種。工對就是要嚴格遵守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這六個原則。寬對是相對於這六個原則要求顯得比較寬鬆。律詩的對仗句能使詩顯得凝練、整飭、勻稱、典雅,可以大大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 談律詩的對仗
    《談律詩的對仗》,這部分是寫給初學律詩的人閱讀的。      對仗,是格律詩的「四律」之一。律詩,包括四句的絕句、八句的律詩、十句及十句以上長律。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長律除了首聯和尾聯,其餘各聯必須對仗。     我們通常說的律詩是指八句的律詩。律詩的中間兩聯是必須對仗的。
  • 格律詩寫作(連載1)引言、平仄
    3、唐宋的近體詩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一些。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 什麼是格律詩?平仄、押韻、對仗、粘對都有哪些規矩?掃盲極簡版
    格律詩的起源,主流說法認為其產生於南齊時期的「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由當時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約、周顒等人創製,提出「四聲八病」說。後至初唐武則天時期,由宋之問、沈佺期最終完善。為區別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體詩,格律詩又被稱作「近體詩」。所以,簡單的分期可以這樣說:武則天之前只有古體詩,武則天后,既有古體詩又有近體詩,使用格律的就是近體詩或格律詩,不用格律的就是古體詩。
  • 簡單明了一學就會的格律詩創作理論
    格律詩的格律格律詩,就是有嚴格規格要求的一種詩歌體裁,它也叫今體詩,近體詩。格律詩的格律如下。一.格律詩類別(一)絕句。絕句是四句為一首的格律詩。在律詩中,第二、三聯(頷聯和頸聯)要求對仗,即;頷聯二句為一組對仗,頸聯二句成一組對仗。對仗有三項要求:(1)平仄聲相對。平仄相對,指的是上下聯相對應字位的平仄聲相反: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
  • 為什麼名句往往對仗,淺談近體詩的對仗
    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範化。初唐以後,格律定型時期,對偶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
  • 格律詩的平仄
    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即所謂近體詩。詞、曲也可稱為格律詩。這種古老和傳統的詩體,結構嚴謹,字數、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數是一定的,講究平仄和押韻、押韻和對仗。格律詩結構:1. 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於八句叫長律,也叫排律。2.
  • 談律詩的對仗,初學必知(收藏)
    對仗,是格律詩的「四律」之一。律詩,包括四句的絕句、八句的律詩、十句及十句以上長律。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長律除了首聯和尾聯,其餘各聯必須對仗。我們通常說的律詩是指八句的律詩。律詩的中間兩聯是必須對仗的。如果一首律詩的這兩聯不對仗,或者對得不好,在嚴格的意義上說,就不是律詩。律詩的首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
    格律詩的詩體:格律詩一般分五言、七言兩大類,(六言詩非常少,故不列為主流。)每類又分絕句、律詩、排律等體裁。1、絕句: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六言絕句此處忽略(下同)。五絕是五言四句,七絕是七言四句。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壓平韻,第三句最後一個字用仄聲,第一句可壓韻,也可以不壓韻。例: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 詩詞基礎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 律詩寫作第三講:格律詩的形成及其特點.
    對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四)對仗: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