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士拿乎」是鼻煙(snuff)的早期翻譯。鼻煙在康熙時期就從西方引入中國。所謂鼻煙就是把發酵的菸葉粉末調香而成,有通嚏之效,因為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所以僅在士大夫階層、王公貴族以及宮廷內使用。西方原是用盒子承裝這類粉末,清朝宮廷將其形制改為小口、廣腹帶匙蓋的鼻煙壺,其材質囊括玻璃、瓷器、礦石、牙角、琺瑯、甚至是葫蘆,鼻煙壺也成為彰顯身份地位及品位的象徵。
玻璃在康熙朝是新穎的材質,因為透明且有各種顏色,故以「極可愛玩」來形容。在單色玻璃上可琢制、雕刻、描金,同時也發展出灑金、絞胎等技巧。又使用畫琺瑯,在玻璃胎上繪製燒造出繽紛絢麗的鼻煙壺。畫琺瑯也是當時的創新工藝,與金屬胎結合,創造出屬於清宮的精美華麗;甚至利用金銀,以雕刻、鑲嵌呈現造型與技法之獨特。此外,將不同顏色玻璃迭套再加以琢制,成為嶄新的套玻璃工藝。後來,甚至還發展出屬於鼻煙壺獨有的內繪技法。從材質到技法是鼻煙壺工藝之創新。
清乾隆 紅色玻璃鼻煙壺
紅色半透明玻璃天球瓶,底有「乾隆年制」刻款,帶銅鍍金鏨花蓋與牙匙。
清乾隆 藍色玻璃描金葫蘆鼻煙壺
藍色透明玻璃葫蘆形小瓶,描金葫蘆、藤蔓及花葉滿布,蝙蝠穿梭其間,底描金楷書「乾隆年制」。帶銅鍍金雕花蓋與牙匙。
清乾隆 藍色透明玻璃刻花鼻煙壺
藍色透明玻璃梅瓶,通身淺刻秋葵花,枝葉滿布有蝴蝶、蝙蝠穿梭,底有方框「乾隆年制」刻款。帶銅託綠色茜牙寶頂蓋及銅匙。
清乾隆 黑玻璃灑金星鼻煙壺
黑色不透明玻璃為地,摻不規則點狀金星玻璃製成小圓瓶,底有「乾隆年制」楷書刻款。帶銅鍍金雕花蓋與牙匙。
清十八/十九世紀 淡藍色玻璃鼻煙壺
淡藍色玻璃與葫蘆蟋蟀罐造型相似,套透明黃色玻璃罐口,琥珀色玻璃刻團壽蓋及牙匙。
清雍正 玻璃胎畫琺瑯竹節式鼻煙壺
臺北故宮收藏唯一一件雍正款玻璃胎畫琺瑯器,乳白色玻璃作竹節造型,設色仿斑竹,青黃地上有褐斑,竹節上有小蟲二隻,底繪靈芝開光內有楷書「雍正年制」紅款。帶銅胎畫琺瑯黑地彩繪雙蝶花葉紋蓋與牙匙。可能是雍正六年(1728)《活計檔》中記錄的「玻璃胎節節雙喜鼻煙壺」。
清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人物鼻煙壺
白色半透明玻璃圓頸削肩長方瓶,四面略凸起為開光,頸繪蕉葉,肩滿布黃地卷草紋,開光細膩彩繪漁婦各一,側面開光彩繪以胭脂紅畫西洋風景,底有宋體字「乾隆年制」藍款,帶不透明綠玻璃寶頂蓋。此方瓶造型與清代進口鼻煙之透明玻璃方瓶相似。應為檔案所記「呆白玻璃畫漁婆方鼻煙壺」,紀錄上曾收有一件於「乾清宮琺瑯器」中,北京故宮也有相同者。
清雍正 白色料鼻煙壺 帶銅胎畫琺瑯黑地夔龍紋套匣
白色不透明玻璃,通體光素,帶黑底花卉畫琺瑯蓋及牙匙,盛於黑底夔龍紋銅胎畫琺瑯套匣內,由琺瑯紋飾及配色推知,本器應為雍正時作品。此件套匣,其器型與十八世紀歐洲用來放置香水瓶之銅胎畫琺瑯套匣極為相似,或可說明其造型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