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高考選科,其中最差的組合我在上一期文章中已經具體分析過,為「歷史、化學、生物」組合,眾多一線老師都心如明鏡。但是還有一個比較隱蔽的組合,也非常不科學,可它卻不顯山不漏水,只有真正學習之後,尤其到了高三,才會深有體會,進而隱隱作痛,越學越後悔,這個組合就是「物理、化學、政治」組合。
01寫在前面,開宗明義
在新高考3+3模式下,物理、化學、政治組合專業覆蓋率屬於90%以上梯隊,新高考3+1+2模式下,這個組合專業覆蓋率高達96.58%,是排在第一位的組合。
那物理、化學、政治這個組合到底好不好?它的優點與缺點到底是什麼?選擇「物理、化學、政治」組合的學生通常是什麼樣的學生?物理、化學搭配「政治科目」的目的是什麼?選擇這個組合的學習難度在哪裡?高中政治真的與大學考研息息相關嗎?2020年新高考一分一檔表的數據,又能給我們提供哪些經驗與教訓?
應很多家長的諮詢與要求,今天「新高考前沿」就詳細寫一寫這個組合。首先還是要強調一點,本文說的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個體千差萬別,不管哪種組合都有學得如魚得水的人,但個例不具有普遍代表意義。
02一線觀察,正文開始
高中3年學習過程中,「新高考前沿」通過在一線的持續追蹤與觀察,發現大部分選擇「物理、化學、政治」組合的同學:要麼物理科目學得不太好,要麼政治科目學得不太好,考試排名很難排在前面,而且學習起來會越來越吃力,尤其是到了高三。
而從高考成績來看,因為3+1+2模式,還沒有第一批新高考畢業生,所以沒有具體數據,但從山東2020年的3+3模式第一年新高考成績,已經足夠反映出這種組合的不足之處。
歡迎走進「新高考如何選科」專欄:《新高考選科迷之組合:物理化學政治非良配,越學越難越後悔》,又名《新高考選科誤區:高中選政治為了大學考研,這真是無稽之談》。
友情提示:全文超過7000字,閱讀時長大概20分鐘。
03左右互搏,文理衝突
今天我們從哪裡說起呢, 我想就從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一門十分經典的武功談起吧。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射鵰英雄傳》,其中「老頑童」有一門武功令人印象深刻,叫做「左右互搏術」。
想要學會的前提是能夠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相當於自己跟自己打架。大家可以自己在紙上試一試,看看能否做到。小說中冰雪聰明的黃蓉,怎麼學也學不會,但憨厚老實學什麼都慢的郭靖反而一學就會。
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左右互搏術,這門小說中才存在的「武功」,與我們的高中學習有什麼關係呢?
在學習過程中,假如左手畫圓,對應我們的理科思維,右手畫方,對應我們的文科思維,大家應該就都明白了。
從大數據來看,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偏文或者偏理的思維,文理思維兼備而且都特優秀的人鳳毛麟角。
而新高考模式選擇物理、化學、政治這個組合,就好比在練習「左右互搏術」。物理,純理科思維的代表,政治,純文科思維的代表,這兩門學科組合在一起,學習過程中,需要來回切換文理科思維,同時學起來,難度非常大。
04學科特性,詳細分說
我們不妨先談一談高中政治、物理、化學每科的學習方法與考察的能力。
一、高中政治學科考察的能力與學習方法
1.提取信息的能力
很多學生在做高三政治題時主次不分,抓不住題幹中主要信息,區分不了次要信息,提取信息能力不足,經常會答非所問,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政治答題過程中非常重要。2.語言精練與總結能力
很多孩子答政治題時,容易犯一個錯誤,由於總結能力不足,語言不夠精練,害怕答得少,碰不上採分點,就會圍繞一個點答太多。然而這樣根本拿不到高分,因為政治科目的大題,考點來自多個方向,所以語言精練與總結能力在政治答題過程中也彌足輕重。
3.理論結合實際能力
高三孩子們還會有一個通病,政治學科平時背得挺好,但做題不知道怎麼用,答題不知道落到哪個點!也就是說空有理論,缺乏實踐,無法理論聯繫實際,這樣答題時就會一籌莫展,根本無法拿到高分。綜上所述,政治學科是一門對學生文科思維要求很高的學科,而且其考題靈活多變,常常需要與時事結合,這些內容不像理科一樣,模型那麼固定。
二、高中物理學科考察的能力與學習方法
1.邏輯思維能力
物理作為純理科,對邏輯思維的考驗非常注重,高中從運動到力學,再到電磁,知識循序漸進,前後聯繫緊密,若沒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學習物理會十分吃力。2.模型構建能力
初中物理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則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強。力學模型與電磁模型,若構建不起來,到了高二聽課之時就會感覺如同天書。
3.融會貫通能力
高中教材理論性增強,常以某些基礎理論為綱,根據一定的邏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需要我們進行融會貫通,才能高屋建瓴,答題時一氣呵成。綜上所述,物理學科是一門對學生理科思維要求十分高的學科,它與政治學科的學習要求與考察能力,完全不同。
兩科之間知識點上也沒有任何關聯度,若兩科同時學習,就如修行「左右互搏術」一樣,常人想要把兩門學科同時都學得非常優秀,難度非常大。
三、高中化學學科考察的能力與學習方法
高中學科科目三大特點:一是知識點多、較瑣碎;二是表象較容易應用較難;三是其它學科的滲透較多,如數學的極限思維、平均值應用、物理的電學、力學知識。
高中化學科目,其對抽象思維,推理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的考察十分注重,這與物理學科一脈相承,但高中化學反應方程式複雜,知識點散,很多內容又需要記憶,甚至有人還戲稱「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
化學這門科目,對於很多高中學生來說,其學習難度甚至高於物理科目。
綜上所述,物理、化學、政治,這三門科目組合在一起,學習上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肯定有如「郭靖」一樣的這種特例,個例這裡不做探討。
05高三複習,難度加劇
新高考模式任何一個組合到底好不好,合適不合適,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一批3+1+2模式的學生們,如今已經高三了,選擇物理、化學、政治組合的學生們,他們如今的學習狀態如何,考試成績又如何呢?讓我們用事實來說話。
選擇了物理、化學、政治這個組合,也許高一、高二階段還顯露不出太大學習難度,但是到了高三,當開啟三輪複習,各科試卷如雪花一樣飛來,學生做題之時,你能想像當你剛剛還在物理磁場、電場的大題中遨遊,緊接著思維一轉,拿起筆來奮筆疾書,答一道經濟、社會、哲學的文科綜合大題的情景嗎?
有人也許會說這對思維是一种放松,然而學生本身的感受卻並非如此,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折磨。從物理電磁大題轉到政治大題時,一時間腦袋嗡嗡作響,反應好久,思維都無法順利切換過來。
腦海中的物理公式、定理、符號還沒有散去,接著換一種思維,開始進行大段的論述,寫起了小作文,這滋味,不要太酸爽!
從高三學習的延續性角度來說,選擇物理搭配政治的組合,這屬於人為提高了自己的學習難度。
而高三歷經了這麼多次考試,也進行過全市大模擬,考試成績排名可以說明很大一個問題。無論是哪種規模的考試,選擇這個組合的孩子,賦分後進入全市前1000名的比例遠遠低於其它組合。也就是文章開頭說的那種現象:大部分這個組合的孩子,要麼物理學得不太好,要麼政治學得不太好。
06選科緣由,一一駁斥
那接下來,我們再說說,為何會有人這麼選科?選擇這種組合的是什麼水平的學生,他們選擇政治科目的目的是什麼?
一、誰選擇了這個組合?
到底是什麼樣的孩子選擇了「物理、化學、政治」這個組合呢?
通過一線的觀察發現,選擇這種組合的孩子通常學習程度還不錯,屬於中上等。畢竟敢選物理、化學這兩科,通常都有一定的實力做依託(盲目選科的除外)。
二、為何選這個組合?
那麼他們選擇這個組合的目的與初衷又是什麼呢?到底出於哪些考量?通常又分為3種原因:
1.避開物化生與物化地的學霸
新高考模式下大量學霸選擇了物理、化學、生物與物理、化學、地理這兩個組合,競爭非常激烈。
山東2020年高考成績一分一檔表顯示前56名之中,52人選擇了物理、化學、生物,而其中高考狀元選擇的物理、化學、地理的組合,這兩個組合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把「生物或者地理」換成政治,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習壓力,從這種競爭情況上看,理論上政治賦高分更加容易一些。
2.政治提分
還有一部分孩子,政治科目學得非常好,有信心在所有選擇政治科目的學生中名列前茅,那麼選擇政治科目,就是為了提分用。
這樣在高考志願填報時,尤其3+1+2模式下,物理、歷史分開錄取,可以在物理組合中佔得先機。
3.職業生涯規劃,為考研做準備
選擇政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將來考研或者國考做準備。畢竟將來考研一定有這個科目,所以這是很多家長與學生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甚至一些學校的老師,也會這麼告訴家長。
然而這個理由真的成立嗎?選擇政治真的能提分嗎?大學考研與高中政治科目真的有必要關係嗎?
根據一線教學經驗,與曾經的大學考研經歷,「新高考前沿」想說,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且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說提分,我們要清楚的認知到,選擇了物理、化學,那麼這類孩子通常實力不錯,敢選這兩科,基本都是理科思維。
理科思維的學生真的能學好高中政治科目嗎?高中政治科目是背背就能拿高分的嗎?這些上文已經有過具體分析,不再贅述。
接著說說選擇政治,真的賦分時競爭就不激烈了嗎?
政治科目賦分時,你面臨的是與文科思維學霸們的競爭,在你是一個偏理科思維的人的前提下,以己之弱比拼他人之強,你確定真的能競爭過文科思維的學霸們?自己還真的有優勢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很容易被別人「吊打」。
最後重點說說選擇政治科目,是為了將來考研做準備的「論調」,這個荒謬的言論,純粹是沒親自考過研的人的「臆想」。
大學考研一般有4門課程,政治、英語、高數、專業課,英語和高數與高中基礎有很大關係,高中基礎不好,大學學習這兩門課時要吃力,考研時自然要受到影響。
但政治科目,與高中階段課程真的有什麼具體關係嗎?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確實有,因為思維上有延續性,高中學過政治科目,表面看起來大學考研確實佔有優勢。
但大學考研政治跟高中政治學科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先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在高考改革之前,舊高考時代文理分科,我們曾經的純理科生與新高考模式一樣,過了學考就不學政治了。可難道以前的純理科生不考研嗎?我們的考研率低嗎?理科生考研失敗的人中,有幾人會是因為政治科目分數不夠?
答案顯而易見,高中學過政治,準備考研確實會輕鬆一點,但是高中沒怎麼學過政治的,哪怕不開竅的,並不耽誤考研,也不用擔心自己考研時搞不定政治科目。
這兩者其中的區別很大:
區別一,高考政治有四本書,每本百來頁。考研政治有五本書,毛鄧三,馬哲,中近史,思修,當代,每本都有三到四百頁,折算下來,考研政治要記憶的知識是高中的三四倍。
區別二,考研政治問得直接,不會繞來繞去,只要掌握了課本的原理,就能運用到做題。高中政治科目的練習題卻是繞來繞去,不知所謂,理解了每個原理,也要揣摩出題者意圖。
而且政治科目在考試時,會穿插很多當下熱點問題與最新解讀,出題非常靈活。
說白了,大學考研政治是一門可以短期突擊的科目,我們經歷過考研的人都知道,到了大三甚至大四,找一個考研班,突擊一下,考研就夠用了,與高中是否選擇了政治科目沒有太大關係。
07高考成績,一錘定音
當然說了這麼多,有人覺得還不夠具有說服力,那好,接下來我們就拿高考成績來說一說這個組合好了,沒有什麼比高考成績更具有說服力。
因為遼寧、廣東、河北、湖北、湖南、江蘇、重慶、福建8個省份是3+1+2模式,2021年才會有高考成績做參考,今天這裡我們就拿山東3+3模式,來說一說這個組合吧。
山東省2017年啟動新高考,2020年是第一年正式高考,雖然兩種模式選科要求,賦分辦法與錄取規則,都有不同之處,但山東第一年的高考成績,對於明年的新8省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話不多說,我們直接看山東2020年高考的一份一檔表:
請大家在表中找一找,選擇政治科目的考生,他們的名次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