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兒童手繪成都主城區湖區圖」迅速走紅網絡。
這位成都小朋友圍繞成都主城區的湖,把自己遊玩過的地方、喜愛的地方、自己家和親戚家繪製成地圖,憨態可掬的配字讓人覺得新鮮有趣:
我最喜歡去歡樂谷坐飛椅,雷雷就不敢坐;
天府廣場是成都的市中心,很多人來了都會去看毛爺爺;
小姑家,每次姐姐都會帶我去騎自行車,還去環球中心遊泳;
舅舅家,我經常去他家和他玩遊戲,舅媽做的魚很好吃;
我家。我每天從這去上學,很多同學也和我一起住這裡。湖裡面有很多魚,我們能在湖邊玩,空氣特別好。
最後這位小朋友還發出了可愛的邀請:「我喜歡成都,歡迎你們來耍」。
小朋友畫的地圖思路很清晰,配字流暢,讓這些圖畫面感很強,栩栩如生,又充滿了生活感。從這些帶著拼音的配字可以看出,作者應該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
這張可愛的地圖受到了熱烈歡迎,大家紛紛留言表示:
從前不知道,成都主城區居然還有這麼多湖。
小孩子的世界,和大人們真不一樣,原本就幾個湖,被孩子這樣一畫,居然這麼有趣。
其實,教孩子用地圖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日常學習聯繫起來,把當地文化與熟悉風景串聯起來,有許多好處。這仿佛是父母帶著孩子在地圖上穿越空間與時間,穿越理想與現實,可以說是一種「靜止的遊學」。
現在遊學十分盛行,是指到全新的環境裡進行學習和遊玩,開闊視野,領略文化,在體驗當中學習,是一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過程。
遊學的始源是孔子周遊列國治學,不是單純的旅遊和學習,最主要是文化的融合。
而「地圖式學習」取的是遊學中「文化融合」的精神,把風景和文化融合起來,實現「不行萬裡路,但懂萬卷書」的效果。
「地圖式學習」可以無形中培養孩子以下能力: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ora S. Newcombe認為,孩子常常看地圖、愛看地圖,能提高他們的空間想像力。
空間想像力是數學的一項重要能力,是人們對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認知的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像力還與地理、建築設計等方面相關,被譽為想像力、創造力的「眼睛」。
孩子在繪製地圖時,把真實的三維場景變成二維地圖,把複雜的街區進行定位,需要巨大的空間想像力。
這位小朋友從湖出發,繪製了街道、地標、住宅,再把湖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是想像力和創造力並駕齊驅的。
地圖上的標記是一些符號,讓地圖立體起來、豐富起來的,是符號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這位小朋友能把成都市區的湖與自己生活聯繫起來,賦予每一個湖一個故事,比如在歡樂谷玩飛車,去環球中心遊泳,在北湖觀魚等,讓「近處的風景」更加溫馨有趣。
賦予事物意義的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許多家長都用賦予事物意義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把化學元素周期表變成一首打油詩,把歷史記憶點變成一個個故事等等。
曾經有人把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代詩人一生的足跡做成了地圖,發現詩歌裡的地點不再是一個遙遠的符號,而是離我們很近的具體景點。
因此,地圖又多了兩個功能,一是學習詩詞;二是學習歷史文化。
古詩詞是我們的寶藏文化,但是孩子們學習古詩詞有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距離感。
孩子覺得詩歌中的語言拗口,有語言的距離感;
孩子覺得詩歌中的古蹟遙遠,有抽象的距離感。
我今天分享的《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是一本可以縮短孩子們與古詩詞距離的童書。
我們舉一個例子,蘇軾是最會享受的詩人,他走到哪兒吃到哪兒,去到哪兒遊到哪兒,是一位美食家、旅行家。
蘇軾行走的地圖,也是一張充滿美食和美景的詩歌地圖,讓孩子們馬上與蘇軾有味蕾上、視野上的共同語言。
比如圖中蘇軾在河南開封寫下了《惠崇春江晚景》。這本是評價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畫作的詩,卻在「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句詩中出現了三種美食。
「蔞蒿」是蔬菜青蒿,味道獨到,微苦回甘,是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的蔬菜。蘆芽是蘆葦的幼芽,可食用。河豚是肉味鮮美的一種魚,但是魚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烹飪得當是一種絕佳美食。
這麼可口的詩句,正是他在當時汴京(今河南開封)復官後的作品
蘇軾在西湖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後雨》,把西湖水波蕩漾,細雨迷濛的樣子描繪得如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讓人回味無窮。
他在西湖做的美食也讓人神往,據說他總會運用當地特產創作美食。比如西湖盛產大鯉魚,蘇軾用橘皮、鹹蘿蔔汁和黃酒搭配,燒出著名的「東坡魚」;他還另闢蹊徑,將西湖盛產的龍井茶引入烹飪,創出「龍井蝦仁」。
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後,寫下了著名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除了荔枝、楊梅,蘇軾在惠州創造了很多美食。
惠州靠海,蘇軾利用當地鹽場豐富的優勢,創造了客家名菜鹽焗雞,把肉用砂紙包好,埋入燒紅的粗鹽之中烤熟。
惠州當地人喜歡曬菜乾,蘇軾將東坡肉與梅乾菜結合,衍生成「梅菜扣肉」;蘇軾的東坡魚加入了惠州陳醋,變身成「醋魚」。
因此,跟著蘇軾的地圖和詩句去旅行,美景美食都賞不完,而他出神入化的詩句與美食美景結合,有趣形象,可以迅速地深入了孩子們的心,讓人記憶猶新。
另外,我們熟悉的李白,更是一位資深的旅行家。這本《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繪製了李白的旅行圖,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可以作為父母帶孩子親子遊的「活地圖」。
親子遊越來越受歡迎,大家都希望創造條件讓孩子「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但是親子遊之前的文化鋪墊卻常常被忽視,最終孩子們記住了玩樂時光,卻忽略了旅行中的文化意義。
如果我們跟著李白的詩詞去旅行,那就大大縮短了孩子和詩詞之間的距離,變成行萬裡路前讀萬首詩,行萬裡路時浮想聯翩,行萬裡路後回顧思索。
我們可以感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蜿蜒曲折;可以去黃鶴樓感受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以去桃花潭重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情誼。
即使暫時不能到景點中感受,地圖上的標記也讓我們心生期待,幫助孩子見識、理解更大、更廣的世界。
這套《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匯聚了40位詩詞大家的180首名篇。收錄的這些詩詞傳誦度、知名度都很高,圍繞著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必讀古詩詞進行拓展,其中有國家教育部推薦的小學生必備古詩詞40餘首。
這套書共四冊,適合3-12歲的孩子。原價136元,當當網給今日頭條的團購價是58元,一頓午飯的價錢,卻可以讓孩子感受地圖上的詩詞文化,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團品:《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全4冊
適合年齡:3-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主閱讀
團購價格:原價136元,團購價:58元全國包郵
點擊下方連結可以參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