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2年,即元朝的至元二十九年,這一年太湖附近出現龍,當時的情景據說是,蛟龍騰空,龍嘴裡洪水傾瀉而下,把周邊地區都淹沒成澤國一片。
這是一段非常普通的記載,可能常見於各類史料之中,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此類事件的並不陌生,甚至都有些「習以為常」了。
但越是簡單的東西,往往都會被我們忽略,上面所說的龍見,正常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不是是自然現象的龍捲風而已,古人的觀測水平再落後,也不至於連自然現象和實實在在的龍都傻傻分不清楚,尤其是元明兩朝,關於龍見的記載特別多,他們真的僅僅是愚昧落後的產物嗎?
龍與人間
自古就有龍的傳說,現在基本上可以認定不存在龍這種生物,至少是不存在古書裡描述的那種,能大能小騰雲駕霧,可以噴水下雨的這種生物。
但神奇的是,古人筆下龍不絕於書,更為神奇的是,龍似乎每天都在細細的看著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是人間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件,龍就會現身,當然了大部分都是災異事件,偶爾會有那麼一兩次風調雨順的事情。
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這種關於龍見的記載越來越多,比如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也就是元朝的最後一年,這一年共有兩次龍見事情的發生,這種現象很容易被解釋成元朝即將滅亡的徵兆,畢竟這是老天在警告元朝。
中國自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興起之後,這種上天的各種災異都會被人理解為是對人間禍事的警告,尤其是龍的出現,更是對皇帝本人的直接警告,畢竟皇帝總是以龍自居的。
而且古人認為,人世間的很多人天都能夠看到,所以人間的事情,做的好與壞都能直接反應到天上,歷史上著名的漢武帝時期的改革家桑弘羊,因為主張政府要努力掙錢,被儒家知識分子看不起,借著大旱的理由說出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殺弘羊,天比雨!
漢武帝當然捨不得殺桑弘羊,就這麼一個會掙錢的大寶貝,其他人都是嘴上說的好,朝廷要用錢要花錢,他們從來不管,只有桑弘羊認認真真的在賺錢,這樣的寶貝疙瘩怎麼可能捨得殺,至於天下不下雨,漢武帝此時才不信那一套。
漢武帝是為雄才大略的君主,加上那個事情天人感應理論剛提出沒多久,還沒有徹底的深入人心,不過朝堂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相信這種理論了,桑弘羊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也很好的說明了漢武帝秉承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立場,於我有利我就信,於我沒好處,我幹嘛要信你這一套。
但是越到後世,這套天人感應理論就越深入人心,最後成了天下人的共識,至於龍見那就是更高級別的上天警示了,因為通常龍是代表天子的。
那麼為什么元明兩代龍見的事情特別多呢?
任性的皇帝
元朝是草原民族建立起來的朝代,忽必烈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帶領下,元朝一開始朝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大力推行漢化改革,設立官制對臣民進行有效管理。
但是元朝的皇帝從忽必烈之後,就有點開始任性了,因為漢化的不徹底,所以他們身上的很多作風有著濃濃的草原風格,誰力氣大誰說話算是,管理更是粗放。
元朝統治下江南地區有一個官員曾說過,稅金拿來,其他的事別來煩我,也就是說他只管把稅金收好,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
這種制度對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政治傳統,是一種嚴重的破壞,之前的政治體制下,皇帝儘管地位也非常好,起碼他和下面的臣民是互負義務的,漢朝的宰相與皇帝,地方豪強與皇帝,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勢力,北宋龐大的文官士大夫,這些都構成了對皇權的制約。
這種傳統的政治結構下,皇帝想要胡作非為,往往會受到一定的約束,臣下和皇上之間往往都是你對我如何,我便對你如何如何,講的是一種互相負有一定的義務,儘管這種義務是完全不對等的,起碼皇帝心中明白,自己並不是這一切完全徹底的主宰者。
但是元朝的皇帝儘管是皇帝,但是因為漢化的不深入,所以導致了元朝的皇帝非常任性,做事完全沒有章法,甚至元朝皇帝的譜系都非常亂,因為他們不是嚴格按照父死子繼的傳統來繼承皇位的,元朝宮廷內部對皇位爭奪的鬥爭也非常激烈。
之所以如此激烈的爭奪皇位,就是因為當時皇帝的話就是一切,是完全不受任何約束的,這些都是草原時期留下來的風俗習慣,因為草原生存環境惡劣,必須有強有力的領導帶領大家度過難關,這樣就必須有說一不二的人物,但這種習俗一旦帶到中原地區,那就是一場歷史的巨變。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以恢復江山為己任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幾乎全盤吸收了元朝的一切制度,尤其是這種關於皇帝高於一切的想法,他完全拋棄了宋朝的傳統,甚至是創造了一個比元朝更加專制和集權的大明。
因為作為皇帝,誰都想自己說的話,沒人敢反駁,都想自己的命令得到完全的執行,明朝還有一個神奇的法律叫做《大誥》,你可以把他看做是朱元璋搞的法外之法,全部都是朱元璋在法律之外又弄出來的東西,自己隨意說的話就是比法律更權威的東西,這就是朱元璋想要達到的目的。
元代開創了皇帝的絕對集權,明朝繼承並加強了這種制度,並最終讓皇帝成為了一個全天下人都必須俯首帖耳的人物,所有人都必須絕對的服從皇帝,沒有人敢忤逆皇帝。
但讓朱元璋怎麼也沒想到的是,自己殺了宰相胡惟庸,殺了大將軍藍玉,該殺的不該殺的都殺了,該撤的不該撤的也都撤了,卻還是漏算了一個能夠制約自己和後代的東西,這就是天意。
龍見的另一種意義
古人的確是有許多迷信的地方,但是一種自然現象究竟是龍捲風還是實實在在龍,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你只要不是瞎子,還是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的。
但古人為什麼總喜歡把災異記載成龍見呢,讓我們看看下面這段記錄:
正德十二年六月九日(1517年7月7日),九條黑龍驚現淮運交界處,傷及行人。黑龍自河中吸水,一隻小船被水龍捲吸上空中。船家的女兒正在船上,龍只吸去小船,將此女輕輕拋回地面,毫髮無傷。
一年後,這種奇怪的景象復現,後果愈發嚴重。三條口中吐火的龍駕雲而下,來到江南,吸二十餘舟於空中。許多在船上的人墜亡,而更多的人是被嚇死的。300餘座民居被毀,遍地瓦礫,此後紅雨如注,五日乃止。
這很明顯就是龍捲風,如此詳細的描述,記錄這件事的人其實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勸諫皇上,正德皇帝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荒唐了一生,最後落水而亡,連個子嗣也沒留下。
但偏偏就是在正德年間,這種龍見的事情最多,地方官動不動就有這種龍見的事情報給正德皇帝,這可能是明朝官員能做的最後的努力了,既然天下所有人都已經無法約束皇帝,那就只能靠老天的力量來約束他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往往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古人其實一點都不傻,尤其是其中的精英分子,你看起來荒誕無比的故事,背後都是有深層的含義,你因為那些官員看不出這只不過是一場龍捲風呀,他們實在是出於無奈。
或是表達不滿,或是出於對皇帝勸諫的目的,總是這種龍見的現象,總是伴隨著政治的黑暗而出現,就足以說明,這一切不過都只是官員有意為之罷了,說起來他們還真的都是儒生,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讓他們對任何的超自然力量,都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和排斥。
在皇權無限的情況下,只能通過這種龍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古代想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還真是不容易,古人也並不是真的傻,這樣做只是無奈環境下的最優選擇而已。
總結:古代的不可思議的龍見現象,並不是古人愚昧無知的結果,而是他們通過天人感應這種理論,婉轉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途徑,在皇權有無上權威的體制下,說人話已經是不可能了,只能通過說「神話」,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