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父母分離,是成長的第一步。
執筆:木子
定稿:蘇子後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不願意和孩子分開,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永遠依賴父母,離開也就成了必然選項。
而對孩子來說,上幼兒園,就是人生中第一次離開父母。
但在幼兒園裡,有些孩子可能也在遭受著某些「新型暴力」,家長卻還一無所知。
案例:孩子在幼兒園遭受「冷暴力」
鄰居家的女兒樂樂,今天已經3歲了,平日裡性格比較內向,安安靜靜的,除非是特別熟悉的人,否則不會主動說話。
上幼兒園之前,樂樂媽認為女兒只是不喜歡說話,其他也沒什麼不好的地方,所以從來沒把這些放在心上。
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樂樂每天回家還挺興奮的,纏著媽媽分享一整天的趣事,但最近一段時間,小姑娘的性格卻越來越內向,對於幼兒園裡的事情也是閉口不談,甚至還不怎麼喜歡上學了。
樂樂媽察覺到女兒的異樣,詢問女兒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沒想到女兒委屈巴巴地說:「幼兒園裡沒人願意跟我玩,老師和小朋友們都不喜歡我。」
樂樂媽這才明白,原來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樂樂倒是還能跟小朋友們打成一片,可時間長了,樂樂不愛說話的毛病顯露出來,其他小朋友們就漸漸疏遠她了,而老師則常常被性格活潑的孩子所吸引,並未察覺到這些情況。
樂樂媽跟園長溝通之後,將樂樂調換了一個新的班級,並且時常鼓勵女兒多說話,勇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慢慢的,樂樂臉上的笑容也回來了。
3種「新型暴力」在幼兒園盛行,比打罵更傷人
①、被老師忽視
對小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儘管有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陪伴,但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以內心的恐懼也並未減退半分,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情緒。
這時候,老師就成為了孩子的「救命稻草」。因為對小孩子來說,在幼兒園裡,老師就是最讓人安心的,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也希望得到老師的喜愛,但比起內向文靜的孩子,那種活潑調皮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若是自己的滿腔真心卻被老師忽視,那不論是自尊心還是自信心都會受到打擊,特別是那種性格比較內斂且不善言辭的孩子,如果長期處於被忽略的狀態中,孩子就很容易產生焦慮,甚至是厭學等情緒。
②、被同學孤立
雖說小朋友之間的打打鬧鬧很正常,但有些時候,由於不懂得分寸,也難免會導致「戰爭」升級,甚至走到吵架動手這一步。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新型暴力」是很多孩子正在經歷的——被孤立。
每個小孩子都希望在幼兒園交到好朋友,有什麼活動也能牽著手一起完成,但如果沒有小朋友願意跟自己玩,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沉重的打擊。
而孩子被孤立,可能是因為性格內向,不會主動交朋友,自然容易被周圍人排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教會孩子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等;還有可能是孩子太特立獨行,其他小朋友不敢主動打交道。
總之,無論是什麼原因所致,這種「新型暴力」都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③、被劃分優劣
別看孩子年紀小,但其實現在很多小孩子的虛榮心都比較強,十分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尤其是上幼兒園時,總習慣把老師說的話奉為唯一準則。
但是,現在很多幼師年齡並不大,教書育人的經驗也不是很豐富,所以經常會有意無意地給孩子貼上標籤,這其實也是「新型暴力」的一種方式,這種做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無論是用成績分出優劣,還是用聽話與否劃分好壞,都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
與孩子進行充分溝通
即使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父母也不可忽視陪伴與溝通的重要性。
在孩子剛開始進入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應該關注孩子的身心狀態,不能把所有問題都交給老師解決,就算下班之後只剩下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也應該和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保持親子關係密切的同時,也了解孩子內向的真正想法。
教會孩子表達需求
其實並不是每個小孩子都懂得表達內心需求,相反,有些孩子內心敏感,在與大人相處時,也會不自覺地遷就。
身為家長,理應教會孩子表達需求,這樣,不僅能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在幼兒園,也能讓老師更好地施以援手,解決身心發展問題。
教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雖然老師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無法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也不能準確並及時察覺到孩子的需求,所以,在相處過程中,父母應該通過日常小事,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適當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讓孩子學會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
這樣一來,無論將來遇到什麼樣的「新型暴力」,孩子都有勇氣面對,也敢於尋求解決方法。
男孩女孩各不同,身心差異很明顯,父母別再「一視同仁」
高顏值夫妻生出醜寶寶?孩子長相除了與遺傳有關,還受三方面影響
寶寶智商與孕媽有關?若身上有這個特點,恭喜,多半能生個聰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