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本色鍾南山,這本書不可不讀

2020-12-11 金羊網

要了解本色鍾南山,這本書不可不讀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  作者:  2020-10-21

《巍巍南山》為什麼這麼火?讀讀這三篇文章,答案就在裡面。

今天,開封日報以幾乎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巍巍南山》序言一篇及評論兩篇。

《巍巍南山》為什麼這麼火?

讀讀這三篇文章,答案就在裡面。

《巍巍南山》前言

致敬!巍巍南山

李宜航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我們有。

我們有鍾南山院士。

我們有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抗疫英雄、時代先鋒。

赳赳英雄,昂昂先鋒,壯哉壯哉!巍巍南山,振振國士,眾所仰兮!

烈火辨日,大者為棟梁。

鍾南山被國人銘諸心腑,緣於兩場非常大考:一是2003年抗擊「非典」,二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這一次,萬山磅礴看主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臨一線,以「人民領袖愛人民」的深厚情懷,帶領我們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這一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迸發出劍及屨及、長風破浪的強大力量;這一次,大疫之中有大醫,大考尤見「南山賦」。

是他——鍾南山,秉良知以負山戴嶽,講真話而有勇知方,戰瘟疫更躬蹈矢石……無畏的身影、流淚的眼睛、憂思的面容,他的神情,覆蓋了這個冬春最深的記憶。

柱石之士,譽望所歸。黃鐘大呂,我們都敬鍾南山。

敬他是一位醫生。

敬他是一名知識分子。

敬他是一個大寫的中國人。

敬他許國不復為身謀。

敬他狀如奔馬、聲如雷鼓。

敬他臨難不避、以真為宗。

敬他「上醫醫國」,既是學術權威,又具社會公信,更兼杏林良知。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為國為民,在「高光」,在大風起兮雲飛揚,亦在尋常,在幾十年如一日。

鍾南山之為鍾南山,貴在一貫。一貫地有益於人民,一貫地有益於社會,一貫地有益於家國。我們長期報導過這些,如今重讀,就像讀一部奮鬥史,一曲正氣歌,一首戰地詩——

1982年1月11日,羊城晚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本報記者王華基採寫的通訊《爭氣篇》,最早介紹了留學英倫、以勤力和學養贏得尊重的鐘南山。

2013年1月29日,新快報邀請鍾南山擔任「廣州垃圾分類環保形象大使」,錄製公益微電影片頭。他率先鼓與呼: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

2016年11月17日,金羊網專訪鍾南山。他直言不諱:「要像量血壓一樣每年檢測肺功能……要警惕急性突發性傳染病。」

此間,他呼籲監測空氣品質,批評濫用抗生素,質疑過度醫療,建議更新徵稅條例……他是醫者,又不僅僅是醫者;他是院士,還更像個戰士;他在逆行,又何嘗不是直行;他在「高光」,也恰若微光的重逢。

此所謂,南山風骨,南山氣格,南山精神。

南山,南山。

於國,聞鼙鼓而思良將。

南山,南山。

於民,喚此精神歲月長。

於國於民,鍾南山都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作為廣東的媒體人,我們有責任更好地呈現這「脊梁」。我們亦深知:珠水浩浩,盛名蕩蕩,輕舟何以過南山?

我們竭力虔心,期望另闢蹊徑——以人文視角,重藝術表達。一,體例以古為新:師效中國重要典籍《論語》《世說新語》《舌華錄》;二,內容以精窺全:從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中,去蕪存菁,瀝沙求金;三,旨歸以美啟德:選取相當數量的藝術戰「疫」作品,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依然惴惴。我和鍾南山之子鍾惟德相識於青春年少,知交久矣。談及父親,他言必稱「鍾院士」。我想,在他心裡,南山一定最巍峨,院士之謂也一定分量重極了。

恐負這南山之重。

期待不負這南山之重。

謝謝您來讀這南山之重。

(作者系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社長)

鄧勃/攝

大愛 於無聲處 

——讀《巍巍南山》

白嵐

《巍巍南山》的文本不算長,讀起來很輕鬆,除了主要內容是關於鍾南山院士的工作與生活的諸多細節描述,還加入了廣東部分藝術家今年最新創作的抗疫藝術作品,包括繪畫和雕塑等。體例上類似《世說新語》,分為門風、深造、仁術、勇毅、惟真、審應、醫人、醫世、規箴9個部分,這種體例的安排,選擇了鍾南山人生經歷中最重要的工作和生活的若干角度,但並不蕪雜,反而看得出編撰者的精心和用心。

讀完這本書不需要太多時間,但讀完又覺得它無比厚重,有許多令人感喟之處。關於鍾南山院士,也許人們更多的是從2003年的非典開始知道他,但在廣州,30年來,幾乎所有街坊都知道,看呼吸的疑難問題要去廣醫呼研所,要找鍾南山。當然,他的門診號非常難掛。廣州人對他的了解就是從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開始的,在口口相傳的故事中,他始終都是對患者體貼入微的好醫生。後來,我們都知道了他的敢言直言、他的大義與擔當。

在這本書裡,由無數個精簡的片段構成了鍾南山的無數個側面,每一個片段幾乎都可以讓我們掩卷沉思。如果從社會學意義的成功概念來觀察,他已經桂冠無數,已無需再做溢美之詞。但這本書不僅僅是如實記錄了鍾南山的故事和言論,編撰者在編輯書稿時,用9個恰如其分的分列主題,萃取鍾南山人生經歷中最值得我們思考、欽佩、敬重的部分,讓讀者看到一位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一位大愛者的醫者仁心,一位有著強大精神氣場的守道者,他所恪守的原則、他遵循的規律,他始終如一的堅持。

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鍾南山每一次在公開場合的發言都會激起強烈關注和巨大反響,他也肯定是知道這一點的。「鍾南山的許多言論被斷章取義,怎麼辦?」有記者問他,他的回答是:「反正講話就會挨罵,我不在意;也不去看,沒時間看。」他還說,「人最可貴的是講心裡話,心裡話不一定都是對的,你拿出來批判也沒關係,但是能夠啟發大家思考,就達到目的了」。但是對於自己的一些觀點,如果的確是因為某些不準確的因素導致不恰當的結論,他也會很快表示歉意。

書裡提到,鍾南山每次出門診,都會關掉身邊的手機和旁邊的座機。他說:「一個醫生如果不能為他的患者出診,那些繁忙就失去了意義。」他始終都非常清醒,始終把醫生的天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還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我們的重點不是治病,而是治患者」。許多年前,我一位朋友去找他看哮喘,回來跟我說,鍾醫生的細緻和體貼讓她覺得特別安心和有信心治好病,她不過是他的一位普通患者。

很多人會把鍾南山看作神,但是他說,我也有很多看不懂的病,他堅持出門診查病房,也是為了不斷地了解掌握醫學和疾病的各種變化。類似的細節在書裡比比皆是,這本書的可讀性極強,有許許多多關於鍾南山精彩的片段,鍾南山有很多高光時刻,但在書裡,編者沒有選擇長篇大論去敘述,而是通過彰顯那些閃光般的碎片,讓讀者看到一位真實的可親可敬充滿魅力的鐘南山。

他也有不少金句值得引起每個人的重視,「二十年前你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二十年後你的身體狀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鍾南山的故事再次被述說,他也獲得了國家的最高獎勵,也許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他受之無愧。

央視記者王志問他:「什麼是最大的政治?」鍾南山答:「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作者系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圖片內容來自《巍巍南山》

左圖作品:《白衣戰士》水彩 109cm×78cm 葉獻民

鍾南山這個「人」 

韓幫文

和很多人一樣,我第一次知道鍾南山這個名字,是在2003年的春天。當時,我正在山東備戰高考。學業壓力前所未有,再加上「非典」肆虐,讓我的內心增添了許多惶恐與不安。我清晰記得,每個考生每進考場之前都要測量體溫,用的還是傳統的水銀體溫計,而非現在通行的電子體溫計。

我在迎接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大考,而整個國家同樣是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時間匆匆過去17年,不少細節已經模糊,但要說起最深刻的印象,是知道鍾南山這個人,知道了他的敢言敢醫與專業能量。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鍾南山這個名字成為民族精神與社會良知的象徵。

2020年的春天還沒有拉開序幕,一場更為嚴峻的疫情開始猛烈侵襲我們國家。武漢告急,湖北告急,並迅疾向全國蔓延開來。這一年是我到廣州的第13個年頭,小家就安在了鍾南山院士所在的城市廣州。春節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個人都躲在自己的小家裡,每個小家像一隻小船一樣,漂浮在未知的汪洋大海裡。

有一天,我和6歲的孩子一起看電視,看到鍾南山院士接受媒體訪談,神色凝重,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鍾南山院士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眶裡掉下兩行淚水。旁邊的孩子趕忙問我:「爸爸,他為什麼哭了?他怎麼了?」我開始向孩子慢慢解釋:「他是鍾南山,是一位醫生,已經84歲了,也住在廣州。現在全國疫情很嚴重,很多人得了新冠肺炎,他就和很多醫生一樣,冒著很大的危險給患者治病。他是在給武漢加油,給所有人加油,他相信我們國家一定能戰勝疫情。」孩子平時對軍事頗有興趣,聽到我這番話後,立刻對著電視,像模像樣地敬了個軍禮。其後,孩子每次在小區宣傳欄上、手機上、電視上看到鍾南山院士,都會不自覺地稱呼:「鍾院士!鍾院士!」在孩子心裡,鍾南山院士是一種值得信任的力量、一個值得尊敬的長者。

我想,很多中國家庭的兩代人、三代人乃至幾代人,都會知道我們國家有個鐘南山院士。他的品質以及他的言行,已經成為一份彌足珍貴的國家記憶。每到危急的時刻,我們每一個人信任他,信任他說的每一句話,信任他的每一次逆行,就是信任科學與良知;我們每一個人尊敬他,就是尊敬風骨與道義。

正是因為鍾南山院士與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生活緊密相連,我寧願將他尊稱為一個「人」。他是英雄,是先鋒,是國家柱石,是民族脊梁,但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心懷專業精神、肩負社會責任的「人」。這個「人」,是具體的,是可親可感的,巍峨如山且又溫潤如玉。

我們呼喚英雄,歌頌英雄,崇拜英雄,但又總是無意識地神化英雄,而沒有意識到英雄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有著信念、趣味與情感的人。我們不妨說,正是鍾南山院士「人」的高度決定了英雄的高度,也正是他的「人」本色決定了他的英雄的本色。已經被我翻閱多遍的《巍巍南山》,就是一本記述鍾院士這個「人」的讀本。

和坊間多本鍾南山傳記有所不同,《巍巍南山》著意於作為「人」的鐘南山的本色呈現。這本書懸置了人物的宏大敘事,將鍾南山還原為一個「人」進行記述,透過典型化的細節突出「人」的成長、挑戰、情感、良知與擔當。這個「人」有各種各樣的切面,是名門之後、復笈海外進修的學生、慈愛嚴明的父親,同時是醫術高明的醫生、應急紓困的專家、秉公敢言的知識分子,也是一位溫和風趣的長者、酷愛運動的百姓、動情處也會流淚的硬漢。將這本書一頁一頁地翻過去,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溫熱的情緒便如涓涓溪水流入心底,如此細密,又如此寬廣。

細碎且又生動的情景,表徵著鍾南山院士的各類角色擔當、各種人生品格,最終又在整體上烘託出他的生命的精神底色。在我看來,鍾南山院士這個「人」是一個堅定的人道主義者,將「人」作為自己生命實踐的起點與結點。《巍巍南山》這本書收錄了這樣一個細節,從中可以管窺他的人生哲學。他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我們的重點不是治病,而是治患者。」這句話非常樸實簡單,但實為微言大義。「治病」是一份例常工作、一種社會職業,而「治患者」則是一份人道關懷、一種價值定位。今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獲頒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院士再次表達了自己作為醫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就是我們醫者的初心。」他的這一思想,既承續了中國古代懸壺濟世的人文傳統,又彰顯著現代人本理念。在他內心,「人」至高無上。也正基於此,鍾南山院士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國家的英雄與民族的楷模。《巍巍南山》緊扣鍾南山這個「人」以及他的人本思想,擯棄空泛的標籤化、儀式化言說,讓這本書更具有人性的溫度與人文的高度。

《巍巍南山》懸置「宏大敘事」,同樣體現於文體上。這本書沒有採用慣常的傳記式記述範式,而是在大量新聞報導等文獻中披沙瀝金,擷取鍾南山院士意味深長的生命片段,以更為凝練生動的語言重新記述,大大增強了內容的可讀性與趣味性。這讓我不禁想起《世說新語》《舌華錄》的呈現方式,正是在一系列的筆記體與語錄體中,那些鮮活的人物至今讓人怦然心動。

行文至此,我想說的是,如此絮叨一番絕非要將鍾院士拉下神壇,更不是矮化他的英雄形象,恰恰相反,仍然要崇信英雄,只不過認為,可以有另一種視角觀瞻英雄,那就是「人」的視角。或許,只有將英雄還原到「人」,才能體悟英雄更豐富的意涵,才能明白英雄何以成為英雄。倘若要走近本色鍾南山,真正了解鍾南山這個「人」,《巍巍南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讀物。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

夏世焱/攝


《巍巍南山——鍾南山義行嘉言錄藝文版》,今年3月份一經面世,即成為現象級文化產品,兩個月內3次印刷,一書難求。被譽為弘揚南山精神的優秀讀本、最佳國民勵志讀本。不妨從四個側面、三大特色,去了解這本書。

四個側面

1

2020年1月18日,夕陽西下,浪靜風恬。

那一刻,鍾南山院士的兒子鍾惟德正和李宜航在珠江邊茶敘。因為是多年老友,鍾惟德小聲又坦率:鍾院士(註:他一直這樣稱呼父親)去武漢路上了,看來問題嚴重。

那是一個難忘的時刻,如大家後來所知——誕生了一張讓無數國人感動的照片:高鐵餐車上,一位84歲高齡的老人閉目養神,前面是打開的電腦筆記。

2

1月20日晚9點,一燈如豆。

鍾惟德突然給李宜航發來微信:今晚9點半,中央臺新聞頻道,白巖松主持的《新聞1+1》,連線鍾院士直播。

直播內容,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

10點多,鍾惟德又回復李宜航:真擔心,不知鍾院士身體能否支撐得過去?

3

2月28日,既耕已種,蔓蔓日茂。

鍾惟德發來圖片。「這是我媽媽寫在我爸爸床頭的,提醒他注意休息。」

但正如大家所知,鍾院士還是在不知疲倦地發言、指導,因為全國人民都在等著他開口……

4

五月後, 春風滌蕩。

鍾惟德把他和鍾院士圍繞家風傳承的對話發給了李宜航。其中就有鍾院士講他的父親鍾世藩先生——鍾世藩先生為每個病人檢查前都要洗手,冬天要先用手溫一下聽診器。他有次給病人只開了一分錢的藥,還被病人責怪,但他認為已夠了不用再多了……

李宜航說,這四個側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鍾院士以身許國、不負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家國情懷,讓他深為感動。鍾院士是時代先鋒、是最美逆行者,更是廣東人乃至中國人的驕傲,值得大力弘揚。2月份時,他就萌生了出版《巍巍南山》的想法。事實上,羊城晚報是國內第一家報導鍾南山事跡的媒體,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對鍾南山留學英國為國爭光的故事作過題為《爭氣篇》的長篇報導。


三大特色

1

體例以古為新

效法中國重要經典《論語》《世說新語》《舌華錄》。

2

內容以精窺全

從大量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中,去蕪存青,瀝沙求金。

3

以美啟德

選取大量優秀抗疫藝術作品,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編輯: 智韜

相關焦點

  • 《願你慢慢長大》: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雖然他讀的專業是哲學方面的,但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談論婚姻、愛情和孩子。所以他的書有眾多的女性讀者。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作為學者,周國平研究的是哲學,而這同時也是他的職業。
  • 了解人工智慧,這15本書你一定要讀
    《人工智慧:一種現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作者Stuart Russell,Peter Norvig這本書可以說是人工智慧領域的《聖 經》,這是一本全面介紹人工智慧知識和內容的書籍,任何從事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1:鄉土本色講了什麼?這是全書總綱
    然而,這本書我們一拿起來,還是感覺很親切的。它是費孝通先生講課的內容,因為是口語表達,所以讀起來還是通俗、流暢的。這本書是高考整本書閱讀的指定書目,同時也是了解中國社會不可不讀的一本基礎理論著作。在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時,我是有些牴觸的,初讀的感覺有點乏味。但仔細挖掘字裡行間的含義,卻有很多感悟。
  • 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本書?
    為什麼要讀整本書呢,打個比方,吃再多的零食,也代替不了主食,吃再多的雞爪,也是沒辦法完整了解一隻雞。我們不能只有零碎的單篇閱讀,還要進行整本書閱讀。《紅樓夢》大家都比較熟悉,文學作品;《鄉土中國》很多同學可能沒聽說過,這是一本社會學的學術著作。沒有老師指導,還真不容易讀。所以我來做個系列微課,幫助大家讀懂這本書,同時講一些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就講這兩個方面,不是我要求不高,是要考慮到學生目前的閱讀實際,沒時間呀。
  • 《鄉土中國》這本書應該怎樣讀?
    上一節課講了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一節課來說說這本書應該怎樣讀。一、閱讀目標既然說應該怎樣讀,那就得先說說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這樣才有「怎樣讀」的標準。概括來說,一個是讀懂,一個是掌握一般性的方法。
  • 蓮池大師:佛經不可不讀,否則就與無價之寶擦肩而過
    蓮池大師:佛經不可不讀,否則就與無價之寶擦肩而過「佛經不可不讀 」(摘自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原文】 予少時見前賢闢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於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虛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過目者。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又一類,雖讀之,不過採其辭,致以資談柄,助筆勢。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又一類,雖討論,雖講演,亦不過訓字銷文,爭新競高。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實踐者。可謂取其寶把玩之,賞鑑之,懷之,袖之而復棄之者也。雖然,一染識田,終成道種,是故佛經不可不讀。
  • 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活著》:人生低谷時,短短28個字告訴你真相
    餘華的《活著》是人生不可不讀的一部經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轟動,獲得了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第三屆世界文學"冰心文學獎"等眾多獎項。《活著》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人生低谷時,這28個字告訴你真相男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磨難的:從一個家財萬貫的富家子弟到一個一窮二白的幫工,再到被莫名被抓去炮火連天的前線,最後到親人一個個離去,只能與一頭老黃牛相伴終老。,在受盡命運的責難,卻依然心向陽,樂觀倔強的活著。
  • 20多歲的年輕人,一定要讀的9本書
    1自我認識本書看點:◎書中講述了主人公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合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戲劇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我為什麼要從頭看他呢?
  • 鍾南山進高考語文題,這本書記錄他的哪些故事?
    據媒體報導,今年全國Ⅲ卷高考語文題中,實用類閱讀材料為《對話〈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著名作家熊育群正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15萬字,記錄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今年新冠疫情中的果敢與擔當,也記錄了許多中國人的抗疫經歷。
  • 鍾南山進高考語文題 這本書記錄他的哪些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近日,「鍾南山進高考語文題」登上熱搜。據媒體報導,今年全國Ⅲ卷高考語文題中,實用類閱讀材料為《對話〈鍾南山:蒼生在上〉作者》。著名作家熊育群正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15萬字,記錄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今年新冠疫情中的果敢與擔當,也記錄了許多中國人的抗疫經歷。
  • 想了解日本的世界觀,知道日本對世界的看法,就一定要讀這本書
    日本對於外國人來說,一直是個有些神秘的國家,不止是西方國家,就連它的近鄰,也不敢說真正了解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這本書——《日本的世界觀》。《日本的世界觀》作者馬裡烏斯.詹森是哈佛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日本史、中日關係史專家,他對日本歷史的見解不會流於表面,也很少使用空泛的理論和深奧難懂的道理,所以,當你讀這本書時,不用擔心它過於艱深。
  • 鍾南山上了高考語文卷的背後,一本書這樣誕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膜拜一下高考語文出題組,這速度也太快了,我們花城出版社的書《鍾南山:蒼生在上》剛剛新鮮出爐,拿在手裡還熱乎的呢,居然就上了高考語文試卷!還是媒體來問我們才知道,從作者熊育群老師到編輯都一臉懵,完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花城出版社編輯麥小麥,前幾天發了一條朋友圈,難掩一本書被如此重視的興奮。
  • 人一生要讀的60本書
    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因為這本書,19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3全球通史斯塔夫裡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現代社會的《資治通鑑》,當代世界史編纂的新起點。
  • 書籍推薦——《平凡的世界》,一部不可不讀的路遙經典之作!
    那就是——《平凡的世界》,一部不可不讀的路遙大神的經典之作,《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後任《陝西文藝》編輯。
  • 繪本你讀對了嗎?看看這本書,了解這幾點很重要
    如果你也有究竟該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的疑問,不妨讀讀這本書,或許會有不少收穫。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給剛出生的孩子讀繪本他根本聽不懂。但書中寫到的一個小故事讓我改變了想法。一位媽媽給剛出生不到兩個月的寶寶讀繪本《三隻山羊嘎啦嘎啦》,寶寶能隨著媽媽「嘎吱嘎吱」的語調節奏蹬著兩隻小腳,而且他蹬小腳的頻率會伴隨著媽媽讀書的語調和書中的情節進展用力。原來,新生兒也能從繪本中「感知」歡樂和喜悅,這種歡樂源於媽媽的語言,給新生兒讀繪本是母子之間愉悅的情感交流。
  • 儒家有《四庫》佛家有《大藏經》,道家有《道藏》,11個不可不讀
    著名國學文化大師南懷瑾先生一直致力於繼承、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出《道藏》的十一個方面的「不可不讀」:舉凡《道藏》中所列諸經,汪洋淵博,只需剝去其宗教神話色彩的外衣,籍可由此了解東方古代文化思想中對於宇宙形而上之形成根源。此則凡研究東西方哲學與宗教之士,不得不讀。
  • 電子工程師闖蕩江湖,不可不讀的九本書
    電子學  作者:霍洛維茨  這本神作是哈佛大學教材,自面世以來已經被譯成多種語言。本書通過強調電子電路系統設計者所需的實用方法,即對電路的基本原理、經驗準則以及大量實用電路設計技巧的全面總結,側重探討了電子學及其電路的設計原理與應用。
  • 兩年讀了差不多200本書,這7本書讓我印象深刻
    記得那天讀了兩本書,一本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還有一本是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從那以後,我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手機裡、kindle裡面的電子書也越來越多。終於在時隔不知多久之後,讀書這件事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半的的時間裡,大概讀了有200本書。
  • 陪孩子讀好書 || 讀完這本書,你的孩子會感謝你!
    家庭教育書籍榜上的「黑馬」最近有一本書在家長圈火了起來,在各大讀書榜的排序也不斷上升。有家長說:「未來孩子一定會感謝自己讀了這本書的。——王怡蕊,澳大利亞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昆士蘭大學心理學博士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這並不意味著家長要少做,恰好相反,這要求家長和孩子合作,要多做並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
  • 你不可不知道的人性,你不能沒有的諒解
    直到讀到劉墉的一本書,《你的善良需要鋒芒》,我才揭開這個疑惑:因為,人,畢竟是人呀!你總是把自己的幻想強加到別人身上,在你單純的世界裡,你總認為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學生們喜歡你所以領導就必須要喜歡你,是警察,就應該是公正無私,保護大眾的……但是,事實是這樣嗎?很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