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該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2020-12-17 騰訊網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假如說話有藝術,聽話當然也有藝術。說話是創造,聽話是批評。說話目的在表現,聽話目的在了解與欣賞。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會聽說話,正好比古今多少詩人文人所鄙薄的批評家——自己不能創作,或者創作失敗,便搖身一變而為批評大師,恰像倒運的竊賊,改行做了捕快。英國十八世紀小詩人顯斯Shenstone說:失敗的詩人往往成為慍怒的批評家,正如劣酒能變好醋。可是這裡既無嚴肅的批判,又非尖刻的攻擊,只求了解與欣賞。若要比批評,只算浪漫派印象派的批評。

聽話包括三步:聽、了解與欣賞。聽話不像閱讀能自由選擇。話不投機,不能把對方兩片嘴唇當作書面一般拍的合上,把書推開了事。我們可以「聽而不聞」,效法對付囂張的厭物的辦法:「裝上排門,一無表示」,自己出神也好,入定也好不過這辦法有不便處,譬如搬是弄非的人,便可以根據「不否認便是默認」的原則,把排門後面的弱者加以利用。或者「不聽不聞」更妥當些。從前有一位教士訓兒子為人之道:「當了客人,不可以哼歌曲,不要彈指頭,不要腳尖拍地——這種行為表示不在意。」但是這種行為正不妨偶一借用,於是出其不意,把說話轉換一個方向。當然,聽話而要逞自己的脾氣,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藝術。可是我們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綿一般,能儘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養。因為聽話的時候,咱們的自我往往像接在盒裡的彈簧人兒(Jack in thebox),忽然會「哇」的探出頭來叫一聲「我受不了你」。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錘百鍊也是徒然。除非聽話的目的不為了解與欣賞,而另有作用。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臺勒爵士(Sir Henry Taylor)也是一位行政能員,他在談成功秘訣的「政治家」(The Statesman)一書中說:「不論『賽人』(Siren)的歌聲多麼悅耳,總不如傾聽的耳朵更能取悅『賽人』的心魂。」成功而得意的人大概早就發現了這個訣竅。並且還有許多「賽人」喜歡自居童話中的好女孩,一開口便有珍珠寶石紛紛亂滾。傾聽的耳朵來不及接受,得雙手高擎起盤子來收取——珍重地把文字的珠璣鑲嵌在筆記本裡,那麼「好女孩」一定還有更大的施與這種人的話並不必認真聽,不聽更好,只消凝神傾耳;也不需了解,只需擺出一副欣悅欽服的神態,便很足夠。假如已經聽見、了解,而生怕透露心中真情,不妨裝出一副笨木如豬的表情,「賽人」的心魂也不會過於苛求。

聽人說話,最好效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若要細加注釋,未免瑣細。不過,不求甚解,總該懂得大意。如果自己未得真諦,反一筆抹煞,認為一切說話都是吹牛拍馬撒謊造謠,那就忘卻了說話根本是藝術,並非柴米油鹽類的日用必需品。責怪人家說話不真實,等於責怪一篇小說不是構自事實,一幅圖畫不如照相準確。說話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體,一方面襯託顯露身上某幾個部分。我們絕不譴責衣服掩飾真情,歪曲事實。假如赤條條一絲不掛,反惹人駭怪了。難道了個人的自我比一個人的身體更多自然美?

誰都知道藝術品的真實並不指符合實事。亞利斯多德早說過:詩的真實不是史實。大概天生詩人比歷史家多。(詩人,我依照希臘字原義,指創造者。)而最普遍的創造是說話。夫子「述而不作」,又何嘗述而不作!不過我們糠戲聽故事或賞鑑其他藝術品,只求「詩的真實」(Poetic truth)。雖然明知是假,甘願信以為真。珂立支(Coleridge)所謂:「姑妄聽之」(Willing suspense ofdisbelief)。聽話的時候恰恰相反:「詩的真實」不能滿足我們,我們渴要知道的是事實。這種心清,恰和珂立支所說的相反,可叫做「寧可不信」(Un willing suspense of belief)。同時我們總借用亞利斯多德「必然與可能」(The inevitable and Probable)的原則來推定事實真相。

舉幾個簡單的例。假如一位女士嘆恨著說:唉,我這一頭頭髮真麻煩,恨不得天生是禿子。誰信以為真呢!依照「可能與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頭好頭髮。假如有人說:「某人拉我幫他忙,某機關又不肯放,真叫人為難。」他大概正在向某人鑽營,而某機關的位置在動搖,可能他鑽營尚未成功,認真在為難。假如某要人代表他負責的機關當眾闢謠,我們依照「必然與可能」的原則,恍然道:「哦!看來確有其事!」假如一個人過火的大吹大擂,他必定是對自己有所不足,很可能他把自己也哄騙在內,自己說過幾遍的話,便信以為真。

假如一個人當面稱諛,那更需違反心願,寧可不信。他當然在盡交際的責任,說對方期待的話。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假如一個人背後太熱心的稱讚一個無足稱讚的人,可能是最精巧的餡媚,準備拐幾個彎再送達那位被贊的人,比面諛更入耳洽心;也可能是上文那位教士訓兒子對付冤家的好辦法——過火的稱讚,能激起人家反感;也可能是借吹捧這人,來貶低那人。

聽話而如此逐句細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則無魚」了。我們很不必過分精明;雖然人人說話,能說話的人和其他藝術家一般罕有。辭令巧妙,只使我們欽慕「作者」的藝術,而拙劣的言詞,卻使我們喜愛了「作者」自己。

說話的藝術愈高,愈增強我們的「寧可不信」,使我們懷疑,甚至恐懼。笨拙的話,像亞當夏娃遮掩下身的幾片樹葉,只表示他們的自慚形穢,願在天使面前掩飾醜陋。譬如小孩子的虛偽,哄大人給東西吃,假意問一聲「這是什麼?可以吃麼?」使人失笑,卻也得人愛憐。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們不免同情憐憫,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費力。逢到笨拙的餡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實的罵人,往往只為表示自己如何賢德,並無多少惡意。

一個人行為高尚,品性偉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點偏得人愛。乖巧的人曾說:「你若要得人愛,少顯露你的美德,多顯露你的過失。」又說:「人情從不原諒一個無需原諒的人。」憑這點人情來體會聽說話時的心理,尤為合適。我們欽佩羨慕巧妙的言辭,而言詞笨拙的人,卻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喜愛。大概說話究竟是凡人的藝術,而說話的人是上帝的創造。

-E N D-

【 國際藝術大觀 】

楊絳:我們該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擊播放 GIF 0.0M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國際藝術大觀》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旗下品牌 】

收藏國際 ID:shoucanggj

藝術道 ID:yszdao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相關焦點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傾聽者 如何傾聽別人的說話,也非常重要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溝通都是雙向的,既有我們的表達,也有別人的表達。所以,如何傾聽別人的說話,也非常重要。就像《人性的弱點》一書作者,戴爾·卡耐基的名言所說:「要成為一個談話高手,那就要學會傾聽,鼓勵別人多談他自己的事。」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傾聽,總是不顧他人的感受,滔滔不絕地講自己的想法。那麼我們該如何學會傾聽呢?
  • 在學會說話之前,先學會認真傾聽
    會說話的人其實並不多,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話比較合適,可能都不是很清楚明白,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都要學著好好說話,不過在學會說話之前還是要先學會傾聽,只有學會了傾聽,才能說合適的話,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 孩子總是喜歡打斷別人說話,父母要如何引導他學會傾聽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上樂高課,這是他最喜歡的一節課。課上他非常興奮,總忍不住小嘴呱呱呱地說。老師在上面說,他在下面說。老師很為難,說了他好幾遍,告訴他老師說的時候他不要說。他有時候還是忍不住,課後老師跟我說了這事。我決定要好好引導一下他,畢竟學會傾聽也是一種禮貌,也是對說話人尊重的表現。
  • 孩子說「媽媽,跟你說話好累」———傾聽光靠耳朵可不行
    上周末,與我們家小姐姐一起逛街,一邊走一邊腦子裡在想事情,所以當她在跟我說些什麼的時候,我並沒有仔細聆聽,而是以「嗯、啊」的方式回答了她。我自己並沒有察覺到有什麼不對,可小姐姐生氣了。她說:媽媽,我跟你說話好累。每次,你要麼沒聽清楚就嗯啊嗯啊,要麼根本就沒在聽我說話。不禁駭然,我竟是這樣的?她感受到了不尊重,被敷衍,被忽視。
  • 楊瀾:學會說話前,請先學會傾聽
    溝通是雙向的,我們不該單純地向別人灌輸自己的思想。傾聽,方能認清事情的本質,減少衝突。它可以減少誤解,可以讓信息更清晰地被理解,並有助於減少說話者的挫折感。耐心聽別人說完話,是一個人頂級的修養。說話與傾聽,哪個更重要?松下幸之助說:"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 如何傾聽別人講話?做到這6點,溝通的情商就高一個層次:三維樹
    在職場,很多人只在意自己怎麼說話,很少去訓練自己怎麼傾聽別人說話。其實,在人際溝通中,會傾聽別人說話的人,才是真正的說話高手。因為把一個觀點說話明白,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但想要聽懂別人說話思維結構,你需要很強的耐心,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所以講,一個說話能力很強的人,也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當你能夠先傾聽別人,了解了別人的想法之後,再找到合適的機會去表現自己,這是一個成本最低,收效更高的溝通方式。因此,想要成為說話的高手,可以先從傾聽開始。
  • 說話技巧:傾聽是一種尊重和理解
        這個悲劇的發生,原因在於妻子沒有專心傾聽自己丈夫發自內心最真摯的傾訴。當這位死裡逃生的男子向妻子講述自己危險經歷時,他是希望妻子可以體會到自己的幸運和生命的珍貴,但妻子的敷衍讓他覺得自己的大難不死對妻子沒有任何意義,最終導致了他與妻子關係的破裂。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 這樣傾聽別人才願意說:讓人說話舒服,也是一種能力
    人際交往離不開談話,為此我們學習了很多關於說話、聊天的技巧,但常常忽略了在一場談話中,傾聽也是非常重要的。 與他人交談時,我們往往努力傾聽,實際上卻沒有能夠與對方產生共鳴。這並不是說是我們故意這樣,而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有心無力的,不知道該怎麼做。 學會適當的傾聽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取得更深刻的情感連結,讓對方覺得你是理解Ta的,這一點對創造有效而愉快的談話氛圍、提高對話質量極為重要。
  • 高情商,從好好說話開始
    01 好好說話的前提,是認真傾聽英國作家莫裡斯說過: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傾聽,是好好說話的開始。長者微笑著說,我並沒有做什麼,只是認真傾聽,你回去也可以試試,多聽別人說話。年輕人恍然大悟,原來傾聽的力量如此強大。自己平日裡只顧滔滔不絕,從沒用心聽過別人講話,所以導致別人也懶得聽自己說。
  • 孩子缺乏傾聽能力怎麼辦?培養耐心性格,讓寶寶懂得認真聽人說話
    傾聽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懂得聽人說話,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我們從聽父母說話,學會說話;聽老師講課,學會知識;聽別人講話,獲得信息。聽與說都是對孩子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其他同學與孩子說話時,沒聽一會兒又跑開去做別的事情,到最後同學也不怎麼想跟雅雅兒子相處。雅雅了解情況之後開始焦急,怎麼自己的孩子就是聽不進別人講話呢?為什麼孩子不聽人說話?
  • 心理丨《只需傾聽》:學會如何傾聽,是你能和大家有效溝通的秘密
    假如你試著去傾聽這個人,就滿足了他渴望別人對他有同理心的需求。唯有讓他感受到你理解他,溝通才能繼續。除此之外,對於每個人來說,出於自我保護、保全面子或者一些別的原因,人們都有可能在心裡築起一道厚厚的大門,通常這道大門對所有人都是緊閉的。作者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出,傾聽也是讓人們主動打開心門的唯一辦法。
  • 想跟別人聊得來,其實應該少說話
    今天通過這本《你都沒在聽》這本書,來一起了解下如何增加溝通能力,學習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事情。你討厭說話說到一半被人打斷嗎?一兩次還好,但如果是一直被人打斷,應該大多數人都會很火。但你是否有觀察過自己是不是也有耐心聽一個人說話。我猜你應該也打斷過別人說話。
  • 楊絳:越是難熬的時候,人越要體面
    楊絳出身書香世家,說話總是慢條斯理,溫文爾雅,面對再多的苦難,從沒有一句惡言。 她也只是說了一句:「你爸爸也是我們一樣的人。」 特殊時期,別人叫他檢舉揭發別人,說別人的壞話,這樣才能明哲保身。 但是那十年,她沒說過別人一句不是。 比起罵人,她寧可挨罵。
  • 不懂傾聽,無法談愛:用心傾聽的父母,竟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好處
    有時 還需要我們付出努力,比如,放下偏見,調整好心理狀態,及時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愛一個人,雖然關注TA,是發自內心的,但也是需要努力的,即努力去關注。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聽別人說話,可多數人卻不懂得如何傾聽。有位心理諮詢師說:學校教育學生學習各類科目耗費的時間,與學生長大後運用這些知識的機會,可能恰恰成反比。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說:在學校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在傳授知識,在教孩子如何閱讀、如何解題,教他們說話的時間卻少得可憐,而且幾乎根本不會教孩子如何去傾聽。
  • 楊絳:別去窺望人家的窗簾
    楊絳:別去窺望人家的窗簾 2020-03-05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英語美文朗讀《說話的人很多,傾聽的人很少》
    這是因為我們天生就是要去傾聽的而不光是去說People talk too much. Everybody wantsothers to listen to them but forget to listen to others.
  • 教孩子學會傾聽,比教孩子如何表達更重要
    我們總是很羨慕那些會說話的人。其實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兒子是如何做到能感知到我內心的不快樂,並且能表達出來的?其實就是得益於我平時對他做到了足夠的「傾聽」。我相信每次我傾聽到他內心的聲音後,他的情緒會像我一樣有所轉變,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媽媽支持,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別人。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粗暴制止孩子說話,會使他產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心理,進而委屈沮喪,導致對父母進行報復——故意不聽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我們如何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 心 理特點, 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呢下面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小學數學課 堂教學 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傾 聽能力 。一、 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小學生好動的天性使得他們不懂如何傾聽, 因此, 教師有必 要適當地引導學生如何去傾聽, 培養他們的傾聽意識。
  • 為什麼別人不能聽我們好好說話?內向者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溝通優勢
    內向的人的困惑是,「為什麼別人不能聽我們好好說話?」▌牛瑞華《內向心理學》【德】西爾維婭·洛肯 著 王榮輝 譯 北京日報出版社儘管,「內向」和「外向」這兩個概念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樣子(1921年心理學家榮格第一次提出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類型),但這兩種性格特質自古就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