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北京甩出了一個重磅炸彈,西城區教育委員會發布《關於西城區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西城區將實行「多校劃片」入學:
自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
什麼叫「多校劃分」?簡而言之就是你買的房子會對應多個學校,你買的「學區房」也無法保證你的孩子上你期待的學校,學區房不再與優質的教育掛鈎。
最近陸陸續續也有一些城市公布了同樣的政策,很多家長開始焦慮,以後孩子上學怎麼辦,怎樣才能進好學校。
確實,好學校的師資以及教育質量會好一點,但是,真正好的學區房並不在外面,就在你家裡。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這句話不是網絡雞湯語,這是一本書的名字;這也不是一本雞湯書,而是四個孩子都考上競爭激烈的東大理科三科的媽媽寫的經驗總結。
《最好的學區房一定是你家的書房》是日本全職媽媽佐藤亮子的作品,這本書是她在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嘗試的經驗匯總,她在書中重點介紹了如何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如何考入理想的大學,以及從孩子出生之後,一直到高考,每一階段的學習重點分別是什麼。
如果把一個孩子送進大學,可能是幸運;把兩個孩子送進大學,是巧合;把四個孩子都送進大學,而且是競爭激烈、相當於中國北大的日本東大,就是實力了!這樣的經驗必須值得學習。
那麼這個全職媽媽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覺得有三個點值得借鑑。
佐藤亮子非常注重孩子的閱讀。她的幼兒教育是從閱讀開始。
我的方針是在三歲前要給孩子讀一萬本繪本,唱一萬遍歌謠。
之所以選擇一萬本,是因為佐藤亮子認為一萬這個數字有著特殊的意義,無論什麼領域,只要腳踏實地積累一萬次學習和經驗,都能夠實現飛躍性成長,取得卓越的成績。
這裡的一萬本並不是指一萬本不同的書,同一本書讀幾遍就算幾本。這一萬遍也不是誇張的說法,而是每次閱讀時實實在在的記錄,是真正的「一萬」。
作者認為,在孩子小時候,繪本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目。聽媽媽讀繪本,不僅有益於培養孩子對語言的感受能力,鍛鍊語文閱讀理解學習能力,而且能夠豐富孩子的內心情感,加深孩子們的思考,更能夠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
大部分孩子小時候都喜歡一個故事聽很多遍,有的媽媽讀的多了會覺得厭煩,甚至會拒絕給孩子讀,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希望反覆聽到的故事,一定是對他的心靈有滋養的故事,一定是有助於他成長的。所以,正如佐藤亮子女士說的「請家長一定不要厭煩,一定要按孩子的願望讀給他聽」。
讀繪本的時候,不要根據孩子的性別孩子為孩子篩選圖書,各種各樣的只要是優質的繪本,都可以讀給孩子聽。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就會慢慢發現孩子的喜好。
這一點特別重要。
現在很多家長忙於工作,孩子都給老人帶,只有下班時間可以陪孩子,有的還會被手機幹擾。也有一些全職媽媽,會專門辭職在家帶孩子。但是一般情況下,只是在孩子小時候傾注較多的心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獨立性的增加,對孩子的關注會越來越少。
等到孩子上學後,對孩子的成績關注會比較多,但是對於孩子學習過程的關注卻比較少。佐藤亮子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特別值得學習。
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就能完全搞定的事,孩子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希望有人能在身邊關心和幫助自己。
為了全身心陪孩子成長,佐藤亮子從一名英語老師變成了一名全職媽媽,但是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媽媽做到了。
讓我覺得特別受到觸動的是,她在一些小細節方面的做法。
佐藤家一共4個孩子,對於孩子們都喜歡的書,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買書買一套就夠了,可以輪流看,或者媽媽講,孩子們聽,但是佐藤亮子卻把同樣書買5冊,人手一冊,只為了孩子的閱讀體驗更好;買習題冊,同樣的買兩冊,跟著孩子同步一起做;時刻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成為孩子的後盾。
另外有一個比較值得學習的點:孩子永遠比家務重要。
看到這句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本來就這樣」,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當媽媽有很多家務需要做,孩子卻希望媽媽陪的時候,媽媽們往往會說「等一會,媽媽做完xx就來,你先自己玩一會」。但是佐藤亮子是真正做到這一點——只有等孩子的事情忙完了,她才會去做家務。
全身心的陪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家長以孩子的成長為首要任務,全身心的投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作為家長,你真正接納孩子了嗎?你有沒有以你的標準去改變孩子呢?
養育了四個孩子,我發現人們天生的性格通常一輩子都不會改變。所以我也明白了刻意改變孩子的天性只會徒勞這個道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所有試圖以自己的標準改變孩子的行為最後都會以失敗告終。作為家長,需要做的不是改變孩子,而是百分百接納孩子的個性,並且努力幫助他發揮個性優勢,做到揚長避短。
做到真正接納孩子,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不比較。
很多父母的嘴裡經常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在被比較中長大的。佐藤亮子認為,父母不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如果自己本身就有多子女的,也不要在孩子之間進行比較。
父母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初衷可能是為了激勵孩子更努力,做到更好,但是對於被比較的孩子來說,卻意味著被批評,被否定。在被比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也會擺脫不了與人比較習慣,會一直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無法肯定自己,甚至可能一輩子都不快樂。
接納孩子,不僅要做到不比較,還要能夠看到孩子的優點,並且通過事實,告訴孩子他具有的優點,並且幫助孩子放大優點,增強自信,做到更好。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學區房能夠解決的,優秀的孩子都出自於父母用心的陪伴和教育。
如果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父母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重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