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座魅力之城,潮州話、潮劇、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繡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還有潮州腸粉、牛肉丸、粿條、春餅......額,不好意思跑題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潮州工夫茶。
常聽人們說,潮汕地區人家幾乎家家都擺設一套功夫茶具,只要一有空,潮汕人就很自然地泡上一壺茶,和家人談笑風生,度過閒暇時光。
剛開始我有些訝異他們對茶的痴迷程度,當我得知潮汕的同學會備一套茶具在宿舍,而「有空來喝茶」則是他們談話中說得的一句話的時候,這我才意識到,茶在潮州,像是米一樣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整個潮州就是個大茶館,處處都是特色,那麼在哪兒最能代表潮州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街串巷,爬山涉水,努力地在潮州尋找一處這樣地方,想在那擺上一道「最潮州」的工夫茶席,接著我們發現了6個寶藏地點,一起來看看究竟是哪六席?
湘子橋
第一席設在湘子橋,是因為它的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讓人心生敬仰。
當然啦,也是由於這裡清晨至夜幕降臨的景色,依舊壯麗迷人。
儘管湘子橋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並且經過多次重修,但現在依然有昔日的模樣。
當暮色四起,湘子橋河岸就擺起了海鮮大排檔,本地人常常會拖家帶口、呼朋喚友地來這裡選一張最簡單的桌子坐下,看夕陽落下來。
然後慢慢看著湘子橋四周的亮起燈來,這樣的愜意閒暇,得來尤為簡單,但快樂也來得那麼簡單。
過去,清晨晨霧未散,湘子橋上便是「人語亂魚床」。
哪怕是現在,橋上的茶亭、商店也依舊和潮州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潮州人依然喜歡在橋上和兩岸散步,坐在大排檔裡叫一個牛肉丸火鍋。
哪怕壺裡是最普通不過的茶葉,也能以美好的一天收尾。
城牆
沿著湘子橋往回走,便是潮州的古城牆了。
潮州的城樓攜著點點舊時老潮州的記憶,即使濱江大道上車來車往,也還容許人在此做一場舊夢。
如今的城牆已經不是宋代的低矮土城了,經過幾次重建,城牆已經延綿八裡了。
慢步登上城牆,一邊是現代化的濱江大道和緩緩韓江,另一面則是騎樓老城,牌坊街上的小吃小鋪。
城牆頂上寬闊平坦,野草成片成片地長,倒也有幾分古典意趣。
天氣好的時候,潮州人在城牆上慢跑,或帶本書坐在城垛上看,或帶上野餐布和食物,來一場城牆上的野餐。
潮州人總是會享受的,他們的生活節奏跟韓江水流一樣緩慢,揣摩著生活裡的細小樂趣,把日子過得自在。
在這裡一杯接著一杯茶喝下去肚,茶漬染了朱泥壺,也沾滿了茶香。
一晃,兒時在這裡奔跑的孩兒,今日已經長大了。
開元寺
下一站是開元寺,在潮州,信仰是多元化的,處處可見香火,家家擺放各種神龕和神櫝。
有了敬畏,平日裡喝茶,潮州人也會格外遵從傳統規矩,從主泡的身份、拿茶的次序、喝茶的動作,舉手投足間都有講究。
從城牆下來進到開元寺,香火鼎盛,人滿為患。
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避開進香人群就能走進藏經樓,小庭院裡古木參天而起,石階上青苔染綠,隱隱傳來誦經的聲音,讓人的心一下子就在紅牆上安靜下來。
一堵紅牆之外就是舊城的芸芸眾生,各種小店鋪小營生店比鄰。
一棵菩提樹長勢有些高,落下葉子飄在牆內的古剎地面,同時也落在了牆外的柏油馬路上。
此時,老和尚在開元寺裡泡茶,紅牆之外賣鼠殼粿的老陳也開始燙杯,一片葉子就這樣見了眾生。
己略黃公祠
走過開元寺,沿著那些還有著木製八卦門的騎樓下人家,就來到了己略黃公祠。
這裡是國家級的重點保護單位,從遺留下來的痕跡也能想像當時宗族的勢力和繁盛。
在幾略黃公祠,抬頭便見「潮州木雕第一絕」的木雕作品,尺牘之間圓雕、沉雕、浮雕、鏤空雕數種技法齊發,看張羽煮海,看水漫金山,一段段故事和時空層疊體現,精巧之餘又露了樸拙大氣,用喝完一泡茶再煮一壺水的工夫還不能夠看完全部。
罷了,古人這番雕刻的工夫,邊品茗邊欣賞也是極好。
西湖
離開舊城往西湖走去,在這個本來就閒適的城市裡,西湖反倒呈現某種明媚精神。
湖面倒映的除了堤岸綠樹以外,更有周邊的霓虹樓影。
最著名的處女泉據說是潮州泡茶最好的水,當然也不過是一說。倒是現在在處女泉旁邊設了茶座,水色瀲灩之下,心情舒暢,杯裡的茶也會好喝幾分。
雖在潮州,喝茶規矩多,講究也多,但他們不追求高、雅、清、幽等這樣格調的喝茶空間,喝茶之風常以樸實為主,就連這處女泉邊的茶座也格外質樸,或許也是因為潮汕人從容自在的喝茶態度,地方喝茶之風大大盛行。
叫水坑
若要在潮州找個最雅的喝茶去處,很多都推薦你去「叫水坑」。
叫水坑是個村莊的名字,名字的意思是「水聲響」,這裡擁有潮州保存得最好的原始森林。
上山的路徑是水道,小溪水流並不大,兩旁的大石上長滿青苔和菌種。鳥鳴聲時而響起,路旁還有些還生的野果,沿著竹林和茶園往村子西北走,有三條縱向平行的小溪,溪水從四壁上飛瀉而下,形成了瀑布。
於是就效仿了古人,帶了各色玩意,擇一塊大石坐下,烹水泡茶聽水響,心無旁騖,在這裡腦海拋去了一切不快,只留我與茶在,聽聽自然溪水聲,倒也是雅致了。
這我們一路上喝了一道又一道的鳳凰單叢,記憶力不止是白玉令在滾水裡譁啦譁啦翻滾的聲音,還有我們走街串巷遇到的每一張面孔,沿途路過的風景人文,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都無不體現這座城市的地方特色。
而潮州人素來懂得粗料精做,作為工夫,包括工夫茶之所以配上工夫二字,也帶足了潮州人的講究。
炭要用烏欖的核方才無煙雅致;小風爐要距離主人7步之遙水溫取到席上才剛好適用;朱泥壺要薄如紙,連若深杯也得玉一樣光潔;砂銚的蓋子在水滾的時候要懂得噗噗噗地跳......
而這些器具在潮州人的講究之下,也變得格外有韻味。
風爐、朱泥壺、杯子、砂銚等器具在幾經變革後,至今仍保留在茶桌上,是成就了一盞盞好茶,是成全了飲一杯工夫茶的怡悅心性,也是不負一心只想泡出好茶的人。
▽點擊下方購買潮州茶具▽
作者 | 茶道君
資料來源 | 《茶源地理 · 潮州》
圖片來源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