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內在小孩的一封信:把你丟在了童年,我很抱歉

2020-09-04 米長空的樹洞


我還是很肯定我的能力,但是不太相信未來。
初中以後,我的父母處理不好他們的問題,沒有足夠好的工作,偏偏又渴望更好的生活,所以壓力很大而且不太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父母兩個都很情緒化,平常也不和我溝通,拒絕交流,對我很嚴格,要求很多,但不會考慮我的感受,打罵比較經常,不會安慰孩子,對孩子管教嚴格限制她卻又不照顧她的心情。

我原本開朗的性格就積壓了很多壓力,無法釋放,高中過的很壓抑,因為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的性格又不是會和好友分享壓力,所以我常常覺得無人理解。而且自我感受很糟糕。我常常看到別人長久親密的關係就會羨慕,看到相應的情節會立刻流眼淚,後來大學發揮失常,去了普通一本,最後的稻草崩塌,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父母心情不好時候特別容易對我發火,一點點小事。最後說是我太氣人。如果我反抗,會問題更嚴重,他們更生氣,會打我。
現在,我大學,我沒辦法自如的表達自己,擔心自己的表現,我非常想擁有一段親密關係,就是知己那種,渴望有人了解我〔不是對象〕我沒有什麼社會支持體系,沒有什麼這方面建立的經驗。



米長空:

代你給內在小孩的一封信:

很高興能用這種方式,給內心的你說幾句話。

不知從何時起,我好像斷了與你的聯繫。我已經步入大學了,但卻把你留在了初中。算算已經有四、五年了。

你渴望跟父母說說心裡話,希望他們能看到你有多在意他們,但沒能如願,他們做著能力之外的夢,你也做著與期望不實的幻想。

漸漸的你變得虛弱了,變得乾癟,變得沒有信心了,你不願再面對這個世界,於是你留在了童年,只留我一副軀殼尚在煙火濃烈的人世間。

我太久感覺不到你的存在,像是靈魂被抽離了,直到上次看到別人的親密無間,我哭了。我知道是你在哭,哭我沒有照顧好你,留你一個人孤獨。

的確,小時候的我沒有力量保護你,但現在我最想照顧的人是你,誰都沒有你重要,我要做那個張開雙手接住你的人,代替父母的角色,做你的守護者,不管你活成什麼模樣,我會永遠盼著你回家。

你要來,我會扒在窗邊盼望;你在這,我會陪著你不拋棄;你要走,我會祝福你盡情的活出自己。

要知道,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


米長空的樹洞歡迎傾訴,徵集投稿——給內在小孩寫封信。

分享傾訴你的故事,我幫你用對話的方式,給內心住著的小孩寫封回信,希望能傳達出溫暖治癒的作用。(長期有效)

相關焦點

  • 給內在小孩的一封信:把你丟在了童年,我很抱歉
    米長空:代你給內在小孩的一封信:很高興能用這種方式,給內心的你說幾句話。不知從何時起,我好像斷了與你的聯繫。我已經步入大學了,但卻把你留在了初中。算算已經有四、五年了。你渴望跟父母說說心裡話,希望他們能看到你有多在意他們,但沒能如願,他們做著能力之外的夢,你也做著與期望不實的幻想。漸漸的你變得虛弱了,變得乾癟,變得沒有信心了,你不願再面對這個世界,於是你留在了童年,只留我一副軀殼尚在煙火濃烈的人世間。
  •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遇見童年的自己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遇見童年的自己【基本信息】作者:一行禪師譯者:汪橋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6月1日ISBN: 9787807659310【內容簡介】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經歷?
  • 童年親職化:被迫「懂事」的人,別忘了安撫你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有趣的部分通常是親職化中被破壞的部分。這部分「內在小孩」想要獲得由衷的樂趣,遠離內疚和焦慮。 2 如何與「內在小孩」聯結? 接納「內在小孩」,去了解它,並認真對待這部分,認識到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就在那裡。 2.了解「內在小孩」的需求。 許多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他們的需求不重要,或者為了生存,他們要壓制這些需求。
  • 《童年之謎》,記憶中的「羅生門」是內在小孩的呼喊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榮格在1940年首次出版了《兒童原型心理學》,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兒童原型。這個「內在小孩」其實就是童年時的自己。我們都以為童年的經歷都已被忘記,其實這些傷害都被隱藏於潛意識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一生。內在小孩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冷漠型:表現為用冷漠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溝通與交流。狂怒型:情緒較為狂躁。
  • 控制不住情緒,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 安全舒適的時候,我們成人化的一面會掩蓋住內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情緒,用「孩子氣」的方式應對一切。 吉姐童年因父母的高壓管教受過傷,成年後的她一旦受到否定,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面對父母質疑的時刻,戰戰兢兢,因而經常陷入自我厭棄,走不出來。
  • 《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內容簡介 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善待自己」「原諒自己」「對自己好點」「這不是你的錯」。
  •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的講,內在小孩就是你自己,他是另一個自己,他是一個一直被你忽略的自己,他還是一個受傷的自己,他被你關入內心最深處,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你一直在逃避他,遠離他,當他不存在,甚至於恐懼他,討厭他,總之,不願意接受他。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引發爭吵,每次爭吵以後又開始自我悔恨、陷入被拋棄的恐慌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 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原來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 年幼時,因為心靈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安全舒適的時候,我們成人化的一面會掩蓋住內在小孩。
  •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給受到校園霸凌你的一封信:你的童年我沒守護好,我很抱歉
    當孩子向父母求助時,有多少父母回答:「為什麼人們只會欺負你?」 「我們應該對他人友善」,「請勿冒犯他人」等。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封信:很高興能以這種方式給童年的你說上幾句話不知道多久之前我好像已經把你落在角落——落在童年的黑暗角落,你在那默不作聲,像個受到驚嚇的兔子蜷縮著。我和你斷了聯繫,雖然現在的我已經畢業在一家傳媒公司從事新媒體運營方面的工作,但你還是停留在高中,你就像不願意找我一樣永遠地待在那兒。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內在小孩」療愈,坑你沒商量
    這樣你和這個小孩對話,這裡面又產生了隱喻,什麼隱喻呢?似乎你的心裏面有一個小孩兒,這個小孩好像沒長大。在很多心理諮詢師在的過程中,借用這一點,開始給來訪者進行暗示,比如說你的心裏面藏著一個內在的小孩,你先給這個內在小孩寫一封信。
  •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
    我一直在你左右,伴你朝向更好的生活
  • 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你想向前,它要向後;你想挑戰自己,它要畏懼退縮;你想心平氣和,它要哭鬧崩潰。你責怪它不成熟,它卻哭得更兇了。其實,這些內心的糾結、掙扎都是你內心的小孩在作祟,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看到和疼愛。
  • 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療愈童年創傷的4個步驟
    下面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幫助你療愈你的童年創傷,活出自己全新的生命!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層面,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其實,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以下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就像一扇療愈童年創傷的大門:打開那扇門,看見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 如何修復你的內在小孩
    NLP導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在小孩,他有可能是你童年經歷的創傷,有可能是你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對不起」儘管只有三個字,傳遞的信息卻是:你沒有那麼糟糕,我誤解了你,甚至傷害了你,我有不對的地方,我承認我的錯誤,並向你真誠地道歉。每個家長曾經也都是個孩子,回首自己的童年,是否也被自己的家長誤解?被誤解時是否也曾渴望家長跟自己道歉?
  • 其實這是你的「內在小孩」在作怪
    其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表面看年輕女性更喜歡大叔型男性,其實質是她們的「內在小孩」在作怪。這裡的「內在小孩」指的就是這些女性潛意識裡想要彌補自己童年缺失的父愛,那個童年時候的自己就是她們心裡的「內在小孩」。
  •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拋開內在小孩才是幸福的開始
    為什麼伴侶無意中說的話,會讓你莫名暴怒?為什麼伴侶經常出差, 你卻感覺被他拋棄了? 為什麼你控制不住地挑剔伴侶的毛病......01: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那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為, 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著形象、情緒、情感、情緒的人格。
  • 看見受傷的內在小孩
    文|金尚想像一下一個小孩的內在,獲取一下一個恐懼和恐慌的小孩的能量,讓自己完完全全地進入到你的內在空間,你現在就是那個受傷的小孩………….第一天上學的時候,我無可名狀的感到恐懼和害怕,像是被丟在了一個孤島上,我開始不依不饒地哭鬧。第二天,我仍然感受到被拋棄的恐懼和害怕,依舊哭鬧不休。第三天,我還是很恐懼和害怕,但不會哭那麼厲害了。第四天,我雖然很害怕,但我不哭了。
  • 【愛情學院 周三的約定 第165期】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後,當它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它就會一直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內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它會霸佔你的大腦:讓你思維不清晰,容易情緒化。她受傷的內在小孩總是會發出聲音:你這樣是不好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什麼都做不好··· 每當她遇到批評或建議時,即使對方完全沒有惡意,她都會為此沮喪很久。如我的前同事B,小時候總被父母要求考前三名,如果做不到就會被懲罰甚至挨打,成年後的他雖然遠離了父母,但是因為父母的影響他心中一直有一個苛刻的內在審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