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行政訴訟中關於評估費用的分擔問題

2021-01-08 騰訊網

裁判要點

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訴訟過程中因評估等發生的依法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費用,人民法院依據誰主張、誰負擔的原則,決定由當事人直接支付給有關機構或者單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根據該辦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願承擔的除外。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

對於原告(行政相對人)主張的財產價值,在法院通過搖號委託的評估機構均不予評估,且被告(行政機關)未提供評估鑑定機構的情況下,法院可根據原告提供的評估鑑定機構進行委託評估,並參照《訴訟費用交納辦法》關於訴訟費用負擔的相關規定,根據判決結果來確定評估費用的負擔。

但法院不能將評估費用的負擔作為單獨判項。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行申236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瀋陽市慧友觀賞魚養殖場。住所地: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白塔堡鎮下深溝村。

投資人:張慧,該養殖場經理。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人民政府。住所地: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世紀路13號。

法定代表人:閆佔峰,該區人民政府區長。

再審申請人瀋陽市慧友觀賞魚養殖場(以下簡稱慧友養殖場)因訴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渾南區政府)履行徵收補償職責一案,不服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遼行終617號行政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由審判員梁鳳雲、審判員張豔、審判員張劍參加的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慧友養殖場申請再審稱:行政審判應當在個案中一併實質化解行政爭議,解決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損失。本案是由被申請人作出的行政徵收行為引發的行政爭議,生效判決此節認定正確。但是生效判決將申請人受到的建築物、不可移動構築物損失與可移動構築物和觀賞魚損失進行割裂是錯誤的。申請人未在強拆行為發生後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是因為強拆發生後,政府同意對申請人的房屋、構築物以及觀賞魚進行補償,且一直在與張慧協商相關補償事宜,在當時雙方對於是否應當補償以及補償的範圍是沒有爭議的。一、二審的裁判觀點認為可移動構築物和觀賞魚屬於行政賠償訴訟中應當解決的事項。該認定事實上損害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二審法院對於評估費用的分擔不合理,評估費用應由被申請人承擔。故請求:撤銷二審判決,對本案提審並直接改判由被申請人按照評估報告中的評估結論向申請人支付補償款人民幣15,888,458元,判令本案的案件受理費和評估費由被申請人承擔。

本院經審查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本案中,慧友養殖場的訴訟請求系要求渾南區政府履行補償職責。一審法院認為渾南區政府對慧友養殖場履行徵收補償職責的徵收補償範圍限於房屋構築物及地上附著物中不可移動部分,對因強制拆除行為導致可移動物品及觀賞魚造成的損失均屬於國家賠償的範圍,不是本案的審理範圍,並無不當。慧友養殖場認為應當在本案中一併審理可移動構築物和觀賞魚損失的主張沒有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關於評估費用的負擔問題。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訴訟過程中因評估等發生的依法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費用,人民法院依據誰主張、誰負擔的原則,決定由當事人直接支付給有關機構或者單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根據該辦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願承擔的除外。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根據本案業已查明的事實,在一審法院通過搖號委託的兩家評估機構均不予評估,且渾南區政府未提供評估鑑定機構的情況下,慧友養殖場向一審法院申請委託永安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其被拆除的地上物、固定設施及觀賞魚進行評估,一審法院依慧友養殖場申請委託永安資產評估有限公司進行評估,屬於司法評估,二審法院參照《訴訟費用交納辦法》關於訴訟費用負擔的相關規定,根據判決結果來確定評估費用的負擔,並無不當。但二審法院將評估費用的負擔作為單獨判項不當,本院予以指出。慧友養殖場的再審請求及理由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慧友養殖場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之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再審申請人瀋陽市慧友觀賞魚養殖場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梁鳳雲

審判員  張 豔

審判員  張 劍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八日

書記員  凌白羽

來源:魯法行談

【免責聲明】:「北京再審」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

李啟來,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建設工程與房地產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ENR)/《建築時報》2015最值得推薦的中國工程法律60位專業律師,(ENR)/《建築時報》2017最值得推薦的中國工程法律60位專業律師。 微號:li_1649

相關焦點

  • 最高法院判例:行政訴訟中關於評估費用的負擔
    【裁判要旨】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訴訟過程中因評估等發生的依法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費用,人民法院依據誰主張、誰負擔的原則,決定由當事人直接支付給有關機構或者單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根據該辦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訴訟費用由敗訴方負擔,勝訴方自願承擔的除外。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當事人各自負擔的訴訟費用數額。
  • 最高法判例:對違法佔地及損失賠償問題的處理
    相關案例:最高法判例:未批先徵行為不宜撤銷怎麼判最高法判例:違法佔地行為的行政賠償標準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違法佔地期間造成的損失如何計算☑ 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9)最高法行申10722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青島重型工具機有限公司,住所地山東省青島市即墨通濟新區閆家嶺村。
  • 行政訴訟中,關於房屋徵收部門作為被告的情形
    【最高法院判例】行政訴訟中,關於房屋徵收部門作為被告的情形裁判精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行訴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過程中作出行政行為,被徵收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房屋徵收部門為被告。
  • 章劍生||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中「利害關係」的判斷結構
    本文基於「劉廣明案」的裁判理由,試圖整理出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中「利害關係」的判斷結構,分析「利害關係」判斷過程所關涉的問題。同時,通過對最高人民法院近幾年相關判例的整理,提煉出若干中國式的法經驗,旨在進一步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在「劉廣明案」中提出的「利害關係」的判斷結構。筆者認為,中國行政法學整體上屬於「繼受性」法學理論體系,故特別要警惕「跟班式」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
  • 【法視界】最高法判例:籠統請求確認土地或房屋徵收行為違法,屬於...
    關於呂春生所稱村委會給予的補償太低問題,不屬於本案審查範圍。綜上,呂春生的訴訟請求確實不明確具體,不符合起訴條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之規定,裁定如下:維持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豫行終2957號行政裁定。
  • 最高法判例:行政賠償評估時間的選擇應當有利於賠償權利人
    一、案件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9)最高法行賠申360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冠強公司請求再審法院依法撤銷原審賠償判決中所確認的賠償數額,改判共同賠償其經濟損失2494528元,判決對遺漏的投資價值從違法強拆之日到判決賠償之日,如苗木生長增值、停產損失等價值進行賠償,或者按照同期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定期利息進行賠償,判令賠償其單方委託的評估費用7400元。再審申請人的苗木損失是本案的最大爭議。
  • 最高法判例:行政訴訟請求是否明確的判斷與處理
    【裁判主旨】行政訴訟請求明確係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之一。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請求是否明確的判斷依據主要有二:一是訴訟請求指向的行政行為(包含不作為行為)是否具體;二是對人民法院提出的裁判要求是否符合現行裁判類型和方式。
  • 拆遷最高法判例:行政賠償評估時間的選擇應當有利於賠償權利人
    案件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9)最高法行賠申360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福清市冠強園林花卉有限公司。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福建省福清市人民政府。住所地:福建省福清市一拂街114號。
  • 主觀公權利被侵害後才具有行政法上的利害關係|最高法院判例
    依照當時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需要特別釋明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三條所規定的
  • 最高法判例:破產企業債權人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判定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破產企業應由管理人代表其參加訴訟,破產企業的債權人通過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監督管理人的工作。當事人作為破產企業的部分債權人,如認為被訴行政批覆行為對其債權實現有不利影響,也應當在破產程序中予以解決,而不能以自己的名義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 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在作出補償決定時能否一併解決強拆造成的損失賠償問題
    如果歐永章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複議或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規定的期限內不搬遷的,作出征收決定的政府才能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本案中,百色市政府沒有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對歐永章的房屋進行評估,便做出了房屋徵收補償決定書,且該決定書沒有進行公告。隨後百色市政府在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的法定期限內,由右江區政府和百東新區管理委員會組織人員對房屋進行拆除。
  • 最高法院判例:對信訪結果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服信訪工作機構依據<信訪條例>處理信訪事項的行為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復函》(〔2005〕行立他字第4號)的規定,信訪事項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案件編號】(2017)最高法行申8350號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提醒各位朋友們:
  • 最高法等三部門:因疫情造成遊客滯留 增加返程費用經營者與遊客分擔
    北京商報訊(記者 蔣夢惟)7月29日,最高法發布了其與司法部、文旅部共同發出的《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文。《通知》提出,要妥善處理安全措施和安置費用的負擔。因疫情影響旅遊者人身安全,旅遊經營者應當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因此支出的費用,由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分擔。
  • 最高法判例:行政協議約定的解決賠償的訴訟類型問題
    一、二審法院應當根據合同法和協議約定並結合相對人的訴訟請求,依法確定其在締約、履約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損失、為履行合同而產生的各項費用、已付金錢的利息損失以及其他合法損失等;同時參照《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八條第一款、《行政協議解釋》第二十七條、《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一十條等規定,根據雙方過錯確定具體的責任分擔,以保障行政協議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而不應要求相對人另行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行政協議糾紛
  • 最高法判例:評估報告的作出時間和入戶查勘程序
    ☑ 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12034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曹江濤,男,1965年8月30日出生,漢族,住河南省鄭州市。本案中,中原區政府中原政徵補〔2019〕1號房屋徵收補償決定僅針對曹江濤房屋建築結構予以調查,遺漏地下室損失補償部分,並將裝飾裝修損失、室內配套設施拆裝費用另行補償,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評估機構以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為評估時點,符合《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之規定。
  • 法國行政法判例對法規範的影響:創造、解釋抑或破壞?[1]
    與行政法一樣,行政訴訟法的每個章節也都是由最高行政法院鍛造而成:如果我們將民事訴訟法視為「教授法」[5],行政訴訟法就是「法官法」[6]。這雖不意味著成文法(特別是法律)在行政法中完全缺席,但長期以來成文法並未調整行政法的主體部分,而只是對個別的特殊情況進行規範。可見,行政法的判例法屬性源於它的結構,在該結構中「一般法由判例創造,立法僅制定特殊法」[7]。
  • 高法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高法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李國光說證據規定體現了依法保護弱者追求實質上法律平等的精神
  • 對建立中國特色判例制度若干問題的思考
    [7]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創刊,其開闢專欄刊登各種典型案例,截至2004年底《公報》已頒布499個案例,範圍涵蓋刑事、民事、行政訴訟、執行和國家賠償等各個方面。[8]這些案例雖然大多數不是最高法院直接審理的,但一般都是最高法院從各級法院生效判決中精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
  • 最高法判例:政府行使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人職能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 裁判要點 國有企業資產屬於全民所有,由各級人民政府履行國有資產所有權人的職能,政府行使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人職能的民事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行申4513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龍光明,男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錢愛平,男
  • 最高法判例:對收回小區業主共有土地使用權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
    本院於2019年12月26日作出(2019)最高法行申9577號行政裁定,提審本案,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因案涉土地被收回,其認為自己在共有土地上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有權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