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一、北京城的變遷過程
北京城的變遷過程大致為:從先秦的薊城開始,到漢唐的幽州,再到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直至今天的首都北京。
(中間的紅線為現在的長安街)
(一)遼南京、金中都
如上圖左下部分所示,藍色圈部分是遼南京的大致範圍。淺綠色虛線是金中都的範圍。我們普遍認為,金中都是在遼南京的基礎上向東、西、南三個方向有所擴展。實際上,根據考古專家的研究,北邊的城牆也向北移動了約一百米的距離。金中都在幽州的基礎上,擴展成了接近四方形的城市輪廓。
(二)元大都
元大都是以金中都的大明宮為中心修建的都城。
(三)明北京城
明朝時,當徐達率領軍隊佔領元大都後,把它改為了北平府。因為在朱元璋和建文帝時期的都城是南京,所以元大都已經失去了作為首都的地位,因此元大都的北城牆向南縮了五裡。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軍事防守的必要,但根據對史料的解讀,我個人認為這是遵從了古代的禮治。當時任何一個城市的規模都不應該超過首都城市。北平府的城牆向南縮了五裡後,剩下的一圈城垣長度恰恰比當時的南京少一點。
永樂四年,永樂皇帝決定遷都後,於次年開始營建北京,永樂十七年完工。在營建北京的過程當中人們發現,如果按照北平府的規模去進行城市布局,則南邊的空間太過狹窄,於是把南城牆向南移動了二裡,也就是北邊縮進了五裡,南邊往前拓展了二裡。
如圖中所示,明朝嘉靖九年至三十一年,明北京城的南郊人口和建築已經非常密集,於是嘉靖三十二年開始修筑北京的外城。原本是準備用外牆把內城圈起來,但由於當時的軍事形勢比較緊張,財政方面也有問題,所以最後只是把南邊人多的部分包了起來。
(四)清北京
清朝的北京完全繼承了明北京的基本結構,內城只許八旗官兵和家眷居住。
北京城牆變遷的過程從城市輪廓來看,由「口字形」逐漸變為了「凸字形」。
具體來看:
上圖為遼南京城圖,修建了皇城,以備契丹皇帝巡視時居住。
上圖為金中都城圖,城池形狀已經接近四方形,皇城基本位於城的中間,有了現在城市布局的中軸線意味。
上圖為元大都城圖,可以看出城市北邊人口要少一些,也荒涼一些,南邊的建築、機構相對密集。
上圖為清北京城八旗分布圖,當時八旗的軍隊從東北跟著進關住進了內城,把城裡面的漢人遷至南城和郊區。
作者:孫冬虎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孫冬虎:北京地名的國都氣派與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