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國都氣派與歷史文化價值

2020-12-20 騰訊網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一、北京城的變遷過程

北京城的變遷過程大致為:從先秦的薊城開始,到漢唐的幽州,再到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直至今天的首都北京。

(中間的紅線為現在的長安街)

(一)遼南京、金中都

如上圖左下部分所示,藍色圈部分是遼南京的大致範圍。淺綠色虛線是金中都的範圍。我們普遍認為,金中都是在遼南京的基礎上向東、西、南三個方向有所擴展。實際上,根據考古專家的研究,北邊的城牆也向北移動了約一百米的距離。金中都在幽州的基礎上,擴展成了接近四方形的城市輪廓。

(二)元大都

元大都是以金中都的大明宮為中心修建的都城。

(三)明北京城

明朝時,當徐達率領軍隊佔領元大都後,把它改為了北平府。因為在朱元璋和建文帝時期的都城是南京,所以元大都已經失去了作為首都的地位,因此元大都的北城牆向南縮了五裡。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軍事防守的必要,但根據對史料的解讀,我個人認為這是遵從了古代的禮治。當時任何一個城市的規模都不應該超過首都城市。北平府的城牆向南縮了五裡後,剩下的一圈城垣長度恰恰比當時的南京少一點。

永樂四年,永樂皇帝決定遷都後,於次年開始營建北京,永樂十七年完工。在營建北京的過程當中人們發現,如果按照北平府的規模去進行城市布局,則南邊的空間太過狹窄,於是把南城牆向南移動了二裡,也就是北邊縮進了五裡,南邊往前拓展了二裡。

如圖中所示,明朝嘉靖九年至三十一年,明北京城的南郊人口和建築已經非常密集,於是嘉靖三十二年開始修筑北京的外城。原本是準備用外牆把內城圈起來,但由於當時的軍事形勢比較緊張,財政方面也有問題,所以最後只是把南邊人多的部分包了起來。

(四)清北京

清朝的北京完全繼承了明北京的基本結構,內城只許八旗官兵和家眷居住。

北京城牆變遷的過程從城市輪廓來看,由「口字形」逐漸變為了「凸字形」。

具體來看:

上圖為遼南京城圖,修建了皇城,以備契丹皇帝巡視時居住。

上圖為金中都城圖,城池形狀已經接近四方形,皇城基本位於城的中間,有了現在城市布局的中軸線意味。

上圖為元大都城圖,可以看出城市北邊人口要少一些,也荒涼一些,南邊的建築、機構相對密集。

上圖為清北京城八旗分布圖,當時八旗的軍隊從東北跟著進關住進了內城,把城裡面的漢人遷至南城和郊區。

作者:孫冬虎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孫冬虎:北京地名的國都氣派與歷史文化價值》

相關焦點

  • 北京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丨文稿
    一、地名是語言發展的產物地名是語言發展的產物,它可以記錄一個時代的語言現象,記錄歷史時期語言演變過程和一些獨有的發音。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琥珀,它把語言文化凝固其中,我們可以通過剖析它了解過去的語言發展狀況,是研究歷史語言學和區域方言良好的材料。
  • 北京地名|玉泉山靜明園
    北京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三山五園「三山五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始建於清康熙時期,形成於乾隆時期。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文化遺產的統稱。
  • 北京地名 | 北新橋與新街口
    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 記錄地名歷史 傳揚地名文化 ——《臨安市地名志》出版發行
    該志編修始於2009年5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市第二部有關地名方面的專志。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離不開文化的奠基。地名作為一種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對方位與範圍的地理實體、社會形態、經濟特徵認識的約定俗成的表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地名蘊含的由來、演變等信息中,可以窺見臨安歷史、地理、社會形態的變化,故稱為臨安歷史的活化石。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記者: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用到地名,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地名,但有不少人認為地名只是一個地點的標識,對地名文化缺少認識。請問什麼是地名文化,我國地名文化資源現狀如何?
  • 北京地名|「戲」說天橋
    北京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2017年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正式公布,這是國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為地名文化傳承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 淺議地名命名的幾種心理和價值取向
    地名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地理和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城市價值取向、文化品位、社會形象的一種象徵。人的名字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但卻承載著人們很厚重的心理渴求,直接反映出家長(甚至家族)的殷切期望,反映出世俗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文化意識,所以國人歷來都非常重視命名的工作,將之視為一件嚴肅、莊重、神聖的事情。廣州人「唔(不)怕生壞命,至怕改(起)壞名」的俗語,就是這種文化心理的一種詮釋。一個人的命名如此,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大家庭新生成員的命名,又何嘗不是如此!
  • 北京地名中的冷知識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有些是數百年來約定俗成的,有些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佐證,是人們生活的寫照。尤其在北京地區,許多地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如典故、民俗、城鄉變革、文化等,其地名在形成過程中猶如一部小的《史記》。許多消逝的古蹟風物、滄桑舊事及舊日的生活形態,可以從地名中找出蛛絲馬跡。
  • 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文化自信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高蕾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
  • 從昆明各地名的由來看老昆明風韻 歷史文化名城不是白叫的
    文化巷:古為荒地,以前稱「尋麻地」,50年代院校擴建,成為連接雲南大學,昆明師範學院(雲師大),昆工的師生往返通道而得名。  北京路:原為太和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雲南從此有了出省鐵路,此路兩端都是火車站,取「邊疆連北京」之意而得名。
  • 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解讀地名活動受到持續關注,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社會大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嘗試。  關於地名的來源,浙江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員王建富認為,一個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徵,也可能來自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來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習俗、精神追求、希冀嚮往等。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認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印發海南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根據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關於印發〈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國地名普查組發〔2016〕1號)精神,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保護歷史文化特色,弘揚先進地名文化,促進我省地名文化繁榮發展
  • 《武陵源兵戰地名故事》首發 講述張家界的歷史文化
    華聲在線7月4日訊(記者 賴泳源 通訊員 鄧道理)武陵源不僅有奇絕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7月3日,新書《武陵源兵戰地名故事》在張家界面向全國首發,講述了張家界的歷史文化故事,為讀者了解張家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 地名也是文化遺產不要隨意更改廢止
    又如,唐代佛教文化鼎盛,佛寺遍及全國,遂以寺院、佛神菩薩、法器用具和佛教活動等為名的地名應運而生,僅北京市區與寺廟觀庵有關的街巷地名就有300多條。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有些漢語地區地名源自少數民族語言,如「吉林省」和「吉林市」中的「吉林」,就是滿語的漢譯名稱。   ——地名的命名緣由,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現象。
  • 夜讀|北京地名中的冷知識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有些是數百年來約定俗成的,有些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佐證,是人們生活的寫照。尤其在北京地區,許多地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如典故、民俗、城鄉變革、文化等,其地名在形成過程中猶如一部小的《史記》。許多消逝的古蹟風物、滄桑舊事及舊日的生活形態,可以從地名中找出蛛絲馬跡。
  • 為什麼北京地名大多冠以寺廟名稱?背後典故都是冷知識
    《北京地名中的冷知識》上周在《北京晚報》見報之後,引起一些讀者的興趣。他們認為仍有許多北京地名令他們不解,尤其是怎麼有那麼多冠以寺廟名稱的,那麼多古怪異趣的地名等等。希望能有所補充,增加一些內容。地名中蘊藏著人文、歷史和地理諸方面的內容,乃至出現了獨立學科——「地名學」。北京的地名,並非一兩篇文章可以說得清道得明。
  • 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