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是語言發展的產物
地名是語言發展的產物,它可以記錄一個時代的語言現象,記錄歷史時期語言演變過程和一些獨有的發音。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琥珀,它把語言文化凝固其中,我們可以通過剖析它了解過去的語言發展狀況,是研究歷史語言學和區域方言良好的材料。
(一)大柵欄(dàshílànr)
大柵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曾經就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興起於元代,建立於明朝,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1900年義和團曾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後依舊繁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徐萍芳介紹,此次復原以民國初期風貌為基礎。大柵欄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柵欄。為什麼讀音由dàzhàlán變為dàshílànr了呢?我認為,如果說是古語的依據不夠,這應該是方言。如果這個名字讀得急一點,最後的柵欄變成輕音,就會變成Dàshílànr。那麼,大柵欄的「大」從何而來?到底是商家防賊所需柵欄的「高大」,還是地理條件要求的「寬大」?我認為應該是後者,為什麼呢?如下圖所示:
此圖為乾隆京城全圖(前門外局部),如圖所示我認為應該是地理條件要求它修得比較寬大,要不然門關不上。
(二)從「家」到「各」的音變
前文提到,語音就是在地名當中相對凝固的內容,但是文字在變化。當凝固的語音到了新的時代後,原來記錄它的字可能讀音已經變化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去遷就語音,選一個和這個語音接近、筆劃又不是很多的一個字,來代替原來的字。根據專門做語言研究的專家所得出的結論,從東晉到宋金時期再到近現代,「家」字的讀音大致經歷了「ga—gia—jia」的演變過程,在「張家莊」「楊家莊」這類村名中保留了古音,它的聲母是「g」而不是「j」,再加上往往要讀成輕聲,與現代普通話中的「jiā」相差較遠,而與「各」字的讀音卻很接近。這樣,人們在使用地名時,口語中保持著「家」字相對穩定的古音,又找了一個語音與其接近且容易書寫的「各」字作為地名的書寫形式,從而使部分「家」字被「各」或「哥」字替換。
作者:孫冬虎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孫冬虎:北京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