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葉坐墊祛陳寒
每年一到穿裙子的季節,寒性體質就徹底暴露了。「膝蓋太矜持,一露出來就像兩坨冰,嗖嗖冒涼氣。」「冷氣一開,肩頸都要硬上一些,更酸爽了。」「痛經總能更痛一些。」「每年一入夏就準時腹瀉」……這樣的抱怨聲總不絕於耳。其實,這都是陳寒在作怪。
清代名醫吳尚先很推崇坐墊法。他曾在《理瀹駢文》中說:「若內服藥不能達到或恐傷胃氣者,以坐為優矣。」吳尚先的坐墊方子簡單明了:艾葉500克,曬乾,揉碎,用紗布包製成坐墊。患者直接坐於其上,便可「驅寒、通經絡、提昇陽氣」。
「艾葉性溫,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效。艾葉裝在坐墊裡,可通過局部皮膚、穴位,作用於人體,可以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溫暖子宮及五臟六腑,從而治療陽氣不足導致的腹瀉、痛經等症。
而依賴艾葉辛溫走串,擅長通經絡的特性,艾絨坐墊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恐吃藥傷胃氣的人,而且它能直接、長久地作用在下焦。」
2、艾絨肚兜防腹瀉,給孩子的愛
夏天到了,用三年陳艾製作一件艾絨肚兜給孩子睡覺時穿,在神闕穴也就是肚臍這塊縫入一層艾絨,這樣既可防止孩子蹬被子受涼,也可起到安眠作用,更能防止夏天吃壞東西導致的腹瀉。
3、艾絨肩墊/艾草加酒:祛除肩頸疼痛
對於肩頸容易受寒、肩頸僵硬不舒服的朋友,做個艾絨肩頸墊子也可以通過作用於大椎穴、肩井穴等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這都是利用艾溫陽祛寒通絡的功效,通過皮膚穴位等滲透藥力。
另外肩頸疼痛還可以試試艾葉 酒祛除頸肩腰腿痛
材料:艾葉60克、生薑15克、生蔥2-3棵、燒酒適量
用法:前3味藥搗爛,用布包好。然後,將其蘸熱酒,塗擦患處。一般腰疼病患者,塗上一兩次,就再也不疼了。
4、艾葉泡腳降虛火、治感冒
用法:取新鮮艾葉一小把,煮水後泡腳;或用艾葉做成的清艾條取1/4,撕碎後放入泡腳桶裡,用滾開的水衝泡一會兒,等艾葉泡開後,再放置為溫水泡腳,直到全身微微出汗。一般連泡數次,約2~3天後即可見效。
功效: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門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頭面部反覆發作的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以及感冒。
5、艾草浴祛風寒,防過敏
在閩南以及臺灣地區流行的「藥草浴」,大多也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也可以自行在家中用艾草熬水泡浴,可令肌膚長久保持溼潤,還可預防過敏的發生;
產婦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以驅散風寒,促進恢復。將艾草熬水給小孩洗澡,更可以驅散蚊蠅,預防和治療痱子、癤瘡。
艾,芳香且益健康,古往今來,百姓無不喜歡。在沒有蚊香的年代裡,每到夏天晚上蚊子嗡嗡的叫,點一把幹艾蒿來驅蚊子,氣味芳香且效果很好。若是身上被蚊子叮了一口,腫得難受之時,用陳艾燻燻症狀即刻減輕。
艾,又是一味食療方,唐代孟洗《食療本草》記載:「採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餛飩,治一切鬼惡氣,上服治冷痢。」
時至今日,各地保留著「採艾為粢」的習俗,艾草清香味微苦,具有溫氣血、祛寒溼的功效,食之有醒脾開胃,增進食慾的功效。風寒感冒嘔吐時,還可用艾草和生薑煮湯飲用;食用過多生冷瓜果腹痛不止者,可用生艾草捏嚼。
這鮮嫩的艾草葉和芽可直接作蔬菜食用,在加熱時它的芳香飄滿屋,邊做邊口水欲滴,吃一次懷念一年的美味。艾草雞蛋、艾草茶、艾草湯、艾草粥、艾蒿肉丸……由此誕生。
給吃貨們介紹幾種艾草花樣吃法:
1、艾葉餅
主材料:艾葉,糯米粉
做法:將艾葉打成漿,再用糯米粉做成一個個艾葉餅,口感上有很香濃的艾葉香,並有少許的艾葉苦味,吃後齒頰留香。
功效:有美容養顏的功能,是婦女坐月子的理想點心,並對感冒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母雞艾葉湯
主材料:老母雞1隻,艾葉15g
做法:將老母雞洗淨,切塊,同艾葉一起煮湯,分2~3次食用。
功效:補氣攝血,健脾寧心,適用於女子體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過多,心悸怔仲,失眠多夢,少腹冷痛等。
3、艾葉甜湯
主材料:艾葉15g,白糖20g
做法:將艾葉和白糖共煮湯飲用。
功效:清熱利溼,活血化瘀,適用於婦女經來煩燥,尿赤灼痛,口乾口苦,喜冷水,便秘難下,舌紅苔黃,脈數無力等。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