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四歲半以後的幼兒來說,家長開始將關注點慢慢轉移到孩子的學習上,蒙特梭利中的數學區也成為家長關注的點。
有時候家長會問孩子「今天學數學了嗎?學的什麼?」而孩子卻說不出來所以然···。因為蒙特梭利的數學教育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形象的、直觀的數學教具。
孩子在老師引導下,通過操作教具,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由難變易,由繁變簡。然後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了解數與量的關係,最後進入加、減、乘、除的千位四則運算。
準備串珠「銀行」,銀行有: 50顆金色珠(50個一)、50根串珠棒(50個十)、50個百珠片(50個一百)和50個串珠立方體(50個千);1套(1-9000)大數字卡、3套(1- 3000)小數字卡片。
銀行遊戲包括不進位加法、進位加法、不借位減法、借位減法、不進位乘法、進位乘法、不退位除法、退位除法。
1、為了讓幼兒理解銀行遊戲,首先需要認識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並且知道分別與之對應的數量關係。因此在操作銀行遊戲之前會引導孩子做45的展示等工作?,讓兒童對十進位系統建立具象的感官印象。
2、孩子在做四則運算之前,要學習組成大數字。串珠與卡片結合,幫助孩子向抽象過渡,並通過反覆的練習進行鞏固。
3、為了在四則運算中順利的進位與借位,還要學習十進位系統中數位的進位過度。感知前一個數位中的10個單位與下一個數位中的1個單位是相等的。(十個1是一個10,十個10是一個100,十個100是一個1000)
在操作時,會邀請3名幼兒進行小組教學,每個人根據要求取相應的數字和數量。幼兒取完後,分別進行點數,組合數字,確認取來的量是否正確。
然後,將3名幼兒的數量合在一起,組成一組新的數量,得到一組新的大數字。如果在組合量的過程中需要進位,孩子就可以根據之前經驗進行交換。
通過數量的變化,感官的輔助,讓孩子了解這樣的一個概念:「當我們把幾組數量放(加)在一起時,就叫作加法」。
取來一組總量,依次分給每個幼兒,孩子在分的過程中直觀的看到了總量的不斷減少,看到一個大的量最終變為一個小的量,得出這樣的一個概念:「當我們從一個數量中拿走一些數量時,就叫作減法。」
邀請每個幼兒分別取來一組數量,而這組數量是一樣的,當孩子在點數時自己也會意識到這一點,將這三組數量合在一起,點數總量。
孩子清晰的看到珠子的堆積,數量由小變大,在這個過程中得出這樣的一個概念:「當我們把相同的數量加在一起時,就叫作乘法。」
取來一個總量,在操作之前告訴幼兒要從高位開始分,依次分給每個幼兒,最終分完開始點數每人分到的數量,孩子們會發現分到的是一樣的。
通過這個過程得出這樣的一個概念:「當我們把一個數量平均分配時,就叫作除法」。
孩子們的運算結果是否正確,並不是主要目的,目的在於孩子們在反覆操作的過程中,理解了加乘減除的概念。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孩子利用教具進行數學邏輯的建立與萌芽,或許現在孩子表達不出學習了什麼,做了什麼,但是這些經驗卻在無形中建立著,在大腦中發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