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時代的君子淑女

2021-02-08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李冬君/文


詩,是人類通過語言表達情感的一種美妙形式。


先民在詩裡,向我們傾訴文明初曙之際的欣喜和恐懼,自由的詩意中蘊涵一種「憂雅」的腔調。


古代王者,設採詩官,徵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由官府給他們衣食,讓他們「振木鐸徇於路」,在民間求詩,傾聽「男女有所怨恨」。


這是從王官的立場,說明詩的來源,王者足不出戶,便「盡知天下所苦」以及民意。有意味的是,古人似乎就認定了詩不言福,而趨於訴苦言憂。


民有怨憂,以詩傾訴,男女「相從而歌」,如春風初來,夕陽晚暮,悲傷之情一經詩化,如火烈烈之怨恨,便風化如雲之絲縷,轉瞬煙消雲散了,真是導民積怨的具有美感的機制。


「天聽自我民聽」,採詩就是「自我民聽」,王在詩裡,傾聽風。天子聽政,公卿、列士也獻詩,故《詩》除木鐸徵風之外,還有大雅、小雅,而頌,則是祭祀先祖的歌。


這樣的政治,當然很雅致。從西周到春秋,詩經時代的五百多年間,中國人就這樣「詩意的棲居」過來了。


古希臘史詩,以荷馬個人命名,而中國《詩經》,則為國風;一為獨吟,一是大合唱。司馬遷說,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定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三千多首詩,在黃河、長江之間大合唱,何等風雅!


風詩的原始語境是「諷」,將內心的怨恨「諷」出來,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美刺也。美刺是宣洩一種「憂」的情緒,向當政者傾訴,但要不失「溫柔敦厚」。人們吟詩成風,詩隨風而揚,「諷」之意味深長。言志的詩,風化的詩,從內心詠出而普世,成了國風,培養了「憂雅」的時代氣質。


《詩經》有十五國風。十五國之地域,都在黃河、長江之間,大致囊括了當時的中國,包括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當時歌詩有「徒歌」、「弦歌」之分,「徒歌」想必就是清唱,而弦歌則必有樂曲伴奏,十五國風,均以各國樂曲伴奏。可見這場弦詩的規模。


雎鳩的理想國


詩經時代,士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從邁出家門開始,齊家以女教為重,因此,周俗,尚女人之美德,慎女人之美色,推崇女人的母性和妻性。


母性和妻性,都是女人在禮樂文明中的角色和身份,得之為「淑女」而「宜其室家」。《詩經》中所泛濫的「憂雅」氣質,沐浴了這個時代的女性。


《詩經》十五國風,第一「風」,就是「周南」、「召南」。


南,有人根據甲骨文,說是由鍾鎛一類的樂器演變,為樂曲之名,所以,稱作「南音」,後來音失傳了,南還保留著,就稱之為「南」。另有一種解釋,依據的是地理方位,指周、召二公之治周,自北而南,從歧周到江漢流域,是為南國之南,「南土」、「南邦」之謂。


關於周、召二公,也有爭議。有人說,指周初開國的周公旦、召公奭,也有人說,指後來「共和」的周公和召公。這兩種說法,在時間上,差了好幾百年,在空間上,對「南」的理解,也就大相逕庭了。


如果放在周初來理解,那麼我們就要考慮到武王當年一大舉措,即將岐周故地,以陝——河南陝縣為界,分而治之。周公居東都洛陽,向東南發展,稱作「周南」;召公居西都鎬京,向西南發展,稱作「召南」。


南下,是周的發展戰略,周人採詩隨之南下。周地,東南有楚,西南為巴、蜀,故「周南」為楚風,而「召南」則為巴、蜀之風。傅斯年說,南國者,自河之南,至於江漢之域。很顯然,沒有分東南、西南,而是直指江漢。他指出,周朝在那裡建了好多國,周邦之內曰周南,周畿之外,諸侯統於方伯者稱召南。「召南」是召公所作赳赳武夫之詩,此暫不論及。且看「周南」之詩,開篇就是「關關雎鳩」,是一首戰士與淑女之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很耳熟的一首詩了,念起來上口,聽之入耳。詩以「關關」之鳥鳴起興,很提神,是春之聲嗎?是!那鳴春的鳥兒,倘佯在芳草萋萋、河水依依之洲。


但我們忍不住要問:那雎鳩,究竟是什麼鳥兒?顯然雎和鳩,是兩種鳥,可兩千多年來,人們卻習慣於將它們看作一種鳥。作一種鳥解時,難免有偏執,偏於「雎」,則以為是鷙鳥,或為鶚,《毛詩傳》說:雎鳩,是被王化了的雎呀。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引郭璞《爾雅注?釋鳥》將「雎鳩」解釋為雕類,江東一帶呼之為鶚,以江魚為食。而偏於「鳩」者,則強調雎鳩只能是鳩類,不可能為雎類,動物學裡鳥的分類只有鳩鴿科,因此,詩裡的雎鳩,很可能就是斑鳩什麼的。還有人視鳩為大雁、葦鶯以及白腹秧雞等……


傳統的解釋偏於雎,偏於雎者落腳於王官本位。現代的解釋偏於鳩,偏於鳩者回歸於自然。


國風來自民間,成於王官。詩性有來自民間的自然,那是人民性;也有成於王官的標準,是禮教精神,因為《詩經》畢竟由王官加工而成。


人民性並不排斥禮教精神,相反,當禮教精神初起時,那是從人民性中生長起來的,它表達了人民性的一部分,因此,《詩經》中的禮教精神,反映了一種優美的人民性,《詩經》之美,是人民自己的社會倫理教科書。


禮教的危害不在禮教本身,而在於它被無所不包的王權無限放大以後,取代了人民性,掩蓋民生部分,而成為規定人民行為的教條,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扼殺了人民的自由天性。


現代人往往用人民性的眼光來讀《詩經》,而排斥其中的禮教精神,忽略了原始禮教精神中的民生和自由的愛情,犯了和《毛詩》一樣的錯誤:割裂《詩經》。


談《詩經》,當然要從民生為根本的人民性出發,而人民性在詩裡表現為禮教精神,詩中君子、淑女,就是禮教精神的標誌,顯示了高貴而優美的「憂雅」風範。


禮教,本來是從人民性中開顯的精神之花,但它卻被異化。異化,始於秦漢大一統,是由於王的理念絕對化、制度化。大一統以後,禮教沒有精神,惟有名分,以人的規定性,使人不成其為人;以民的規定性,使民不成其為民;以名分解詩,把詩變成了經。


《毛詩》釋「周南」之旨為歌頌周文王妻太姒的美德,為後世制定后妃之德的標準。《毛詩》將「雎鳩」納入名分,以「雎」為「王雎」,對於「鳩」卻視而不見。反之者,則障蔽了「雎」,以「鳩」為鶯、為鴿、為斑鳩……雖然穿透了名分,卻也丟棄了《詩經》裡那原始的禮教精神,詩失其真。


詩之禮教造就了詩性的國民,那就是雎和鳩。雎,喻君子之性;鳩,喻淑女之性。君子與淑女的「憂雅」之性,是周人的國民性。


君子如雎,為鷙、為鶚,乃「赳赳武夫,王之爪牙」。淑女如鳩,君子之逑,君子打天下,淑女「宜其室家」。


君子與淑女,為戰爭年代,提示了一種人生理想,令人心往,如《林海雪原》之君子少劍波、淑女小白茹,「萬馬軍中一小丫」,茫茫雪域中的美範兒!


有如戰士詩人郭小川,滿懷激情歌詠秋天的團泊窪: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此時,他在呼喚生死相依的淑女出來吧!


淑女之美,美在「窈窕」二字,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君子之於淑女,先是愛慕——「寤寐求之」,繼而交往——「琴瑟友之」,終於迎娶——「鐘鼓樂之」。屬於自然的禮儀,源於愛情,這就是原始禮教精神。


君子拓土,淑女安家,這樣,國家戰略,就變成人生理想啦。從男女到夫婦,人生因了禮教精神而升華;君子與淑女,作為立國之本,成就了西周的政治文化,這便是所謂「正夫婦」而「風天下」也。


《毛詩》已是漢人解詩,離《詩經》時代已很遙遠,但那也是一路沿著春秋人的風詩傳統走下來的,如季札評詩,就以為周召「二南」打好王道基礎了,因此,毛詩接著說:「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


就此而言,毛詩尚能綱舉目張,提撕要義,再往下引申,就難免過度闡釋,甚至硬貼政治標籤了。對於解詩而言,往往解釋越多,失去越多。


懷春是王道


「二南」情詩,有25首,其中還有《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夭夭」,是淑女之姿;「灼灼」,乃淑女之容。詩中未言淑女一字,但淑女之美已躍然而出。哪一位君子如此有福氣,能讓淑女為他安家室?


《野有死麕》吟道: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樣純粹的愛情詩,會有禮教精神嗎?當然有的。這首詩依然是以君子、淑女為原型的,詩曰:君子狩獵,獵獲了小獐子,用白茅包好了,獻給淑女。


為什麼說是君子,而不是獵人呢?這就要通觀全詩了。君子本是戰士,並非科舉制下的儒生,平時就要以狩獵為實戰演習,有獵獲,乃常事。用白茅包著獵物,這獵物就變成了禮物,此乃君子向淑女行禮。


記得當年齊桓公伐楚,管仲責問楚君:為什麼不向周天子上貢包茅?可見包茅重要。因其沾水不溼,能滲酒,故天子祭神,不可或缺。酒灑包茅,滲入,表面不沾酒,卻從莖內濾下,以示神享。


而白茅,為包茅一種,未成熟時色青,為青茅,成熟曬乾後色白,為白茅,以白茅包麕,是對淑女的最高禮讚。不是任何東西都能成為禮物,只有通過禮儀,才能成為禮物,正是由於白茅,使死麕獲得了禮儀的形式。


淑女「懷春」,與動物發情以及人的情慾發動,都不同。「懷春」二字,將淑女之內美一語道盡。春天多美啊!冰河化了,枯草綠了,枝頭花開了,小鳥飛來了,萬物,都在她的心懷裡歡唱,愛醒了。


彬彬有禮的君子,「吉士」,手持白茅,就如同現在手捧鮮花,來到這位淑女的跟前,「吉士誘之」,獻給淑女。於是,她在春夢裡,隨「吉士」而去……《周禮·地官·媒氏》說,春天來了,男女自由相會,「奔者不禁」。周禮之制,居然還有愛的節日,所以季札說:美啊!王道始矣……


若干年以後,就出現了胡蘭成筆下《山河歲月》裡的情景:


堂前有嘉賓,主人陪著在說話,家裡的婦人與小孩皆覺得晌午的光陰如天如地,新婦出來到客人面前安箸布菜,簷下初夏的天氣照映得人的眉目和杯盤都是新的。客人問她話,她笑著回答,主人和她說話,她也含笑回答,有喜氣與謙遜,一隻盤子裡齊齊攤一把白茅,短短的好像蘭芽,白裡隱隱帶青,是一種最清潔的顏色,而所謂白茅縮酒,就是撮幾莖放在杯盞裡斟上酒,取它的清香,人乃覺得這白茅真的與眾不同了。詩經時代,詩的「美刺」意義是對王朝而言的,而人民則是為自己言而寫詩。詩的人民性,關注的是民生和愛情,只是詩經中男歡女愛之愛情的優美中,滲透了戰士之憂的家國情懷,雕塑了詩經時代女性之「憂雅」,大概這種「憂雅」,才是淑女風範吧。


--延伸閱讀--


馬爾克斯和他的中國學生們


當我們談論馬爾克斯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黃石童學館【君子淑女養成季】計劃開啟啦!
    ——洛克 《教育漫話》您想讓孩子成為知書達禮、能力出眾的君子淑女嗎?快來參加大上海童學館第一季《21天君子淑女養成計劃》吧!【有禮有節】複習茶道動作和弟子規經文,讓孩子們深刻地領會中華美德的內在含義並落實到生活中,形成好習慣,成為真正的君子淑女。【妙語有戲】帶動作表演繞口令,培養孩子自信表達的能力,讓孩子能說會演、自信大方。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文學翻譯在時代背景下進行《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英譯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產生了八種全譯本。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理雅各譯本、韋利譯本以及龐德譯本。時代背景是文學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時代需求則是文學產生的動力,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文學翻譯的選材受到時代需求的影響。上述三個譯本的產生緊跟詩學背景的轉變,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中外讀者的肯定,也對當今《詩經》的英譯產生一定的啟示意義。英國傳教士理雅各的《詩經》英譯本(1871年)是《詩經》英譯史上第一個全譯本。該譯本產生於殖民擴張時代。
  • 中學制定苛刻校規要將學生培養成「君子淑女」
    校方旨在通過此舉加強自主管理,讓每個孩子都要成為「君子淑女」。  校方:  要把學生培養成「君子淑女」  「學生追逐打鬧、早戀、抽菸、亂扔垃圾甚至打架鬥毆等等這些司空見慣的不文明行為,現在在我們理想中學,可以說幾乎沒有。」
  • 人文課堂|《詩經》民俗故事(四):《詩經》時代生男生女不一樣
    但在《詩經》中卻保存有對這種習俗的最早記錄,《詩經·小雅·斯幹》是這樣說的: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 《詩經》,時代新釋義的美好閱讀喜悅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瓊瑤小說《在水一方》(蒹葭)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主題歌詞、2011之前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的朗朗上口的四字一句的古詩文《碩鼠》以及表達美好愛情膾炙人口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均出自《詩經》。
  • 詩經
    1952年出版的《奴隸制時代》收輯建國後的研究論文,書中許多文章論及《詩經》,尤其是《關於周代社會的商討》和《簡單地談談詩經》,對《詩經》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作出全面的評價。二十世紀對《詩經》的文學研究完全超越了單一的訓詁、疏解、感悟和鑑賞的傳統研究模式,無論在觀念和方法上,還是從深度、廣度上都有重大的突破。
  • 黃德海作《詩經消息》:關於《詩經》的加加減減
    也就是每一個時代對《詩經》的閱讀,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每次閱讀都留下一些很寶貴的東西,把每一次留下的最核心的東西拿到現在來,就是《詩經》之所以為『經』。」黃德海如此形容自己的新作《詩經消息》。現代以來,《詩經》主要被當作一部詩集,得到閱讀、研究,對它的體會、品味也常常從文學角度出發。
  • 汪湧豪 |《詩經》的讀法
    其所造成的體系,在不同的時代各有不同的師法門戶,從學後輩謹守其義不失,有至於雖一字而毋敢出入者。與之相伴隨的,是對詩中文字、音韻、訓詁的分門研究。凡此都凸顯了《詩經》實是貴族文化結晶和傳統禮樂文明的產物的事實。它像足了帶有光環的聖典,越然於一般鄉謠裡諺之上,與後世叢出的民歌更不相同。
  • 中秋最早起源於詩經?詩經中的月亮,把相思寫到極致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最早起源於《詩經》所處的時代—就是春秋時期。那麼,中秋節的時候,詩經裡的人們在忙活什麼呢? 詩經女孩帶你一起走進《詩經》中的明月,來看看,古人是如何通過月亮寄託相思之情的。1、中秋最早起源於詩經?詩經女孩翻遍了詩經,發現這個詩經裡並沒有跟中秋相關的字眼。
  • 《詩經》的幾個英譯本
    清代的閉關鎖國,給中國造成了深重的苦難,近代中國歷史賦予中國人的時代使命,是「走向世界」,而這是一條充滿了痛苦和屈辱、艱辛和曲折的漫長的坎坷的道路。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證明了中國不僅能夠走向世界,而且能夠有力地影響世界。如今,一個新的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從容鋪展開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
  • 《詩經》裡提到最多的詞語是什麼呢?
    詩經裡的故事海叔今天對《詩經》中的部分詞語出現情況進行了統計,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舉凡名將賢臣們,往往擅長詩歌之事,別說「力拔山兮氣蓋世」「大風起兮雲飛揚」,就是更早的時代裡,人們也很喜歡用詩歌來表達自我。詩歌之所以傳承千年,因其淵源極深,天子諸侯皆以詩作為情感抒發的工具,就是最為重大的祭祀活動和徵戰之事,人們也會說用詩歌來表達。
  • 鄭巨欣團隊首發《詩經的絲巾》 還原2500年前《詩經》裡的傳統顏色
    鄭巨欣團隊首發《詩經的絲巾》 還原2500年前《詩經》裡的傳統顏色
  • 《詩經》的經典地位與現代價值
    這裡需要指出,清代對「刪詩」說人多勢眾的否定,有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就是在清朝文字獄的重壓之下,學者無不噤若寒蟬,唯有回頭翻檢古籍,尋求發展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證據的模糊,這就為疑古思潮留下了巨大空間。但章太炎、郭沫若、鄭振鐸均堅定支持孔子「刪詩」說。鄭振鐸在《文學大綱》中指出:「如無一個刪選編定的有力的人出來,則《詩經》中的詩決難完整地流傳至漢。這有力的刪選編定者是誰呢?
  • 詩經裡的遊魚
    魴《詩經名物圖解》♦ 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細井徇其主要內容為《詩經》輔配百餘幅精美古畫。分為10個畫冊貼:三冊草部,兩冊木部,兩冊禽部,一冊獸部,一冊鱗部,一冊虫部。此本大約繪製出版於嘉永元年(1848)。
  • 純真而浪漫的《詩經》對讀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所開創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奠定了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兩千年的文學傳統。對應《詩經》作品的題材,白麟誦讀體味不同一般,基於現代人的人生觀 關鍵詞:詩歌;詩人;情感;附庸風雅;詩經 作者簡介: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所開創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奠定了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兩千年的文學傳統。
  • 《詩經》論衡
    男女和合,既是人類繁衍的開始,而合乎禮儀的和合,又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跨步,這大概也是孔子編輯《詩經》的思想起點,同時讓我們理解《詩經》中許多男女情愛詩歌時,據此能夠體會到古代聖人及當時的社會輿情對這些詩歌的基本態度。
  • 【詩經】《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
    點擊標題下的詩經情話一鍵快速關注❤美文怡心,美圖怡情,詩經情話,不見不散  《詩經》戰爭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為核心文明  《詩經》戰爭詩代表作品:《小雅•六月》、《採薇》、《秦風•無衣》、《豳風•東山》  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詩經》徭役詩所表現的情感內容。《詩經》中反映徭役的詩很多,這些詩的內容紛繁複雜,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現的感情卻有共同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切的思鄉、念親之情。
  • 女孩詩經取名,女孩詩經名字大全
    應用詩經取名是中國人非常擅長和喜歡的一件事,在詩經中所含有的哲理,思想,文化,等等都是大家所喜歡探究與運用在女孩名字上。這也時候現在很多的家長朋友們喜歡為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偏古風的名字,那麼想要古風的名字,那么女孩詩經取名又有哪些取名方法和好名字呢?不妨看看大眾起名網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女孩詩經名字,女孩詩經取名大全,以助大家簡單快捷的找到心儀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