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已逝--顧正秋先生

2020-12-13 寒江孤雁1987

提起顧正秋,喜歡京劇的老觀眾,沒有不知道的。扮相美,唱腔美,身段美,人生經歷富有傳奇色彩。

顧正秋(1928-2016)生於南京。她本名顧祚華,原名丁蘭葆,小名蘭寶。

顧正秋先生

她自幼喪父,1934年拜顧劍秋為義母,時常隨顧劍秋去看戲,並向乾媽的好友坤旦吳繼蘭學了《金玉奴》、《刺湯》等戲。1939年,她改名顧小秋。恰逢上海戲劇學校招生,700餘人報考,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與關正明、張正芳等正字輩為同學。因為入校前她有基礎,所以成績優異。入校後她又向鄭傳鑑、朱傳茗學崑曲,井向校外老師芙蓉草學《樊江關》,向魏蓮芳學《霸王別姬》,向張君秋學《漢明妃》,向黃桂秋學《春秋配》、《雙官誥》、《朱痕記》、《祭江》等,博採眾長,為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她成為黃桂秋的弟子。

學生時期顧正秋、孫正陽《女起解》劇照

1940年在黃金大戲院首次公演,她改名顧正秋,演出《五花洞》。以後又演出《兒女英雄傳》、《白蛇傳》、《得意緣》、《棋盤山》、《樊江關》、《紅樓夢》等戲,她初登氍毹就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1941年,她與關正明合演全本《王寶釧》,由民莘影片公司拍成電影,即《古中國之歌》,導演費穆。影片中加入很多實景,錄影、錄音技術不佳,所以《古中國之歌》觀感不是很理想。

後來顧正秋又向宋德珠學了《戰金山》、《金山寺》、《楊排風》、《扈家莊》等戲,向吳富琴學了《棋盤山》等戲,她不斷地鑽研,打下了武旦、刀馬旦的基礎。

宋德珠先生

顧正秋能演四大名旦的劇目,如梅派《生死恨》、《宇宙鋒》、《貴妃醉酒》、尚派《昭君出塞》、程派《鎖麟囊》、荀派《釵頭鳳》等。她也有蹺功,能演《翠屏山》、《烏龍院》、《拾玉鐲》等花旦戲。

顧正秋《漢明妃》劇照

顧正秋《荀灌娘》劇照

顧正秋《鳳還巢》劇照

顧正秋《西施》劇照

顧正秋、劉玉麟《生死恨》劇照

因為梅蘭芳先生當時在上海,顧正秋也向梅先生問藝,終於在1944年拜梅蘭芳為師,得到梅大師的悉心指點。

顧正秋與梅蘭芳先生

顧正秋1944年在梅宅與梅蘭芳先生、福芝芳、梅葆玖等

1945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抗戰勝利,梅蘭芳先生復出公演 ,顧正秋受梅蘭芳先生提攜,合作演出了《金山寺》(顧)、《斷橋》(梅)、《昭君出塞》(顧)、《費貞娥刺虎》(梅)。

顧正秋《白蛇傳》劇照

1946年,她自組顧正秋戲團,赴南京、蚌埠、徐州等地公演,與譚富英、馬連良、紀玉良、胡少安、周正榮、程正泰等同臺演出外,經常演出的戲有《御碑亭》、《四郎探母》、《寶蓮燈》、《紅鬃烈馬》等。

顧正秋《會審》劇照

1948年,她率團赴臺演出,達5年之久,這是她的命運使然,也是她命運的轉折,此後便留在了臺灣。隨團的有:胡少安、李金棠、張正芬、於玉蘭、於金驊等。這期間她還排演了《董小宛》、《香妃恨》、《銀屏公主》等新戲, 被譽為「臺灣梅蘭芳」。

顧正秋《香妃恨》劇照

顧正秋《董小宛》劇照

顧正秋《拾玉鐲》劇照

顧正秋《女起解》劇照

1953年她把劇團解散,隨後息影劇壇,因為她與任顯群結婚了。還要提一下,她的同學張正芬1955年與庾家麟結婚了,生的兒子就是庾澄慶(哈林)。

顧正秋、任顯群

顧正秋婚後,丈夫入獄(據說是蔣經國也喜歡顧正秋,所以遷怒於任顯群),她除了有時探望丈夫外,一直深居簡出,謹言慎行。1960年,任顯群假釋出獄後,她們一家移居金山農場。顧正秋遠離了京劇舞臺,任顯群遠離了政治舞臺。無論丈夫是高官還是平民,甚至囚犯,她都不離不棄。

1963年,顧正秋婚後首次應邀義演《鎖麟囊》。

顧正秋《鎖麟囊》劇照

之後,她開始不斷地參加演出,直到晚年。後來,由劉枋執筆,她開始寫回憶錄,1967年《顧正秋舞臺回顧》出版了。

顧正秋《貴妃醉酒》劇照

顧正秋《坐宮》劇照

顧正秋《汾河灣》劇照

1977年孟小冬先生去世,顧正秋與章遏雲、張正芬、李桐春、胡少安、哈元章、李金棠等人參加了葬禮。

青年孟小冬

晚年孟小冬

1978年顧正秋赴美,演出並教學傳藝。

1989年顧正秋錄製了一些劇目的演出錄像,有《漢明妃》《玉堂春》《硃痕記》《鎖麟囊》《白蛇傳》《文姬歸漢》《四郎探母》《韓玉娘》《王寶釧與薛平貴》(大登殿)《汾河灣》《寶蓮燈》《青霜劍》,共計12出戲。1995年顧正秋錄製了起解》、《王昭君》、《賀後罵殿》、《坐宮》、《祭塔》、《鎖麟囊》六片CD。這些音像,雖然一些戲她做了改編,但都是研究她藝術的寶貴資料。

1990年初,她與張君秋在美國接受了美國美華藝術學會和紐約林肯中心授予的「終生藝術成就獎」。在紐約第五大道的「紅樓」餐廳,張君秋與顧正秋師徒在分隔四十七年後重逢,傳為佳話。

青年張君秋先生

晚年張君秋先生

1997年,《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出版了,我們可以從此書中了解她的傳奇一生。

顧正秋《女起解》劇照

相關焦點

  • 顧正秋:蔣經國的夢中情人
    當時寓居上海的梅蘭芳受邀指導,梅蘭芳稱讚顧正秋:「很難得啦,小小年紀,在臺上不慌不忙,很有角兒的氣度,以後多用功,好好利用你這條好嗓子,一定唱得出來的。」不久顧正秋正式拜梅蘭芳為師。自幼喪父的顧正秋視梅蘭芳如父,「對他的教誨無不謹記在心」。梅先生在談到《霸王別姬》演出時曾說:「千萬不要把『舞劍』演成『武術表演』」,簡單一句話讓她受益終身。
  • 京劇名伶顧正秋的青島往事
    幼年喪父,拜師梅蘭芳  顧正秋,原名丁祚(音同「作」)華,又名丁蘭葆,1928年生人。她自幼喪父,在上海讀小學時就常隨她乾媽顧劍秋去看戲,由此愛上京劇,並向乾媽的好友坤旦吳繼蘭學戲。1939年,改名顧小秋,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1940年她首次登臺公演,並正式改名為顧正秋。  顧正秋嗓音清脆洪亮,善於博採眾長。
  • 顧正秋:她是梅蘭芳的女弟子,胸口寫勇的女人
    顧正秋天賦高,又認真,深得專業老師關鴻賓的喜愛,在戲校六年只挨打一次。因臺詞繞口,二十四個字不能一口氣背後,被先生連打二十四下手心。小小的顧正秋,倒沒生怨,她深知老師是為她好,「望徒弟成龍」是也。六年戲校的生活,對顧正秋而言,是厚積,更是沉澱。
  • 顧正秋的骨氣
    1996年替她寫回憶錄,她提供許多個人資料,其中一份發黃的《顧正秋女士略歷》是從某本書影印來的。這份資料讓我頗為驚訝和困惑,因為它的第一行是這樣的:    顧正秋女士,南京市人,民國十九年九月三日生於上海。    短短幾個字,和我1984年得知的生年、生日、出生地完全不同,於是打電話請教她二者差異如何取捨,她沉吟了一下竟說:「就照上面寫的就行了。」
  • 民國上戲大姐頭:顧正秋不忍說的往事
    如果知道顧正秋的人,想必十有八九也是因為和蔣經國的這段緋聞。蔣經國的寡人之疾,張學良都自嘆不如,與之有過情感糾葛的女性有名可查者也有六七人,女明星就有三個。 吳驚鴻是40年代上海的電影明星,後到臺灣發展,紅極一時。吳驚鴻有江南第一美人之稱,身材豐腴,歐美人的面龐,曾令小蔣先生一時傾倒,露水情緣。而焦鴻英的出現,就險些釀成蔣經國的婚變。
  • 先生已逝 報頭猶存
    16年前,他為《北京考試報》題寫報頭,而今——先生已逝  報頭猶存2020年11月5日凌晨3時18分,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顧問、當代書法學科建設重要開拓者,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歐陽中石先生因病醫治無效
  • 名伶顧正秋辭世
    (原標題:名伶顧正秋辭世)
  • 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顧正秋  從戲校畢業,為了把京劇發揚光大,顧正秋自組劇團,外出公演。她演《白蛇傳》、《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幾乎每出戲都贏來喝彩與好評。  1948年11月,應邀請,顧正秋劇團在臺北的永樂戲院演出,一亮相,即大火起來。本來顧正秋打算在臺北一試身手便打道回上海,哪知傳聞局勢動蕩,一時間,劇團上下,人心混亂,不知該怎麼辦。反而是年少的顧正秋先冷靜下來,安穩住大家,在永樂戲院繼續演出。  那年,蔣經國與父親蔣介石在臺灣。顧正秋的京戲成了蔣經國關注的一個目標。
  • 一代名伶顧正秋:讓蔣經國大動幹戈的女子
    在上海戲劇學校,顧正秋得到很多戲劇界名流點撥,技藝大有長進。1944年,梅蘭芳從香港回到上海,顧正秋的老師帶著她去見梅蘭芳,那年她才十四歲,梅蘭芳閒時看過顧正秋的演出,誇她有副好嗓子,正式收她為徒。    15歲時顧正秋從戲劇學校畢業,開始職業演出生涯,期間跟多位名角同臺演出。出於對戲曲的痴迷,1946年春,顧正秋拉起了一個班子,組成「顧劇團」。
  • 名伶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名伶顧正秋:蔣經國苦追不到的女人 她生活的轉變應該是改名為顧正秋之後。那時她已經就讀上海戲劇學校,首次公演改為顧正秋這個名字,她唱京劇的青衣,也學崑曲,扮的都是絕代佳人,因唱腔華美,很受戲迷喜愛。從戲校畢業,為了把京劇發揚光大,顧正秋自組劇團,外出公演。她演《白蛇傳》、《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幾乎每出戲都贏來喝彩與好評。1948年11月,應邀請,顧正秋劇團在臺北的永樂戲院演出,一亮相,即大火起來。
  • 顧正秋:臺灣「梅蘭芳」,拒當蔣經國外室,苦等坐牢丈夫,甘當15年農婦
    臺灣名伶顧正秋,素有「臺灣梅蘭芳」之稱。她本是內地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1944年拜在梅蘭芳名下,1946年挑班成立了「顧正秋京劇團」,在全國進行巡演。三天後,校長陳承蔭等人帶領顧正秋到「梅華詩屋」拜謝梅先生,梅蘭芳考問她幾個問題後,笑著讚許道:「很難得啦,小小年紀,在臺上不慌不忙,很有角兒的氣度,以後多用功,好好利用你這副好嗓子,一定唱得出來的。」
  • 京劇名伶顧正秋在臺灣辭世 曾一度迷倒蔣經國
    解散後,劇團各名角如張正芬四散各地演出教學,「顧正秋等於是臺灣京劇的播種者」。拐三個小彎的「蘇~三」,郝柏村心中長縈繞顧正秋曾經拜梅蘭芳等名角為師。王安祈指出,顧正秋習得各家之長,創造出千迴百轉、獨具特色的「顧腔」。
  • 「臺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 蔣經國曾是頭號粉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代京劇名伶、被譽為「臺灣梅蘭芳」的顧正秋,21日下午因敗血性休克在臺辭世,享年87歲。島內媒體23日紛紛追憶顧正秋的傳奇一生。據臺灣《中國時報》23日報導,顧正秋1929年出生於南京,本名丁祚華,1933年隨母親遷至上海,10歲開始學戲,是上海戲曲學校創校首屆學生,並以第一名畢業,師承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人。1946年顧正秋創「顧劇團」,於1948年受永樂戲院之邀赴臺演出,票房極佳,最後因內戰無法返鄉,在臺灣生根,也寫下許多傳奇。
  • 任顯群婚變內幕顧正秋任顯群是什麼時候好上的
    任顯群從獄中出來後,怕再生事端,索性與顧正秋一起逃到金山農場。顧正秋不再唱戲,任顯群也不再從政。後來任顯群經商致富。1960年,在友人幫助下,任顯群開拓金山農場、中信百貨公司,並在臺北仁愛路建造了「仁愛大廈」……任顯群的前妻章筠倩是富家女,當年讀高中時,任顯群愛上了她,並且不顧家庭反對,兩人結合了。當時,女方的家人還以為女兒失蹤了。後來任顯群看上了顧正秋。
  • 京劇名伶顧正秋過世 蔡英文:讓人不舍
    京劇名伶顧正秋21日過世,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黃重諺22日表示,顧正秋對於傳統藝術的貢獻有目共睹,是瑰寶級的藝術家,她的辭世,讓人感到不舍,也是文藝界的損失。     顧正秋本名丁祚華,1929年出生,5歲開始學京劇、15歲拜梅蘭芳為師,主演旦角,後嫁給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淡出京劇圈。
  • 顧正秋,從京劇名角到鄉下婦人,一張照片引起蔣經國注意惹禍上身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和蔣經國是在臺灣認識的,但是顧正秋並不是臺灣人,她出生於南京,在上海長大 ,並且在上海的戲劇學院上學,由於外形條件極好再加上多年的專業訓練,顧正秋很快就登臺演出了,並且在上海灘一炮走紅,演藝事業順風順水,名聲在外,後來組建自己的劇團,後來帶著自己的劇團到臺灣演出,
  • 「小梅蘭芳」的愛情:顧正秋只想陪著任顯群,無關權勢財富
    答案當然不是,譬如「小梅蘭芳」顧正秋和任顯群的愛情:我只是喜歡你這個人,不是金錢名譽地位,不是其他,就只是你而已,不摻雜一點雜質。在那個時候說起顧正秋,不少人多少都有些可惜,這麼一個聲名大噪的名角兒,怎麼就看不上聲名顯赫的蔣經國,反而跟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了呢?
  • 顧正秋:拒絕蔣經國,苦等大17歲已婚囚犯,甘願當20年農婦
    由於乾媽顧劍秋愛看戲,所以顧正秋也常跟著去,久而久之,幼小的顧正秋就喜歡上了戲劇,後來乾媽介紹給她,她就跟著吳繼蘭學習戲劇。一九三九年,上海戲劇學院開課,顧正秋接受乾媽的建議,以「顧劍秋女兒顧小秋」的身份報考上戲,顧小秋的嗓子和能力,通過上戲考試完全不成問題,但最終顧小秋直接拿到第一名,這件事還是讓顧劍秋大為吃驚。
  • 顧正秋,蔣經國追求過的女人,嫁人後因一張照片丈夫遭蔣經國報復
    顧正秋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灘出名的京劇名伶,長相甜美,早年間受到喜好戲曲的家人的薰陶,很早就接觸到了戲曲這個行當,後來也順利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師從梅蘭芳,在大師的栽培下,顧正秋成長很快,颱風極穩,扮相嬌美,唱功也沒得說,畢業之後就開始正式登臺唱戲,很快就在上海灘走紅了,之後也組建了自己的劇團
  • 名伶顧正秋為愛當農民,放棄一切陪愛人,結果生無名分死不能同穴
    顧正秋就是這樣一個勇敢的女子。她無懼世俗的眼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愛了便用盡一生,愛了便付出一切。我不想評判他們愛情的對錯,但是我敬佩她勇敢去愛的勇氣。一、幼年學戲,天賦極高顧正秋生於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