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積累「狼藉、頹唐、瑣屑、蹣跚、遲疑」等詞語。
2.把握關鍵性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文章語言。
3.體會文中表現的深厚父子之情,感受父愛的偉大,激發孝順回報親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把握關鍵性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文章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表現的深厚父子之情,感受父愛的偉大,激發孝順回報親人的情感。
2課時
1.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發現很多不經意卻又能觸動我們的細節。比如春天樹枝上長出的第一片綠葉,夏天的第一聲蟬鳴……同樣,父母對我們的愛也總在細節處體現出來,令我們感動。有沒有同學平時善於觀察和發現的,能夠講出一些父母令你們感動的細節?
提示:放學回家餐桌上已備好飯菜等。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看他是怎樣寫自己的父親,怎樣描繪父子親情的。
2.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學生查字典、詞典解決生字詞問題。
(2)範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3)學生速讀課文,討論問題。
①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父子浦口送別。
②文中出現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
明確: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著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
③請小組合作,劃分段落層次並概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我」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再現「背影」,抒發思念之情。
(4)請同學們分段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中心。
(5)既然本文著重寫的是父親在車站時的「背影」,通過這次離別來表現父愛,那為什麼又要寫好像沒有多大關係的第二、三段呢?我們能否把這兩個自然段給刪了?
明確:這兩段主要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背景,為下文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為下文父愛作鋪墊。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父子又要離家分別的情況下,父親還能夠細緻入微地照顧兒子,更顯父愛偉大。
3.精讀課文,細品情感
(1)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預設:第二次(第六自然段)。
(2)作者是如何詳細描繪父親買橘時的背影的?
①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壓抑沉重。
②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
③「父親」爬月臺時的動作:「探」、「攀」、「縮」、「傾」。
「探」: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的樣子。
「攀」:(引導:為什麼用「攀」而不用「抓」?)因為月臺高且無物可抓,顯示出父親的吃力。
「縮」:因為腳無處可蹬,是懸空的。
「傾」:艱難努力的樣子。
(3)除了肖像和動作描寫外,還有什麼地方可以體現出父親對兒子的愛?
明確:同樣體現在父親樸實的話語中。
(4)找出文中父親的語言,並體會話語中包含著的濃厚感情。
「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是對兒子的勸解和寬慰。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是對別人不放心,體現了對兒子的深切關懷。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是擔心兒子路上口渴,又擔心橘子買來之後找不到兒子。
(5)父親這麼愛兒子,那麼兒子理解父親的深情嗎?有什麼證據?
明確:四寫流淚。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悲愴的淚
望父親買橘,艱難背影——感動的淚
背影遠去,依依惜別——惜別的淚
含淚讀信,再現背影——思念的淚
(6)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掉下淚來,你們相信嗎?
明確: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可能不會感動流淚,但如今父親的背影出現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4.研讀課文,探究寫法
(1)作者為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組織文章呢?
參考:①特定情境下的特徵呈現;②藝術視角的創新;③給讀者想像空間。
(2)你認為這篇文章使人感動的原因是什麼?
參考:語言樸實、白描手法、細節描寫、感情真摯……
(3)補充《背影》的背景資料(朱自清本與父親不和,父親看到《背影》後落淚釋然)。
5.總結
以李廣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中對《背影》的評價做結尾:「《背影》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並不是憑藉了甚麼宏偉的結構和華瞻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
(1)背誦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回想自己和父母相處的細節,寫一篇與親情有關的習作,字數500字左右。
(3)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