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爐霍:教育援藏讓孩子追夢飛翔

2020-09-11 錦江區融媒體中心

&34; &34;9月9日,東光實驗小學數學老師王曦收到了來自爐霍縣孩子們的教師節祝福。



2018年8月,王曦遠離成都來到了甘孜州爐霍縣新都小學,開始為期一年的對口幫扶支教生活。初到爐霍的王曦還沒完全適應高原的生活,便接到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接手一個在2018年甘孜州調研考試中,排名全校倒數第一的班級。


接受挑戰後,王曦嘗試了很多方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但是效果並不好:一半學生上課聽不懂,作業胡編亂造。王曦並沒有放棄,他一邊花心思提高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一邊想盡辦法改進教學:自製教具、自編習題,課餘時間和學生談心,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努力,孩子們的成績大幅提升,有的孩子還愛上了數學。&34;王曦說。


在王曦的努力下,爐霍縣新都小學和成都東光實驗小學的交流活動開啟。他組織兩校的孩子結對,開展&34;的賀卡聯誼活動。一張張賀卡充滿了真摯的情誼與熱切的期待,在孩子們心中灑下了友誼的種子。



不僅如此,王曦還致力於做漢藏兩地文化交流的橋梁。為了讓藏區的孩子們多了解一些漢族的風俗和文化,他經常把成都的風土人情介紹給爐霍的孩子們。在他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更加努力了,表示今後一定要走出來,到大城市走一走,看一看。


&34;王曦說。

相關焦點

  • 四川爐霍:「職教+非遺」免費教學助藏族青年追夢
    中新社甘孜6月17日電 題:四川爐霍:「職教+非遺」免費教學助藏族青年追夢作者 王鵬「我喜歡畫畫,以後想做一名唐卡畫師,用一生畫唐卡。」6月中旬,四川甘孜州爐霍縣民族手工藝技術培訓學校教室裡,18歲的兄其多吉盤腿坐在畫布前,小心翼翼地給一幅四臂觀音上色。說起夢想,他的眼睛閃爍著光亮。
  • 為雪域孩子插上追夢的翅膀,首期「海亮援藏班」正式開班!
    今年7月10日,在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組的積極推動下,那曲市色尼區人民政府與杭州海亮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亮慈善基金會達成合作,「海亮援藏班」正式籤約。隨後,那曲與浙江兩地緊鑼密鼓地進行了招錄工作。8月22日,30名學生通過「雲面試」正式被首期「海亮援藏班」錄取。
  • 菁菁榕園的援藏日記
    是巍峨的雪山,是虔誠的人們還是艱苦的環境和落後的教育條件?關注愛孩子就是關注藏區的未來!菁菁榕園裡有這樣一群可愛的人,積極加入了援藏教育團隊。從2000年起,溫江區東大街一小教師積極響應省、市、區教育局的號召,參加援藏支教活動。
  • 教育人才援藏為西藏孩子打開新世界
    其實,經過多年的支援建設,西藏的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一些學校在硬體方面已逐步趕了上來。兩年前,時任北京教育人才援藏隊領隊、拉薩市教育局副局長杜建峰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學段都有相應的資助政策,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還有單獨的『三包』政策,孩子在學校的吃、穿、住以及學習用品基本都能涵蓋。」
  • 湖南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進藏一周年:我們在離天最近的地方逆風飛翔
    我們在離天最近的地方逆風飛翔——湖南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進藏一周年感懷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父母病了、老婆生了、孩子上學了,一幕幕愛莫能助的無奈讓我們愧疚加劇;語言不通、要求不同、辦法不同,一回回融入新環境的碰壁和尷尬,讓我們懷疑最初選擇。啟航前的調試,曾經那麼艱難。我們曾望見遠方。365個日夜,總有個聲音指引我們,「治邊穩藏」光榮,「民族團結」幸福!
  • 爐霍尋「阿達」
    「在我的老家爐霍,凡是藏漢結合的婚姻,對父親的稱謂既不是爸爸,也不是阿爸,而是阿達。我的父親是地地道道的漢族,自然我們也不例外地叫他阿達。」信的開頭,顯示作者來自爐霍。趕往爐霍的路上,我們一直在腦海裡「合成」這位阿達的形象。信裡說,他叫聞啟家,是著名的將軍縣安徽金寨人,17歲參加革命,後隨紅四方面軍爬雪山、過草地來到甘孜。
  • 「築夢教育·蒲江教師風採」⑧丨援藏教師李高強——讓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傲然綻放
    在瀘定,李高強克服頭痛失眠等高原反應,堅守在雪域高原上,把教育的芳華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大愛培育著民族教育的格桑花!從「輸血供氧」到「造血制氧」在李高強老師看來教育質量提升關鍵在教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瀘定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他立志要從「輸血供氧」轉變為「造血制氧」,為瀘定當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 教育援藏,年年東風吹又長
    這是這所幼兒園落成時留下的,記錄著寧波教育援藏的印跡。「教育大計,希望所系;造福桑梓,功在千秋……」2012年,在第六批寧波援藏幹部的牽線搭橋下,王紅光、嚴海國、張江平等10位民營企業家籌集200多萬元支持援建,歷經1年多的建設,終於結束了此地沒有幼兒園的歷史。「學前教育非常重要,可以為孩子的一生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寧波的教育援藏真的意義深遠。」
  • 從「輸血」到「造血」教育人才援藏為西藏孩子打開新世界
    群像從「單一」到「組團」 從「輸血」到「造血」教育人才援藏為西藏孩子打開新世界從拉薩市中心向東,有一片帶有濃鬱藏式風格的建築——拉薩教育城。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就坐落在教育城的中心地段。這所由北京出資興建的中學,校長以及管理團隊均來自北京名校,並配有50名援藏教師。
  • 「尋跡」「重生」「援手」,爐霍的歷史被掛在了這個展廳!
    >從革命傳統到改革創新從災後重建到脫貧攻堅每一個展位都引人入勝每一次蛻變都催人奮進……日前記者在爐霍縣新建的脫貧攻堅感恩教育展廳中受到了一次洗禮爐霍縣檔案館館長李豔介紹,爐霍縣新建脫貧攻堅感恩教育展廳,旨在引導全縣幹部群眾深入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深刻感受本縣的發展巨變,進而號召全縣人民飲水思源、愛國愛黨,以心懷感恩的面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更奮進的姿態,追求更美生活。
  • 四川爐霍40年從地震廢墟上崛起
    四川爐霍40年從地震廢墟上崛起 如今地震災區建起了獨具藏民族特色的紅瓦新居  在《銘記1973年爐霍大地震》圖片展前,老人、孩子被深深吸引。「大地震發生後,人們扶老攜幼,驚慌失措地奔向大街,震中大量民房倒塌,家園被毀倖存者無家可歸。四面八方送來的傷員被安置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房中。」圖片提供者楊孝康現場向參觀的民眾介紹地震發生後的一個個感人故事。
  • 鄉村教師李晶——帶動全家「築夢」鄉村教育
    帶動全家一起「追夢」2009年從武漢畢業的李晶並沒有選擇回到吉林老家,而是毅然報名「三支一扶」前往十堰支教,三年期滿後,她又到沙洋縣偏遠鄉村學校——老山小學任教。「家裡人一開始不理解,為什麼非要去離家那麼遠的鄉村,我就是覺得那些孩子們需要我。」
  • 湖南組團式教育援藏首創聯校模式
    尤其是生源相對較差,招生錄取線比一高、二高分別低38分、112分,且學生絕大多數為農牧區孩子,基礎相對更為薄弱。基於這種校情、學情,山南三高援教任務十分艱巨,任重道遠。湖南省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沒有絲毫畏懼和退縮,而是直面現實、迎難而上,擼起袖子加油幹。
  • 【阿里 我們的故事】之六:陝西教育援藏 為藏族孩子撐起廣闊的天空
    ,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高原落地生根,是陝西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教師們的心願和初衷,他們用紮實、具體的行動踐行著援藏的初心,使阿里地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佔地面積151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9495平方米,單體建築10個的西藏阿里陝西實驗學校,2.58億元總投資全部來自陝西援藏資金,是阿里地區目前唯一一所現代化、標準化寄宿制學校。除了幫助建設學校,我省還不斷派出教師,幫助學校提高教學水平。
  • 福建省第二輪組團式援藏教師開啟為期3年的教育援藏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教師李光文第三次踏上教育援藏之路。上個月,他作為福建省教育援藏的先進典型代表,出席了教育部召開的新一輪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會議。這次,他更是動員同是教師的妻子一同援藏,組建了教育援藏的首家夫妻站。   李光文和他的妻子,是福建省新一輪組團式援藏教師代表。7日,福建省20名第二輪組團式援藏教師抵達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開啟為期3年的教育援藏工作。
  • 爐霍地震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4月10日電 記者10日從甘孜州爐霍縣政府辦獲悉,該縣發生的5.3級地震震中在宜木鄉境內,宜木鄉和爐霍縣城等地部分房屋不同程度受損,部分受災地區出現少量房屋倒塌,暫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爐霍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鄧民介紹,地震發生後,爐霍縣城全城停電,通訊也短暫中斷了幾分鐘。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指揮下,目前縣城供電與通訊均已搶通,鄉村尚未恢復供電。另外,當地供水未受到地震明顯影響。  據爐霍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渠介紹,地震時當地震感「非常強烈,桌椅上下抖動,地震大約持續了四五十秒」。
  • 陝西「組團式」教育援藏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雪域高原生根
    受訪者 供圖中新網拉薩6月5日電 題:陝西「組團式」教育援藏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雪域高原生根作者 王莉 唐曉光記者6月5日獲悉,自2019年7月進藏以來,陝西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簡稱「陝西援藏團隊」)堅持「發揮組團援藏優勢,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紮實開展素質教育,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雪域高原生根。
  • 湖南教育援藏:在雪域高原傾聽花開的聲音
    數學是許多六年級學生的薄弱學科,他犧牲自己周末的休息時間,義務為孩子們做集中強化輔導,課後還請他們去援藏工作隊食堂體驗湖南的夥食。時常帶上自己買的文具和書籍去看望結對的孩子,看看作業有沒有及時更正,閱讀得是否流暢,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一來一往,孩子和家長都跟周志老師熟絡了、親近了,這也是在為交往交流交融貢獻著一份力量。
  • 湖南教育援藏:讓格桑花與芙蓉花競相綻放
    面對藏族孩子重名多的現象,陳老師根據他們的名字特點、性格特點、體貌特徵等,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記住了班上所有人的姓名,而這也進一步拉近了當地學生和這位湖南援藏老師的距離。針對班上孩子對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她研究學情,鑽研教材,把每一堂課都認真上好,同時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與品質。
  • 記湖北省組團式教育援藏教師馬丹
    2016年,馬丹主動報名參加湖北省第一批組團式教育援藏,來到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擔任音樂教師;2019年,她再次主動報名參加湖北省第二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到山南市東輝中學擔任音樂教師。    是什麼樣的情懷讓馬丹連續兩次參加組團式教育援藏?馬丹說:「想到西藏缺人才、缺教師,我就選擇主動報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