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稱心事,難有稱心人。
手下員工眾多,但腦子靈活,積極主動,執行力強的員工太罕有。有些員工腦子裡簡直就是一盆漿糊,做事連輕重緩急都分不清,在不重要不緊急的工作事務上,耗費大量精力;出現重大機遇時,腦子反映遲鈍;在重要工作事務的推進中,卻總是容易在小細節小成本方面過於糾結。
問題是,這些腦子裡有漿糊的員工,有些還是老員工,甚至是位居管理層。也不知道這些年是怎麼活下來的!老闆們自然是越想越氣,其實,客觀來說,這屬於老闆自找麻煩。老闆假定員工腦子都是靈光的,假定員工會像自己一樣,知道什麼是輕重緩急。問題的根本,是老闆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直接套用在員工身上。
老闆和員工,其實是兩種人,員工不會理解老闆。同時,老闆做的時間越長,就距離員工越遠,越不了解員工。
一、 老闆是怎麼看待工作事務的
1. 從全局看局部。
2. 從未來看當前。
3. 先算大帳,再算小帳。
4. 可以先投入,可以先吃虧。
5. 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定的克制能力,可以忍讓。
6. 能輕鬆區別常態化和偶發性之間的不同概率。
7. 保持敏銳,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得拖延。
8. 有價值的事情,即便有點難度也要做。
基於以上這些特點,老闆是能輕鬆的將各類工作事務,劃分出輕重緩急的。
二、 員工是怎麼看待工作事務的
1. 從局部看全局,老闆欠我三十塊的咖啡錢一直沒給,說明這個老闆沒有信譽,這家公司也沒有發展前途。
2. 就當前看當前,別說十年以後,讓我想一年以後的事情,這腦仁都疼。
3. 個人得失,尤其當前的得失,非常重要,以後的收益,都是天上飛的大雁,都是靠不住的。
4. 怎麼能吃虧呢?!我吃虧,那不就是老闆佔便宜,或是其他員工佔便宜嗎?再有,我打工掙兩錢不容易,憑什麼要我先投入,應該老闆先投入才對。
5. 接收到工作,先不是考慮工作本身的價值,而是先看自己的情緒,當前的得失,老闆剛才對我的態度,同事之間是非等等,情緒化因素先過濾一遍。再看看自己高不高興來做,心情不好就不做,或是先拖一拖。在錢的問題上,自己已經吃虧了,在情緒上就不能再吃虧了。
6. 有事就是有事,沒事就是沒事,沒有心思進行普遍性還是偶發性的分析。
7. 遇到問題,首先想與自己有沒有關係,會不會影響到自己。上報給老闆的話,會不會變成自己要來負責處理的?其他同事會怎麼想?甚至可以裝沒看見。
8. 面對工作,好做不好做才是自己的第一選擇。好做就做,不好做就迴避,至於價值所在,這不關我的事。
畢竟,老闆和員工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在全局觀,格局大小,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以及長遠性等方面,是存在較大差別的。簡單點來說就是高度不夠,看待問題的深度有限。並且,員工對各類工作事務背後的相關背景和戰略規劃也不是很清楚,再加上有些老闆在交代工作時,也不願意把相關情況完整的交代清楚,員工接收到的信息量有限,那也只能是就事論事。
當然了,也有員工腦子清楚的,能把輕重緩急分清楚的。這肯定是非常了解老闆,對老闆的意圖和規划進行了針對性的揣摩,其實想想有點恐怖的。
老闆站在高處,只抓幾條主線,員工則是被一堆大大小小的工作事務所包圍,沒有精力和專業能力來將各類工作進行性質劃分。那麼,老闆在交代工作時,要麼直接將各類工作事務的性質按照輕重緩急標記清楚,要麼交由中層幹部來承擔此工作,負責老闆所交代的各類工作事務,或是檢查員工當前所經歷的各類工作事務。每天進行清查,並按照輕重緩急來分類。就別指望員工自己來劃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