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具一格!日語教授用數理方式研究中國詩詞(圖)
金中。記者 職茵 攝
在西安,有位大學教授的讀書之路非常特殊——他是日語專業博導,卻迷戀中國古典詩詞,他一個偶然機會又被科學類書籍中的理性思考所折服,另闢蹊徑以數理方式來解讀中國詩詞中關于格律的種種原理,並將自己領悟到的寫傳統詩詞的「絕技」傳授給學生,竟讓眾多理工類大學生也紛紛寫起古詩,成為理工科校園中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他就是金中。
多讀專業領域之外的書
金中從1歲起就開始背誦詩詞,上學之後經過跳級僅用7年時間就讀完小學到高中的12年課程。從1995年起赴日留學11年,學習日本古典文學。之後便回到母校交大日語系任教。
回望多年讀書歷程,可以說金中的童年和整個求學時代,全部精力用在讀海量教科書,或是泡在專業領域的書籍中了。對此金中覺得有些遺憾,在他看來,似乎只有用空閒時間,閱讀與專業無關的經典著作或雜書的階段,才是真正主動讀書的最好狀態。
現代社會,真正沉下心來讀書的人少,而很多人即使讀書,也只看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這就導致讀書人的思路和視野相對狹窄。其次,人們的行業及專業劃分非常細緻,這也容易帶來弊端。其實,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融合、相互交叉能產生許多具有創新的火花。金中建議人們讀書時眼光放遠一些:「通過閱讀自己本專業之外領域的書,可以彌補這個時代專業領域劃分過細的缺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及視野。多看其他領域和學科的書籍,借鑑其他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其實更能在自己從事的行業中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
科學類書籍對自己影響最大
儘管長年研究古典文學,但金中覺得如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卻是科學類書籍,指引他用跨學科、跨文化的方式去思考中國古典文學,給他帶來了更多的動力和方法,去推動中華傳統詩詞的發展。
那是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金中聽了一場交大能動學院李德昌老師的講座,緊接著便研讀了他的著作《新經濟與創新素質——勢科學視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創新》,對貫穿全書的那種打破學科間壁壘的思維方式產生強烈共鳴。此後,金中開始更多地研讀數學、物理方面的書籍,這些專業領域解決問題的科學方式,也對金中研究古典詩詞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關於詩詞格律的入門書比較難,一般讀者充分理解都有難度。如今我受到牛頓力學三原理的啟發,從全新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傳統詩詞格律,也摸索出了一套格律詩的韻律三原理,將其中一些本質的原理性東西提煉出來,方便外行理解,這就等於是把科學研究的思維用在了傳統的國學上。」如今,金中在交大推廣傳統詩詞多年,許多理科學生通過他的著作《詩詞創作原理》,也學會了吟詩作賦,寫下的詩詞古色古香,別有韻味。 記者 職茵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