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鳥形來通、石雕亞歷山大大帝頭像、鎏金銅長信宮燈……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16日「添」重頭展品,觀眾可以一飽眼福。
一進展廳,就有一件新到位的展品——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複製品)。610年前,鄭和下西洋時,攜帶了一件在南京刻制好的石碑。船隊抵達錫蘭山國(今斯裡蘭卡)後,石碑在寺院布施時所豎立。石碑上的文字分別是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如今,見證了兩國數百年友誼的石碑「派」複製品返回中國。在展廳中後部,石雕伐樓拿神像、青花四愛圖梅瓶等文物也已經就位。
眾所周知,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已經拉開序幕,國博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 匯聚了來自亞洲的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的451組文物,是我國首次舉辦、亞洲大家庭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緻程度前所未有。
目前,「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國家博物館)、「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山宗水源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首都博物館)等展覽也已經開幕。
部分新就位展品看點
陶鳥形來通
國別:亞美尼亞
年代:公元前8-前7世紀
看點:這件文物是亞美尼亞比尼遺址出土,收藏於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藏。文物採用動物型,設計巧妙,是典型的烏拉爾圖時期陶器。上半部紅白黑三色相交的方格紋不僅是裝飾了瓶身,還巧妙的勾勒出鳥之羽翼。水從中空的「鳥腿」部注入,從鳥喙倒出。
石雕伐樓拿神像
國別:柬埔寨
年代:公元10世紀(吳哥時期)
看點:這件文物是柬埔寨暹粒省出土,收藏於柬埔寨國家博物館。專家介紹,在早期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比粒寺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在位期間為944-968年)於961年開始建造,但建築未成,國王便已駕崩。比粒寺又名「變身塔」,是古時皇家的火葬場。按照宗教教義,死後火花可以從善惡中解脫,變身為神。
粉彩蓋盅
國別:新加坡
年代:光緒年間
看點:文物現藏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Kamcheng」在福建方言中是指「帶蓋容器」,尺寸多樣,用於盛裝米飯、湯和其他食物。較小的帶蓋容器用來裝化妝品,此次展示的大型容器實屬罕見,只有非常富裕的家庭才會使用。人們在婚禮上擺出、使用顏色鮮豔的帶蓋容器,不富裕的家庭每逢這種場合只得向他人借用瓷器。按照土生華人的習俗,借用者歸還時需在裡面裝滿食物。「土生華人」一詞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後代」,特指當地出生的多族裔群體。在土生華人族群中,男人被稱為「峇峇」(baba),而女人則被稱為「娘惹」。「Nyonyaware」指的是依照土生華人的喜好製作的彩色琺瑯陶瓷,風格獨特。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複製品)
國別:斯裡蘭卡
年代:公元1409年
看點:這件文物現藏斯裡蘭卡科倫坡國家博物館。1911年,該碑在斯南部港口城市加勒(Galle)發現,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1371年-1433年)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下西洋前在南京刻好,隨船隊抵達錫蘭國(今斯裡蘭卡)後,在寺院布施時所豎立。該碑以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鐫刻,亦稱「三語碑」。中文內容主要是明朝皇帝對佛祖釋迦摩尼的頌揚和敬獻禮單,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主要是對印度教保護神毗溼奴和伊斯蘭教真主安拉的頌揚。「三語碑」見證了兩國延續千年的友誼。
石雕亞歷山大大帝頭像
國別:希臘
看點:文物是在希臘雅典衛城出土,收藏於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在擴張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同時將包括雕塑在內的希臘藝術傳播到西亞、南亞和北非,同時也讓藝術家為自己製作了大量雕塑或繪畫肖像。這件雕塑不僅表現了亞歷山大英俊瀟灑的外形,更刻畫了其剛毅睿智的精神內涵。
以下均為中國文物
青花四愛圖梅瓶
年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
看點:2006年湖北省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梅瓶通體繪青花紋飾,分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體紋為四個菱形開光,分別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陶淵明愛菊;腹下部繪一圈仰覆蓮紋和忍冬紋。器物通體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內無釉,器體較厚重,具有元青花的典型特徵。
鎏金銅長信宮燈
年代: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漢)
看點:文物是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現為河北博物院「鎮院之寶」。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其設計巧妙,做工精緻,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後組裝成的。宮女的左手託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點燃後,宮女手袖可作為排煙管道,吸收油煙,防止空氣汙染。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燈體上有9處銘文,共計65字。從「陽信家」字樣的銘文來看,說明此燈原本屬於陽信夷侯劉揭。該宮燈上亦有「長信」字樣,為竇太后居所長信宮中使用,故名「長信宮燈」。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年代:唐代
看點:文物是1971年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扁圓形的壺身頂端一角開有豎筒狀的小壺口,上置覆蓮瓣式的壺蓋,蓋頂用銀鏈與弓狀提梁相連,銀壺腹部兩側以模壓手法各錘出一幅凸起的駿馬圖像,馬口中銜有一隻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其色調和諧富麗,展現了歌舞昇平、雄渾博大的盛唐氣象。造型綜合了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攜帶的皮囊和馬鐙的形狀,既便於行軍、外出時攜帶,又適合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匠心獨運。同時也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明證。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劉冕
攝影李繼輝
流程編輯:洪園園